2011年,江苏被水利部确定为全国唯一的水利现代化试点省份。这不仅是机遇,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江苏如何贯彻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和中央1号文件精神,勾勒水利现代化图景,谋划水利现代化发展路径,推进水利现代化进程?江苏省水利厅厅长吕振霖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水利功能到底是什么?是基础支撑、基本保障。有没有新的功能作用?”作为江苏水利的当家人,吕振霖认为这是贯穿江苏整个治水实践过程中反复思考和探索的一个问题。
围绕江苏省“两个率先”战略,江苏省今年的1号文件明确提出了率先实现水利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江苏经济发达,但资源少,环境容量更小,遇到的水问题比全国更多。未来在全国可能会遇到的水问题在江苏首先出现了。“这就逼着我们要思考一些问题,突破一些制约。”吕振霖如是说。
水利要发展,理念应先导。
吕振霖悟出了一个道理:对水的认识需要深化,治水的眼光要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一条古运河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水利工程之一,带来的远远不止水利效益,更是成为沟通国家南北的经济大动脉,兴起运河两岸一批城市群,成为国家最为繁荣的经济带,至今仍然发挥着重大的作用。“水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生态要素,但水作为经济资源,也是重要的生产要素。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需要把水从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两个方面进行再认识,推进治水理念和治水思路的再创新,并引领水利的创新发展、拓展功能,不断提升水利的功能效益。”
吕振霖向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理念:“水利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支撑和保障,而且是提升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平台。”他说这与中央1号文件提出的“水是生产之要”也是一致的。
接着吕振霖给我们列举一个个江苏水利创新实践的例子,东太湖综合整治,镇江北部滨水新区建设,常州的滆湖治理,淮安白马湖治理……这些治水工程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把水利工程规划建设与资源环境整治有机结合,把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实现水利效益、资源环境效益、经济社会效益的多赢局面,大大拓展了水利的功能效益,提升了水利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极大地调动了全社会谋划大水利、推动大发展的积极性。
谈到对现代水利科学内涵的理解,吕振霖认为可以用三个词概括:本质要求、根本方法和动力源泉。
以人为本、人水和谐是现代水利发展的本质要求。“无论水利发展到什么程度,根本目的都必须满足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需求,从最低层次的需求看是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从高层次看是满足人民群众现代化幸福生活对水利发展的需求,享受到人水和谐的幸福生活。这是现代水利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统筹兼顾,综合治理”是现代化水利发展的根本办法。吕振霖强调,要顺应水的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实现流域治理与区域治理统筹兼顾,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综合治理,合理开发利用与严格保护有机结合,真正做到以水资源和水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利用,保障和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现代化建设。
体制机制创新是现代水利发展的动力源泉。“治水的动力在于改革创新。”科学把握水的自然和经济双重属性特点,深化水利管理改革,转变水利发展方式,不断破解水利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积极拓展水利发展空间,增强水利发展的活力和动力,才能实现现代水利发展的更大突破。
“水利现代化发展既有阶段性目标,更是长期任务。”
如何推进江苏水利现代化建设?吕振霖有自己的深刻思考:“水利现代化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都会对水利现代化提出不同的标准,从这个意义上讲水利现代化有阶段性,又有长期性。”
要搞好水利现代化,必须以科学规划为先导,以点面结合为途径,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信息化为手段,以人才培训为保障,加快推进水利现代化有力有序发展。
对于吕振霖,江苏将于2020年建成的水利现代化已经如在眼前:“让人们喝上干净的水,生活在旱涝无忧、和谐优美的水环境中,满足人们现代社会幸福生活对水利的需求,就是江苏的水利现代化。”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1年11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