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南京,十里秦淮,横贯古都;走过苏州,小桥流水,人家枕河;走过江阴,河网纵横,碧波荡漾……河湖自古就是提升城市魅力的重量级砝码,其健康指数和生态平衡尤为重要。
“河湖是水资源的重要载体,是水安全的重要屏障,是生态环境的基本要素,也是江苏的独特优势。加强河湖管理与保护,维护河湖的健康生命,实现人水和谐,不仅是新时期水利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关系到江苏人的生命健康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江苏省水利厅厅长吕振霖一语道破河湖管理之于江苏的重要意义。
构筑完善的河湖保护体系
江苏滨江临海,湖泊众多,水网密布,素有“水乡”之称。然而,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推进,河湖长期运行以及社会对河湖资源过度索取,江苏部分河湖的生态健康一度亮起红灯:水系堵塞,河湖淤积,水质恶化,湿地减少,引排调蓄能力削弱。同时,社会各界对加强河湖管理与保护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现代社会需要现代水利,河湖健康需要精心呵护。江苏在全国率先采取行动,积极构筑完善的河湖保护体系。近几年,江苏通过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措施,有力维护了河湖健康。“十一五”期间,江苏的治淮骨干工程全面完成,长江堤防全面达标,太湖治理引排工程加快推进,海堤达标建设全面完成,中小河流治理也全面实施,城乡河道疏浚卓有成效。
今年年初,江苏通过省委1号文件正式提出:在“十二五”期间,要建立有效控制、河湖健康的水生态保护体系,要“强化河湖水域管理”,建立健全河湖管理体系。文件明确规定严格河湖水域管理,落实占用补偿措施,建立饮用水水源地核准和安全评估制度等内容。
而其中,“河湖蓝线”管理制度成为江苏领跑水利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江苏在中央1号文件划定的“三条红线”基础上,提出更加适合江苏水情的“蓝线”。“蓝线是划定的江、河、湖、库等水体保护和控制的地域界线。”吕振霖解释说,“红线”是基本线,“蓝线”是高标准线,江苏水域岸线的开发利用必须符合防洪规划、水功能区管理要求,维护水利工程安全,明确开发利用控制条件和保护措施,才能使江苏的水更安全、更清洁、更美丽。这背后蕴涵的是江苏大力治水与管护河湖的决心与信念。
强有力的政策支持,高标准的坚固防线,为构筑完善的河湖保护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制度创新促进河湖规范化管理
走进江阴市月城镇双泾村的水景观园区,漫步或是登上游船,仿佛置身世外桃源。江阴市水利局河道管理处主任华正昌介绍说:“为整治好水环境,2005年以来江阴全面推进河道长效管理,逐步建立健全各级引排河道的长效管理机制,取得了突出成效。”
多年来,江苏通过开展河湖管理制度创新,加大管理单位体制改革力度,建立管理保护规划体系,在全国率先完成水功能区划和湖泊保护规划,建立完善的河湖管理与保护立法体系和水行政执法机制,全面推行“河长制”和“湖泊管理与保护联席会议制度”,积极推进河湖生态修复和水污染治理,使河湖管理逐步走上制度化、法制化、现代化的建设轨道。
“河长制”是江苏实现河湖管理规范化的一大亮点,它明确了由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河长”,负责辖区内河流污染治理。这一制度2007年由无锡首创,在全市64条河流设立“河长”。2008年,江苏在太湖流域借鉴和推广,对15条入太河流实行“双河长制”,分省级和地方两级“河长”共同负责河流水污染防治,起到了良好效果。
“湖泊管理与保护联席会议制度”由江苏首创,实行“省市联手”对湖泊进行齐抓共管。2010年4月,一纸《无锡宣言》宣告环太湖城市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吕振霖说:“这项制度的建立为沿湖各地区和涉湖各部门提供了一个沟通协调、整合资源、合力管理与保护的制度平台,有利于科学利用湖泊资源,维护湖泊生命健康。”到2011年8月,高邮湖邵伯湖、白马湖宝应湖等湖泊的联系会议相继召开,标志着该制度开始在江苏全省全力推进。
城乡河湖清淤疏浚和水环境整治大力推进,是江苏对河湖进行规范化管理的又一项重要措施。2003年,江苏开始实施农村县乡河道疏浚工程,2006年又把整治村庄河塘列为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内容,连续多年将疏浚农村河道列为农村实事工程。“十一五”末,全省70%以上的农村河道基本疏浚了一遍。
加大河湖保护范围巡查和水行政综合执法力度,同时强化科学治污,实行“引排分开,清污分流”,建立清水通道系统,也成为江苏进行河湖长效管护的“杀手锏”。奎河一度沦为城市下水道,遭受严重污染,通过实施截污、清淤、修堤、两岸绿化亮化等河道综合整治工程,如今水质得到根本改善,为打造南水北调东线清水走廊奠定了坚实基础。
如今在江苏,很多城市都像江阴这样,重现“河畅其流、水复其清”的乡村美景。
借力兼顾补偿赢得双赢
左手借力,借河湖优势招商引资;右手补偿,通过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筹集资金,为河湖生态健康“护航”。左手经济,右手河湖。这是近几年江苏治水思路的新转变和寻找经济发展新突破的方向之一,突出特点是把水利工程与河湖管理纳入经济发展全局中考虑,不仅解除了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利事业发展的制约,以及对河湖生态造成的影响,还能提升水利的现代化水平。
滨水兴城,借湖发展,兼顾补偿。东太湖整治工程,便是用这个模式来实现双赢。吴江市东太湖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沈育新说:“东太湖治理运用市场机制,探索出了一条生态水利与城市建设相结合的市场化运作道路,创下了湖泊治理投融资机制的先例。”
临近苏州的东太湖曾是太湖洪水的主要排泄通道,由于浅淤化、沼泽化和大面积围网养殖破坏湖区环境,太阳一照水都带着臭味。苏州于是提出:通过东太湖整治工程使其泄洪更畅,岸线更美,生态更优,“把太湖搬到城里去”。这为苏州打造滨湖新城,走向“太湖时代”打下坚实基础。
苏州市水利局副局长赵瑞龙说:“苏州依托东太湖建设滨湖生态旅游城市,为经济发展创造新的平台,也填补东太湖整治理的资金空缺。”2007年,苏州提出《东太湖综合整治规划报告》,投资约45亿元,计划通过清淤造地,岸线规划调整,恢复自然生态环境,改善行洪条件和河湖水质。
眼下,东太湖的生态清淤、行洪供水通道、堤线调整等工程正在施工,退渔、退垦还湖工程基本完成。行走在东太湖沿岸,湿地文化走廊和森林公园等逐步成型,未来还将利用景观大道和人造河湖,为新城引入太湖壮观的水域和秀美的湿地背景。
“以水带地,以地生财,以财兴水,以水造城”,古城镇江探索出一条崭新路径:在北部滨水新区,通过制订河湖与城市建设规划,一手打造中国最大的城市湖泊、长江最大的城市生态湿地公园,一手以打造水利投融资平台为突破口,保障水利建设优先地位,推动城乡水利建设不断发展,实现多方共赢。
有了河湖,一座城市就提升了品位。拥有河湖资源,如今已成为提升城市发展水平的“金钥匙”。在徐州贾汪区,一个由废弃矿坑治理改造的美丽湖泊横空出世,成了市民休闲好去处,今年还通过水利风景区评审。徐州近几年通过引入河湖综合治理保护理念,治理采煤塌陷地,修建人工湖泊,贯通水系,使河湖水质得到显著提升,初步形成“九湖绕城、四水穿彭”的新格局。
江苏通过建立完善的河湖保障体系,开展制度创新和规范化管理,促进了河湖与城市共同健康发展,实现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资源环境保护的双赢局面。一个全新的江苏正在治水、兴城、促发展的良性循环中前行。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1年11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