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改革发展之镇江样本(1)
历史古城打通现代水利建设路径
编者按:江苏省镇江市委市政府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以国际的、历史的眼光,重新审视水利的地位和作用,明确提出“镇江要实现跨越发展,城市水利首先要跨越发展”,“抓住水就是抓住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血脉”,把对水利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基于这一认识,市委市政府近几年对水利建设出政策、定机制、搭平台、给资源,为水利改革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基础条件。镇江水利局一班人更是敢想会做,从长江防洪工程和北部滨河区水环境整治项目开始,“以水带地,以地生财,以财兴水,以水造城”,把水利投资公司逐步做大做强,然后“以水富民”,城市反哺农村,推动城乡水利建设不断发展。通过近几年的实践,镇江水利地位明显提高,民生水利、现代水利、生态水利建设效果日益显现,成功地探索出了建设现代水利的崭新路径。本报从今天起推出“水利改革发展之镇江样本”系列报道,报道镇江市的经验和做法。
一座城市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经历水利改革发展带来的全面复兴。
这里曾经是中国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坐标:3000年前的宜都,曾经的南北政治、商业、航运、文化重要节点;长江与京杭运河两条黄金水道交汇处,拥有长江下游最丰富岸线资源。如今,这里正在迅速孕育着一张全新的城市面孔:长三角最宜居的滨江山水文化新城。
水,曾经带给镇江古城斑驳的历史遗存,也正在带来一场涤荡思路、淘洗尘埃的冲击波。
认识跨越——抓住水就抓住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血脉
城市活力来自不断新生的力量。水,就是众多新生力量聚集的母体。
按照国务院《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镇江要打造成为对接上海等中心城市的四大基地,这其中,水不仅是基础资源的首要供给者,更是框架平台的关键构造者。水域有多大,城市的发展空间就有多大。
正如镇江市市长刘捍东分析,产业承载空间决定了城市竞争力。水利不仅仅是农业的水利,而且是国民经济的水利、生态环境的水利、城市构建的水利。发展水利建设,应该有更高的起点,更宏观的认识角度,更宽阔的建设平台。
进城、上岸,从水体整治到参与整个城市环境建设,在这个思路框架下,镇江城市水环境整治不断飞跃:继1998年城市河道管理移交水利局后,北部滨水区开发、金山湖环境整治和古运河环境整治拉开连环战役,水利部门逐步参与到包括雨污截流在内的整个城市环境整治。“凡是涉水的事情,一定都有意识地让水利部门参与。”刘捍东拍了胸脯。
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就意味着对水利的事要高看一眼。在镇江,这种“优先权”不仅在于对水利职能的拓展,还在于更加超前的理念和实践:用治水的理念治理城市。
刘捍东说,用治水理念治理城市,是高铁时代应对“城市同质”现象的秘笈法宝。高铁时代一小时交通圈的实现,加速了长三角地区同城时代的到来,城市特质尤为关键。
有着丰富临江资源的镇江,真正做到城依水建、城因水美、城因水兴,是立足现实和谋划长远的战略课题。市委书记许津荣目光放得很远,她说:“我们深刻认识到,镇江要实现跨越发展,城市水利首先要跨越发展。要以国际的、历史的眼光,把北部滨水区建设成为国内乃至国际滨水城市生态修复和老城改造的典范,把长江最美的城市港湾留给广大市民和子孙后代。”
慧眼独具。水利的改革发展就这样成为古城镇江全面复兴的重要支点。
搭建平台——舍得给予,是一种远见、一种气魄
超前的理念,为镇江铺设出极具个性的城市水利发展之路:以水带地,以地生财,以财兴水,以水造城。如何生财,投融资平台搭建就是其中关键一环。
2002年,市政府“参照”城建经验,组建市水利局旗下的水利投资公司。“参照”,意为:同等对待,高看一眼,不仅派任务,而且给地、给资源。
怎么能把土地资源交给水利?
舍得是一种气魄。水投公司组建伊始,市政府具体排出城市水利重点建设工程,委托水投公司负责实施。同时将工程周边相关土地,以国土部门委托收储的方式,配置给水投公司,作为融资的主要载体和市场运作的重要平台。所有水投公司贷款的公益型项目,市财政全部承诺用建设资金给予担保。每年都安排一部分土地上市计划、利用计划、开发计划交给水利部门,支持水投公司良性运行。面对债券上市竞争异常激烈的态势,去年总人口不到300万的镇江市发行债券数额全省第一,其中水利投资占据很大份额。
不仅给资源,还要定机制。只要是大型水利建设开发项目,市政府都牵头协调规划、国土、建设等部门成立临时指挥部,合作办公。形成合力,推动水利快速改革发展。
8年间,镇江在持续发挥公共财政对水利发展的保障作用基础上,以搭建水利投融资平台为载体,不仅解决了城市水利建设资金瓶颈,而且统筹解决了农村水利建设投入不足、全市水利建设水平不高的难题,形成了政府社会协同治水兴水合力。
有一个令人羡慕的坚实的体制机制保障,才能出现“以水带地、以地生财”的奇迹。
关键在人——敢想会做,是理念引领下的胆识、实力
成功的背后一定有一支敢想会做的专业团队。
从城市防洪工程起步,水投公司诞生第二年就争取到国家重大科研项目——863太湖水环境治理专项,镇江被列为其中之一。正是这个后起之秀,五年任务两年完成,项目验收时,镇江赫然成为11个城市的领头羊之一。
时机稍纵即逝,水投当机立断,把握机缘——进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首项城市道路建设工程又一炮打响,当年开工当年建成。建成那天,水投公司的道路现场成为全市道路建设竣工典礼的唯一主会场。
紧接着,镇江市三大旅游板块建设框架之首——北部滨水区开发建设的重担,毫无悬念地落在水利局的肩上。62平方公里的滨水区开发项目,由水利局任建设责任主体,水投公司为融资责任主体,拆迁生地,建设造地,以地融资,循环运作,开辟了水利融资的新途径。市财政帮助水投公司发行企业债券20亿元,鼓励水投公司采取BT等方式引进各类合作资本30亿元,并成功融资67亿元。5年来,水投公司收储的1万多亩土地全部转化为净地,实现土地增值300亿元,完成了土地收储、整理、增值、开发的“生财”新路。镇江市水利局从此跨入城市片区开发行列,并真正进入整个城市建设体系,走向“造城”。
至此,从看家的水利工程建设,到能够展示专业优势的水环境工程建设,再到当仁不让成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主体之一,市水利局及其属下的水投公司用8年实现“三级跳”。水投公司从20万元起家,扩展到注册资本10亿元,总资产规模超过250亿元。“今年争取上市。”市水利局副局长、水投公司董事长吴青龙确立了这样的目标。
水利,这个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已经破茧成蝶。
激活城乡——以水造城,以城带乡,走活城乡水利一盘棋
镇江的光芒,不仅仅是盘子大、投入多,更重要的是全市水利建设还有一个完整链条。城市水利投融资体系的建立,让城市水利发展步入快车道,并点亮了城乡一体化的火炬。
2002年王梅芳从市港务局调任水利局局长时就提出:水利基础在农村,亮点在城市,活力在改革,前景在市场。前瞻的思路带动了水利从重点领域向全方位辐射的最终实现。
任何时候水利的基础都在农村。每年,市政府都要从城市水利建设资金中切出一块反哺农村水利建设。对于配套资金缺口,则从水投公司土地出让收益中拿出一部分,确保配套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市政府连续三年从城市水利建设资金中拿出200万元作为奖励引导资金,促进全市县乡河道疏浚整治工作,并成立小水库管理专项资金,确保全市近百座小水库管理到位,该项工作跃为全省样板。
水投的成功成为示范。不光扩大内需项目资金做到百分之百到位,而且带动了县域水利融资步伐。茅山水库工程还没开工,资金已经到账,这是过去想都不敢想的。
当行将湮废的内江老港成为旅游生态复合型的8.8平方公里的金山湖,当渐成陆地的沙滩被“四闸一坝”抚为波光粼粼的湖面,当古城山水动人传说被浪漫再现,一座美丽水城正在慢慢崛起。在“新兴滨江新城”“长三角潜力股”的背后,是达百年一遇标准的城市防洪体系,古运河与内江贯通一气的城市水系,四季可控可调的内江水体,更具有对基础性城市水利工程、公益性配套设施实行全过程、增值化管理的体系。
以水带地,以地生财,以财兴水,以水造城,以水富民。这根以打造水利投融资平台为突破口、以保障水利建设优先地位为灵魂的发展链条,是镇江这部正在日益加速运转的大机器的主动脉。抓住水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攻坚,从水利发展的体制机制入手寻求破解发展制约的良方,实现多方共赢,成为镇江样本成功的秘诀。
这便是一座古城置身全面改革复兴洪流中的悄然变化。
作者:李平 李先明 潘杰 朱进星 王慧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