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足球直播_篮球比分¥体育官网

图片
国务院新闻办审批具备新闻登载业务资质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06022
  首页 -> 正文


改革水务体制突破发展瓶颈——江苏常州武进区水务体制改革十年考

2011-12-23

  江苏常州武进,春秋晚期古淹城之地。

  寻访昔日淹城,有因水而兴缺水而亡之说;漫步今日武进,水畅岸绿,河网纵横,塘清鱼跃。经历了10年的困惑、思辨、抉择和实践,武进城乡水务一体化改革,使“中国民营经济最具活力县(区)”第1名和“国家级生态区”两项桂冠在这座江南水城集于一身。

  武进城乡水务一体化改革适应了江苏率先实现现代化对水资源管理体制提出的新要求,水资源统一管理顺应了当地经济社会迅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对进一步优化配置水资源的新期待。

  一剂良方——破解“水疾”之困

  核心阅读:推进城乡水务一体化改革,实施水资源统一管理,符合水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是祛除“多龙管水”、政出多门之痼疾,突破掣肘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主要瓶颈”的一剂良方。

  曾以乡镇企业的飞速发展领跑全国、创造了“苏南模式”的苏锡常地区,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被日益严重的“城市病”所困扰,人口膨胀,环境恶化,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在武进,饮水安全得不到保障,洪涝灾害、水环境日益恶化等构成的水问题,使全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城乡居民对生活品质提高的期待发生激烈碰撞,武进人在GDP(地区生产总值)和GNH(幸福指数)之间纠结。

  现任常州市水利局局长的周良法,是当年武进水务体制改革的最早实践者,对此有着深刻的感受。武进区三大重镇之一的奔牛镇,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一路疾奔,但随之而来的困惑也接踵而至,第一位的便是安全饮水问题。周良法说:“10年前,武进所有自来水厂的供水量只能满足不到60%人口的用水需求,且地表水水源污染和地下水超采状况日益严重,亟需开辟新水源。”“做饭时总要提前把水储好,沉淀后才能使用。”家住奔牛镇金牛社区的陈大妈说。

  武进素有“多灾之郡”之称。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和土地利用性质的变化,打乱了原有水系,逐年加剧的洪涝灾害依然是武进的“心腹之患”。1991年大水,38万余人受灾;之后的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1999年太湖流域洪涝灾害,都使武进人心有余悸。

  一直以江南水乡和“苏南模式”自豪的武进人,在经济发展的高速路上飞奔了几十年后,猛然低头,发现脚下密布的河网已污水横流。杨庄村原来的一条潺潺清流干脆变成了污水河,村民蒋亚全的房子就在河边,一到夏天臭味扑鼻,蚊蝇飞舞,根本不敢开窗户。许多群众反映强烈:“现在经济好了,可是住着别墅不敢开窗,坐着宝马喝的是脏水,心里怕了。”更令人担忧的是,曾有一段时间,因企业过量开采地下水使地面沉降,建筑物开裂,有的地带甚至出现裂缝坍塌。

  一边是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一边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二者在水问题上打了一个大大的结,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已然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

  为突破这个瓶颈,武进也花了大力气,但由于防洪、除涝、供水、治污、农田灌溉等分属多个部门,管水量的不管水质,管水源的不管供水,管供水的不管排水,管排水的不管治理,管治污的不管利用,涉水事务的分割管理给统筹兼顾带来了难度。

  武进人开始思索。

  水是流动的,水在自然界是一个完整的循环系统,水的这种自然属性必然要求人们系统地考虑水问题。同时,水还是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水的这种社会属性又要求必须对水资源进行统一配置与调度,才能实现高效利用。因此,顺应水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打破人为分割,实行统筹兼顾、系统解决水问题就成为一种必然选择。

  突破发展瓶颈,必须迈出突破体制禁锢的关键一步!

  2001年10月18日,武进区水务局宣告成立,武进在水资源统一管理的道路上迈开了探索的步伐。

  一龙管水——理顺关系,激发了多方治水热情

  核心阅读:今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要坚持改革创新,破解制约水利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这涉及到生产关系的重新调整,不但需要勇气和决心,还需要激活人的创造力。实现水资源统一管理,有利于坚持政府主导,使统筹兼顾成为可能,从而形成全社会治水兴水合力。

  走进武进区水务大楼,武进区水利(务)局局长是峰说:“现在涉水事务的管理业务,基本都能在这里一站式完成。”

  武进水务一体化改革的直接推动力,应该归结于1993年武进区机关行政中心驻地的搬迁。新城区的建设面临着城市供水、排水、防汛等公共设施的规划和建设等问题,如果按原来的管理体制,很难高效解决面临的水问题。区政府决定按照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对原部门涉水职能进行重新划分,实施统一管理。

  水务一体化管理首要是打破原行业分工,进行职能归并。然而,这种对原有管理权属和资源的整合并非一纸文件能解决所有问题。对涉水事务的统一管理,武进水利人经历了一个逐步推进、艰辛探索甚至困惑彷徨的过程。

  当初对污水处理管理归属问题,各方意见不一。“关键时候是需要勇气和决心的。”时任武进区水利局副局长的周良法说,“水利人应该勇于担当。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一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逼出来的。”

  随后的几年间,武进区本着平稳过渡、逐步理顺的原则,实施了“361”方案:“3”就是水利、供水、排水三大行业归于水务一体;“6”就是城乡水利、防汛、供水、污水治理、水资源管理、水环境整治等六大职能归并水务一家;“1”就是成立区水务局,一个部门主管。其最终目标是实现水资源的所有权、使用权、管理权的协调统一和科学组合,涉水问题由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有效结合,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和优化配置实施产业化运作。

  武进区雪堰镇水利站站长徐建兴手里,有一张《雪堰镇水系规划图》。规划图上布满各种颜色的线条:红色是灌溉渠,蓝色是自来水管,黑色是污水管网,这些渠道和各种管线像毛细血管般遍布雪堰镇的村庄田野。徐建兴说:“只有实现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才能搞出这么一份系统的规划。”

  事实正是如此。武进实施城乡水务一体化改革后,坚持统筹兼顾,制定了兴利除害结合、防灾减灾并重、治标治本兼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科学规划:水系、片区治理和城镇治理规划,依托太湖流域防洪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区域、城市和城镇防洪工程建设;供水规划以新辟长江水源、实施联网供水为总体发展思路,形成“一线、两源、三厂、五站”的集中供水格局;城镇排水治污规划明确了雨污分流的排水体制,统筹兼顾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集镇和农村的污水采用集中处理和点源治理相结合的方式。

  在推进水务一体化改革的进程中,武进坚持政府主导,同时注意发挥公共财政对水利发展的保障作用,形成了政府社会协同治水兴水合力。据介绍,区政府根据水务体制改革进展和总体规划的要求,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镇域联网供水工程建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全区污水处理工程建设的意见》等相关政策,按照“谁受益、谁出资”的原则,形成了“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市场运作”的多渠道筹资机制,使供水、污水处理和水利工程建设同步发展壮大。通过软硬环境的不断提升和整合,吸引了大量的人流、物流、资金流。

  曾在武进区挂职锻炼过的省水利厅水资源处的贾永志博士,现具体负责全省水务体制改革工作。他说:“武进水务一体化改革之所以能顺利推进,有力的人才队伍支撑也是一个重要前提,水务局有一支能干事、干成事的团队,能最大限度地把人的积极性、创造性调动和发挥出来。”

  一通百通——六大效益实现多方共赢

  核心阅读:武进区真正形成了与城乡总体规划相衔接,城乡一体、全行业、全覆盖的防洪除涝、城乡供水、污水处理和水环境整治的现代水务保障体系,一度困扰武进人GDP与GNH(幸福指数)的矛盾得到初步化解,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得到有效突破。

  10年来,武进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的治水理念和“安全为重,环境为先,城乡一体,建管并举”的治水方略,持续推进城乡水务一体化改革,并基本建立了城乡防洪除涝、集中供水、排水治污、水资源节约保护和利用、水环境治理一体化的水务保障体系,使全区经济社会走上了可持续发展之路。

  安全供水能力得到有效保障。奔牛镇的陈大妈现在做饭时特别放心:“再也不用储存、沉淀自来水了,水龙头一开就能用,出水又多又干净。”2008年完工的自来水一户一表改造工程,让奔牛镇群众喝上了长江水,像陈大妈这样被水所困的百万武进居民彻底解决了用水之忧。实现城乡水务一体化改革之后,武进区根据城乡联网供水总体规划,以城带乡,统筹城乡供水,先后实施了长江引水一期工程、区域联网供水工程、镇域联网供水工程,相继完成了湖塘水厂扩建工程、湖滨水厂工程、礼河水厂工程和武进水厂工程。目前全区日供水规模已达62万吨,自来水覆盖率100%,成为百姓称赞最多的一项民生工程。

  防洪除涝综合能力显著增强。武南河是武进区的中心河道,城乡水务一体化改革之前,由于管理权属不统一,仅有河西段的10公里,而东段久久未能拓浚,所以又被称为“断头河”。改革之后,武南河拓浚工程被当作一项重大的“惠民工程”来建设,成功开挖武南河,打通了滆湖与太湖的过水通道,初步具备了“三纵三横”的水系格局。相继建成了太湖环湖大堤加固工程、武宜运河改道拓浚工程等一批防洪保安骨干工程,有效提高了全区抵御洪涝旱台等自然灾害的能力。

  水环境水生态面貌明显改善。有效控制水污染,提升人居质量,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水务一体化后,形成了畅通的治、排系统,使全面推进水环境综合整治、有效控制水污染、提升人居质量成为可能。据了解,武进区从2000年启动污水处理工程,截至目前已经建成污水收集管网900公里,日处理污水能力达到27.9万吨,全区污水处理率达到82.05%,提前两年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

  水务一体化改革使邹区镇杨庄村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走进村内,河流清澈,绿树倒映,身处其间心怡气爽,一派绿树村边合、碧水门前流的田园风光呈现人们眼前。杨庄村民说:“过去我们想都不敢想,现在却变成了现实。”同时,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武进区在推进城乡水务一体化改革中,坚持防洪和排涝、引水与排涝相结合,注重道路与堤防、生态与景观相结合,建设了一大批“亲水生态型”水利工程,使全区水环境实现了“水清、岸绿、河畅、景美”。

  搭建融资平台破解资金瓶颈。在推进水务一体化过程中,武进区先后搭建江河港武水务(常州)有限公司、江苏大禹水务股份有限公司和常州市武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3个融资平台,分别负责引水工程的建设和运行管理,污水处理工程的投资、建设和运行管理,全区重点水利工程的投资和建设,完善了城乡水务一体化投融资机制,较好地破解了资金瓶颈。在供水项目上,与法国OTV公司达成利用600万美元法国政府贷款引进供水成套设备的协议;在污水处理上,以公开招标的方式对污水处理厂实行委托运营管理,形成了建管分离的市场化运作新机制;在水利建设上,融资5亿元完成武南河拓浚工程。据统计,武进区城乡一体化改革10年间,累计投入超过50亿元。

  涉水事务行政效率和管理水平大大提升。城乡水务一体化改革后,大大减少了部门间的协调环节,节省了时间和行政成本,真正实现了政令畅通。水利行政审批时限从过去的30天办结缩短为7天;涉及取水许可、岸线占用等审批事项,审批时限由过去的30天办结缩短为20天。在水务大楼中,所有与群众息息相关的涉水事务,基本实现了“一站式”服务,在一楼营业大厅缴费的王女士高兴地对记者说:“现在我们遇到水问题,只找水务一家,事情好办多了。”

  走进武进武南污水处理厂,如不是工作人员介绍,你会以为进入了一个湿地公园,污水处理设备设施掩映在浓密的树木和绿草丛中,厂房和道路一尘不染。这里每天要处理4万吨的污水,只需7人完成。委托运营的管理方式使传统的水利人开始登上现代化管理的高地。

  基层体系健全,服务能力提高。和全国大多数地方一样,过去武进区农村水利站承担的职能仅限于传统水利范围。2005年,武进区抓住乡镇机构改革的东风,乘势将水务一体化改革的“触角”伸向乡镇水利站,并将其更名为“水利管理服务站”。更名只是表象,涉水事务全方位服务农民才是本质变化。水利管理服务站的职能从农田灌溉延伸到自来水供应,再到污水处理;从沟渠疏通到水系规划,从上水道延伸到下水道,聚合了农村水利、供水、排水三大行业,将事关农村居民的所有“水问题”一揽子统筹。乡镇水利管理服务站的深度改革和服务转型,使水利(务)人与土地、与农民的关系也更近了。“如今活不好干了,甭管谁家,灌溉渠漏了,自来水管冻坏了,一个电话,我们就得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一位长期在乡镇工作的老水利员说,“但农民用水无忧,就是我们水利人最大的成就。”

  十年探索,一路高歌。征程漫漫,道阻且长。武进人还将面临更加艰巨的任务和考验,但改革中蓄积的无限生机与活力,激励着勇于担当、拓荒创新的武进水利人,在新的征程中再度跨越。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1年11月11日

苏冠群 张焱 杨飞


  相关新闻:




  
最新更新


 
图片报道


主办:188足球直播_篮球比分¥体育官网: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010-62980955 业务联系:010-63205284

京ICP备1104231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27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