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可以看出,国家对水利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在政策方面更是给力。如何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将水利作为公共财政投入的重点领域,如何充分发挥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等土地整治资金的综合效益,如何有效地进行市场融资等,“资金投入”成了热议的核心话题之一。
然而,究竟如何启动又如何操作,才能真正保障现代水利建设巨大的投资需求呢?镇江人用水利投资公司8年的实践为中国水利建设破解资金难题提供了一个成功样本。
在关键节点切入:以水带地,以地生财
从理论上讲,水利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的地位,决定了应理直气壮、千方百计地加大公共财政对水利的投入,但从实践上看,财政收入较差的地方单纯地依靠各级财政投入,依然难以填补水利长期亏欠形成的“瓶颈”“短板”“硬伤”的深壑。这样,中央政策再好,到地方往往难以落地。
8年前,镇江城市防洪压力大,水利基础薄弱,防洪标准不到20年一遇,但由于财力有限,年投资量总在3000万元徘徊,许多水利工程想干但无力干。当年,一个主城区防洪墙工程配套资金4000万元,就让镇江市财政咬紧牙关,仍然捉襟见肘。
“水利是镇江的血脉”,镇江要发展水利需先行,而水利要发展,投入是关键。在财政囊中羞涩的背景下,如何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汇聚水利建设所需要的巨大资金显然是当务之急。
现代水利的理念与镇江水利基础条件和实际情况的碰撞,让镇江人把目光瞄准了江河整治中新生的土地资源,特别是城区河道治理后,改变了过去无人问津的“破烂地”的价值,有着极其诱人的开发前景。镇江的执政者和水利血脉的当家人以其胆识和智慧形成了一个共识:“以水带地,以地生财,以财兴水”,其中的关键节点就是打造一个投融资平台——成立水利投资公司。
2002年12月18日,经镇江市政府批准,由镇江市水利局、镇江市资产经营公司共同投资组建,成立了镇江市水利投资公司,隶属镇江市水利局,明确由一名副局长兼任公司主要负责人。公司主要负责筹集城市水利建设资金,实行统借统还;对融资项目负责资金调度、效益评估和收费管理等;受市政府委托,管理、开发授权范围内的国有资产和资源;根据城市防洪总体规划和工程建设进度,保证建设资金足额到位。
三国时期弱小的东吴以“灵活应变”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如今的镇江虽然在苏南城市群中“个头最小”却弘扬古人智慧,以资源撬动市场,打造水利投资公司这个水利基础设施投融资的平台和建设主体,探寻以投资平台托起现代水利建设的重任。
抓关键、在关键节点切入,是镇江样本的起点,这是智慧,更是胆识。
操作思路:让每一个链条发力
水利投资公司的主营业务集中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区改造及配套设施建设;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水环境治理;土地开发与运营,包括土地前期整理和储备开发、房地产开发经营等。公司把市场规律与治水理念结合起来,水利与环境建设相协调,水利与新城区建设相融合,投资、建设、管理三位一体,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崭新探索。
以水带地:重点是配置资源和盘活资源。市政府根据北部滨水区建设规划要求,将滨水区规划范围内城市防洪工程、国家“863”水环境专项治理项目交由市水投公司建设,同时通过国土部门委托收储的方式,将水利工程周边有效土地整合配置给水投公司,带动水利工程周边土地开发建设,进而不断增加水投公司注册资本、总资产和土地抵押能力。3年水投公司新增注册资本8亿元,注册总资本达到10亿元。
以地生财:重点是社会融资。有效的融资方式、畅通的融资渠道是投资公司生存发展的根本。水投公司运用代为收储的土地,积极开展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走多渠道融资之路。在直接融资上,成功发行企业债券20亿元。在间接融资上,通过与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金融信托机构、股份制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成功合作,成功融资47亿元。融资总额达到67亿元,其中长期贷款63.8亿元。在融资过程中,政府切实加强服务,一方面,鼓励水投公司采取BT、BOT等方式引进合作资金,并对BT项目进行预算审核,确认BT项目投资报酬率,承诺按期拨付回购资金。2009年、2010年共帮助水投公司成功签订BT合作协议30亿元。一方面,为水投公司建立上市土地台账,及时对土地成本和收益进行测算分配和返还,确保投资公司上市地块土地出让金及时返还到位。5年来,共返还土地出让成本2.2亿元,返还土地收益2723万元。
以财兴水:重点是功能建设。通过市场交易,政府的权益转化为现金收益,除部分返还运作主体外,这些现金收益作为城市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再投入。融资的目的是建设。5年来,市水投公司兴修主城区长江堤防,新建中型以上水闸,疏浚主城区通江河道,使城市防洪标准达到了百年一遇。先后实施了内江周边企业和码头的搬迁,实现了内江封航。古运河中段整治主体建筑工程已基本结束,与内江形成了贯通一气的城市水系等。形成城市水利建设的良性循环,同时反哺农村水利,推进城乡水利统筹发展。
经典案例:北部滨水区项目打一场漂亮仗
水利投资公司成立之后在建设长江防洪工程中获得第一块土地,2005年以每亩48万元挂牌上市,170亩土地赢得第一桶金8160万元,主要用在了长江防洪工程上。牛刀小试成功之后,水利投资公司随后便迎来了最有挑战性的北部滨水区水环境整治项目。
当地人都知道,由于长江河道变迁,镇江因临水而充满灵气的三座山——金山、焦山、北固山已被沙滩包围,失去了水的滋润,北部滨水区一片荒滩,荆棘丛生,闲置多年,无人问津,有人戏称之为“鸡肋”。
镇江水利人没有退缩,因为水利就是要除害兴利。本来“财”就不可能轻而易举“生”出来,这需要现代水利的建设过程,这个过程是复杂的,是艰难的,考验人的智慧,考验人的胆识!水利投资公司精心准备,科学筹划,2006年启动运作,打起了一场以水带地、以地生财、以财兴水的组合仗——
科学确定建设规划:规划面积62平方公里,建成8.8平方公里水面、8平方公里湿地,建设24.7公里的黄金水岸,打造中国最大的城市湖泊、长江最大的城市生态湿地公园,建设8平方公里的高档社区和8平方公里的高档商住区。
合理选择融资模式:超前完成项目包装,积极与各大国有银行、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金融信托机构甚至民营机构开展融资合作,全力保障滨水区建设的资金需求。
积极展开统筹运作:企业搬迁、征地、拆迁、安置,这些原本水利人深感陌生和棘手的问题,在党委、政府的统一协调下,在镇江水利人敢于攻坚的勇气面前,一一得以化解。清理渔船近700条,安置渔民2167人;49家企业搬迁,其中包括严重污染企业;27个涉航企业码头搬迁、拆除或整治。
建设水利工程项目:建设内江控水工程,把长江水引进荒滩;建设引航道水利枢纽等“四闸一坝”系列水利工程,保证内江水四季可控可调,同时控制泥沙,改善内江水量和水质。
实施清淤整治操作:2009年9月启动内江清淤工程,对内江水面3.9米(黄海高程)以下滩面进行清淤,涉及滩地5块,清淤面积3.45平方公里,清淤土方约800万立方米……
工作是复杂而艰难的,但成效是显而易见的:内江控水工程使城区的防洪标准提高到100年一遇,水面扩大了,水深增加了,库容增大了。8平方公里的水面,还原了3000年积淀的历史文化,将金山、焦山、北固山连为一体,三山美景再现,历史古迹得以复活,城市恢复了灵气。
良好的生态环境一下子拉升了周边土地价值,附近楼盘呈几何级数翻倍地上涨赚钱。当然,水投公司也顺理成章地完成了“以水带地、以地生财、以财兴水”的既定目标。
滚动发展:打造坚实可靠的水利投融资平台
在投融资领域中的几番摸爬滚打,让水投公司逐步从稳步扎实推进,到滚动发展做大做强。
5年来,水投公司累计完成城市水利工程、城市建设工程投资69亿元,代为收储土地1.4万亩。2011年4月15日,又有470亩土地挂牌,挂牌总价29.6亿元。
短短几年间,水投公司已经从一个8160万元起步的后起之秀,成长为拥有6家全资子公司和控股子公司、总资产规模250亿元、净资产约142亿元身家的强劲之师。
有了这个坚实可靠的投融资平台,镇江水利声名鹊起。
城乡水利建设突飞猛进。5年来,兴修主城区长江堤防20余公里,新建中型以上水闸4座,疏浚主城区通江河道3条,使城市防洪达到了百年一遇。先后实施了国家“863”重大科技专项“镇江水环境质量改善与生态修复技术研究及示范”、内江控水和清淤工程、引航道水利枢纽、古运河治理等一大批重点水利工程。投入近亿元配套资金反哺农村水利,加快推进中央扩大内需项目等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城乡水利统筹发展居全省前列。
城市建设半壁江山。先后完成城建重点工程滨江旅游专线及风光带(一期)工程、滨江外环路、临江路、百花洲路等一系列滨水区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任务,实施了金山湖片区三横九纵路网工程、征润州外江堤加高培厚、古运河中段北侧道路等市政道路工程。还建成了白娘子爱情文化园、北固湾广场、青铜宝鼎、东吴胜境牌坊、佛教文化广场等一批园林、文化景点。滨江沿岸风格各异的商住楼群拔地而起,目前安置房面积43万平方米。
8年间,水投公司的足迹从城市水利出发,大举进军土地开发与运营、征地拆迁安置、房地产开发、金融投资、旅游观光、园林广场景区、宾馆服务、文化活动、商业贸易等其他众多领域,形成了以城市水利为基石的多元化经营理念和产业化管理模式。“小镇江大水利”的诠释和演绎,出人意料,出奇制胜。
“水投始终在您身边。”正如这句水投公司的广告语,仅2010年,水投公司就成功举办了四大活动——金山龙舟赛、环球模特大赛、北固湾广场中秋晚会和爱情文化彩灯节,让人心潮澎湃,流连忘返。
根据规划,2011年,以北部滨水区开发为根基的建设重点将转向第二阶段“造城”,即城市开发和经营。这意味着在投入渠道、建设项目和设计理念上,都将发生重大变革。
如何进一步把投融资平台做大做强,统计专业毕业的镇江市水利局副局长、镇江市水利投资公司董事长吴青龙深有体会。他说,首先对当前复杂的经济形势、宏观调控和紧缩信贷政策要有充分的估计,要掌握一系列控制房产、金融的政策法规;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展融资渠道,加大融资力度;要防患于未然,避免资金链断裂,以确保各类资金需求;要加强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加强BT项目合作,加快招商和上市步伐。
转型升级,打造长江最美城市港湾、江南最美城市名片、老城改造和生态修复典范、长三角重要旅游观光集散地和目的地——终极目标已在镇江水利人心中锁定。
作者:朱进星 李先明 李平 潘杰 王慧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