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质量优良、功能科学而又外观漂亮的治淮、治太、海堤达标建设等一大批骨干水利工程建设进行深入分析,你会发现有一股悄然提升现代水利色彩的力量:以现代治水理念为引导,以现代管理运行体制机制为保障,以现代科技和水利信息化为着力点,江苏水利人已然站在时代的前沿,成功地探索出一条适合江苏发展的现代管理之路。
从理念着手统筹规划引领工程建设
“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这是我国长期以来水利规划的指导思想。如今,在水利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时期,“顶层设计”理念的推进是对统筹规划的另一种诠释,是建设管理层面的又一突破,将传统水利建设推向了以战略管理为引导的现代管理理念。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江苏从战略管理入手,以科学规划指导水利工程建设。“要做到科学的水利规划,需要升华对水的认识。水是自然资源,也是经济资源;是生态要素,也是生产要素。这种双重属性促使我们既要顺应水的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又要考虑统筹兼顾,综合治理、合理开发与严格保护有机结合,真正实现水资源和水生态的可持续利用,取得巨大的水利、经济、资源等多重效益。”江苏省水利厅厅长吕振霖说。
包含安全可靠的防灾减灾体系、功能配套的农田水利体系、高效利用的水资源管理体系、生态健康的河湖保护体系、依法行政的水利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体系和保障有力的水利发展政策法规体系在内的水利现代化“六大体系”的确立,是江苏科学规划的具体实施,勾画了江苏水利工程建设的蓝图。
说起水利工程建设的科学规划,江苏省水利工程建设局何处长向记者介绍了江苏省规模最大的单项水利工程——淮河入海水道工程。此项目的独特之处在于河道断面采用创新的泓滩结合河道行洪方式,实现高低分排、清污分流,合理解决了河道沿线1700余平方公里的排涝与140多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既充分满足了行洪需要,又大量减少了工程占地和人口迁移。
“水下讲质量,水上树形象”。淮河入海水道工程造型美观且内涵丰富,这种传统与现代理念完美结合的规划设计,提高了淮河下游及洪泽湖的防洪能力,同时起到了引水排涝、通航、改善生态环境等综合作用。
“我们的水利工程,不仅要牢,而且要俏;不仅要壮,而且要靓;不仅要高,而且要巧。淮河入海水道工程就做到了这一点。”何处长说。
资金管理是保障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抓手
2011年中央1号文件加大公共财政对水利的投入力度。面对新一轮水利大发展的历史机遇,江苏省委、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保证地方财政2%~4%用于水利建设;创建水利基金、水利融资平台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对保障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起到积极作用。而如何管理好投入资金成为建设管理部门的新挑战。
要保证水利投资效益,就要从项目的源头抓起,立项问题是关键。
“以前,江苏在水利项目立项中存在缺乏竞争、治理不集中、综合效益不明显等现象,影响了项目效益的发挥和立项的公正、公平。”省水利工程建设局的同志深有感触。
如何确保把水利投资效益发挥到最大最好?江苏从项目立项着手,推行阳光管理。2011年6月,《江苏省水利重点工程区域治理及地方基建项目竞争立项办法(试行)》颁布,政务公开,权力阳光运行,使省级水利投资择优安排,提高了投资效益。
资金不仅要用好管好,还要用活。
江苏省在控制投资的同时,因地制宜,根据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实行不同的资金配套比例。同时,通过采取项目通报、财政部门督察、加强考核等措施,保障资金配套到位。例如对于一般项目,省资金补助对苏南地区为30%~40%,苏中地区为50%~60%,苏北地区为70%;而对于经济比较薄弱的宿迁市,省资金配套达到80%。这些措施实现了资金的合理分配,保证了各地区水利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管理模式创新是建设管理成功的密钥
建设管理贯穿于整个工程建设始终。要保质保量地建设好各项工程,必须要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打破禁锢,抢抓机遇,勇于创新,不断推进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制改革。
江苏省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逐渐形成了以项目法人责任制为核心的建设管理体制基本格局。
初秋时节,江苏省苏州市东太湖综合整治工程建设工地上,大型清淤船舶井然有序地往来穿梭,随着一车车淤泥的挖出与填埋,新的大堤坚实筑起,行洪供水通道绕湖而行。湖面吹来的微风里,是苏州人民悦耳的笑声。
苏州市水利局副局长赵瑞龙告诉记者,为恢复东太湖自然生态环境,2008年7月,苏州市成立了市东太湖综合整治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并在市水利局设项目管理办公室,负责东太湖综合整治工程建设的管理和组织协调。同时,分别成立了吴江市东太湖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和苏州吴中东太湖建设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东太湖综合整治工程建设的法人单位,负责各自行政区划内项目的具体建设管理工作。“这种建设管理模式从根本上实现了项目法人责任制。”赵瑞龙说。
针对工程项目的大、中、小及所属区域的不同,江苏省进行创新,采取了统一建管制、派驻建管制、建管合一制、属地建管制和代建建管制等不同的建设管理模式。
在通榆河北延工程中,统一建管制发挥了重要作用。由江苏省水利厅、建设局组建通榆河建管局作为工程项目法人,沿线连云港、盐城市成立河道工程建设处和项目部。省建管局制定总体建设方案和年度实施计划,统一组织招标投标,统一质量、安全、工期管理和投资控制。相关建设处、项目部按照统一要求,各司其职,认真组织工程具体实施。而对于海堤达标工程、大型泵站改造、中小河流治理等工程,大多采用由县级组建项目法人的属地建管模式。
多样、创新的建设管理模式,为江苏的水利工程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开启江苏水利现代之门的密钥。
水利信息化建设是实施现代管理的关键环节
信息化是水利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用信息化技术集成改造和装备水利行业,是水利现代化建设的一项关键性任务。江苏作为全国水利信息化的弄潮儿,信息化建设起步早,后劲更足,也让水利工程优化管理运行如虎添翼。
2011年6月,历时10年建设的苏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监控调度系统一期工程竣工,以信息采集传输系统、运行监控系统为基础,综合数据库为纽带,水资源管理、优化配置和调度运行系统为核心,覆盖江水北调工程系统供水范围的水利信息化系统初步形成。
2011年9月,江苏省水利地理信息系统一期工程通过完工验收。全省1∶1万基础地理数据得以更新,省级及试点市县的水利地理信息数据库得以建立……水利地理信息系统精准度的进一步提高,无疑将成为提高全省水利工程调度科学性和智能化水平的一把利剑。
不仅如此,江苏水利办公信息化建设也成为工程建设管理现代化的“助推器”。办公OA系统、工程建设项目档案管理系统、建设信息上报系统及安全生产信息上报系统等一系列办公应用系统打造完成,让水利建设管理更加智慧。
水利信息化项目建设的扎实推进,意味着一个调度精准化、防汛科学化、管理智能化、资源公开化的水利信息化运行管理体系已初见端倪。9月25日,《江苏省水利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审查稿)》通过审查,开启了江苏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新篇章。
创新管理,为江苏现代水利工程建设不断注入新的内涵,推动着水利更好地润泽民生。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1年11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