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改革发展之镇江样本(3)
让人民群众尽享现代水文化之美
镇江,一座自然天成、真山真水的山水花园城市,城在山中,山在城中,山水与城市浑然一体。如果说山是镇江的瑰宝,那么水则是镇江的灵魂。
镇江把水利拓展到城市规划建设的整体布局中,拓展了城市的空间,并形成了现代水利的文化理念,融防洪排涝、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水景观建设、旅游地产、市政交通、开发经营于一体,在成功运作基础上铸就了现代水文化的精美样本。
把背水而去的文化找回来
走进金山湖,人与自然交融成美丽的画卷。从慈寿塔顶俯瞰金山湖,人在塔上,塔在湖中,湖光塔影,上下天光,令人心旷神怡;东入口广场西望,巍巍慈寿塔剑指蓝天,许仙堤上桃柳依依,一派迷人湖景;游览湖心景区,仿佛能看到白娘子和许仙共撑一把雨伞漫步堤上;水上栈桥观湖景,白娘子岛和许仙堤逶迤在碧水蓝天之间,跌水广场飞泉流瀑……
你何曾想到,这样的人间胜境正是镇江水利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大胆决策下创新实践的成果。“水利人的睿智让金山湖横空出世。”镇江市市长刘捍东这样评价。“如果没有当年的果断决策,随着泥沙的不断淤积,金山湖所处的水域,现在将会是一片滩地!”镇江市水利局局长王梅芳言语中充满豪情与欣慰。
沿江排开的金山、焦山、北固山是构建镇江文化特色的重要符号,镇江的文化底蕴也在于水中的金山、焦山、北固山的文化传承。
由于长期的城市挤压和长江水的北移退位,因水而有灵气的水漫金山的生动传说已经消失殆尽,只有金山寺孤独地矗立在金山上;焦山的碑林也在风雨的侵蚀中远水而去,因为水少、无水,逐渐失去灵气;“满眼风光北固楼,有山无水没看头”,一度成了镇江百姓口中的顺口溜,镇江城文化逐渐背水而去。
镇江水利人在大手笔铸造城市水利的过程中,一个新型的理念应运而生:“抢回背水而去的文化,抢回镇江的灵魂。”2003年10月19日,是镇江全市瞩目的日子,“镇江水环境改善与生态修复技术研究及示范”项目正式启动,在此基础上,镇江北部滨水区建设也全面启动。北部滨水区建设是镇江“十一五”城市建设“南山北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镇江市民期盼多年的民心工程。镇江水利人用了8年时间,从治理内江泥沙淤积到内江各类生态资源的保护,从控制水位、改善水质到湿地系统的修复以及退渔还湖工程,终于形成了8.8平方公里的内江水体,并将其正式命名为“金山湖”,打造了一个全新的城市滨水景观。镇江水利人用水重新换回了金山、焦山、北固山的文化风格,重新找回了镇江背水而去的文化。在碧波粼粼的江水间,三山又恢复了“江山合一”的壮丽美景,水中的三山犹如镶嵌在绿色彩带上的翡翠,闪烁着迷人的光芒。
让每一个项目都融进水文化元素
在引航道枢纽工程现场,远远望去,引航道水利枢纽工程犹如一扇巨大的“门”巍然屹立在内江之上,犹如镇江的城市之门。走在跨河公路桥上,一块块镶嵌在护栏内的石头浮雕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走近细看,每块浮雕上都刻有四个字,如:西津寻渡、竹林叠翠、湾头鼎立……让人浮想联翩,意境悠远。
镇江市水利局副局长、镇江水利投资公司董事长吴青龙介绍,引航道水利枢纽表面看是一座桥梁,实际是将节制闸、泵站、船闸和桥梁巧妙结合于一体的水利枢纽。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枢纽中部的景观塔楼高度近40米,塔楼内部面积将近680平方米,由此登高远望,北部滨水区的绚丽景象将尽收眼底。一旦启用,再配上富有创意的景观照明,这里将成为镇江北部滨水区最大气磅礴、最闪亮夺目的标志性建筑。
在整体的布局规划中,水利工程已不再局限于防洪、排涝、改善水质等基本功能的实现,而是融入了景观打造和人文环境建设,将水文化渗透到每一个水利工程之中。
苍茫一色的湿地风光、高低错落的生态坡地、精巧别致的楼台亭舍、曲折回转的水边栈道,这便是今日让人心旷神怡的滨江风光带,形态各异的青铜雕塑、浮雕、镌刻书法艺术给人以文化艺术的熏陶。原本用于镇江城市防洪的防洪墙经过华丽转身,变成为一个具有天然氧吧功能的广阔文化空间,成为深受游客和市民青睐的城市新景点。
古运河不仅在历史上滋养和繁荣了镇江,在现实中,无论是对镇江城市品牌,还是人居环境,都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2009年,镇江市政府计划用两年时间,完成总投资10亿元、总长9.85公里的古运河河道整治,为古运河实施“梳妆画眉”。如今,正在实施的古运河中段整治工程已具雏形。“运河之母”的雕塑无论是在造型上还是在创新理念上都彰显着镇江古运河的神韵,一系列自然与人文相融合的节点景观无不体现着人水和谐的理念,也给古朴的运河文化留下遐想的空间。
每一滴水都折射着行业精神
2008年5月5日,镇江市委常委会明确了当年北部滨水区建设的目标任务,佛教文化广场工程赫然在列。而这项工程原本并没有排定在当年的建设计划之内,现在工程目标直截了当:年底前建好广场后撞钟迎新年。此时,距年底只有7个多月的时间,接手该工程的建设者心里直犯嘀咕:这会不会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吴青龙坚定地说:“我们是在跟时间赛跑。今天必须解决的问题,决不拖到明天!”
跟时间赛跑的过程,也是肤色改变的过程——由于工程技术人员经常要到现场协调解决问题,整天来回奔忙于工地。强烈的光照下,仅仅一个星期,一个个白面书生就变成了皮肤黝黑的汉子。市委书记许津荣在视察北部滨水区建设进展情况时,特别肯定了北部滨水区建设的推进力度。
“2009年的新年祈福撞钟仪式就是在这里进行的。”工程建设方、市水投公司金山湖整治工程建设管理处副主任成小锋自豪地向记者介绍。
成小锋发表了作为一名奋战在北部滨水区建设一线人员的感言。他说,金山广场是“北水”建设的重要先导工程之一,展示的是景观,树立的是精神,提升的是信心。金山广场的建设过程中,不管是征地拆迁,还是土建工程、灯光工程,都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更创下了240天初步竣工的神速。我们本着“努力做成不负金山寺盛名的精品工程”的建设理念,初步兑现了广大市民对早日看到“北水”建设成果的热切期盼。
镇江水利人凭借着“敢闯、敢拼、敢苦”的精神,创出了一番青山绿水、人水和谐的新景象。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敢闯,就是既要有超前谋划的开拓精神,又要有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敢拼,就是既要有敢于正视一切困难的拼搏精神,又要有善于解决一切矛盾的工作智慧;敢苦,就是既要有任劳任怨、苦干实干的奉献精神,又要有解放思想、创新高效的工作方法。
在北部滨水区建设全面启动之初,镇江水利人就在思索着一个问题,规划建设是要选择8个平方公里的地面,还是8个平方公里的水面?他们本着将青山绿水还给市民、将生态文化还给市民的理念,最终决定选择8个平方公里的水面,以“水”为核心,充分构筑水文章。
在征地拆迁工作上,他们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仅渔民安置政策,就多方倾听意见,修改方案七次。为了让离开农宅的村民能过得更舒适,镇江市政府委托水投公司为所有失地农民、上岸渔民建设高标准、高质量、环境优美的居住小区。与此同时,社区还为所有失地农民、上岸渔民建立起完善的生活保障和养老保障,让所有拆迁农民老有所养。对于一部分有工作能力的人,按照自愿原则,给他们安排了力所能及的工作。镇江水利人将政府的信任、社会对移民的关注,透过行业精神,传递到所有移民手中。
周忠亮是润州区和平路街道金江村的拆迁渔民,他说,如果不是北部滨水区项目,他真不敢想象还能靠打鱼维持多久,更不能想象靠什么来养老。在北部滨水区项目的推进中,昔日能给他家带来万元净收入的水口被征用了,家庭失去了经济来源。但是,水口被征用后的周家很快尝到了甜头。水口征用获2万元补贴;包括20岁的儿子在内,一家三口每人养老账本上有了3.5万元;周家夫妇俩每月可拿到200元,儿子两年内每月可以拿到175元生活补贴。政府收购渔船和渔具等,还给了20多万元。
走在每个工地上,记者都能看到迎风飘扬的水利旗帜。这不仅是代表着镇江水利的一面旗帜,更诠释着镇江水利人勇于开拓、顽强拼搏的精神状态。
让人民尽享水文化水生态美景
行走在滨江风光带上,犹如徜徉于一幅气象万千的水墨画中。蓝天、静水、花草,湿地、栈道、飞鸟……长江的水,江岸的每一方土地,正在被赋予全新的鲜活生命。散步的,垂钓的,摄影的,观光的……三三两两的游人穿行在满目的野趣和绿意之中。
很多老镇江人都知道,滨江风光带现在所处的岸线,曾经是大东滩垃圾填埋场。那一张张风光带建设前的照片,清晰地记录着这片垃圾填埋场几年前的模样——灌木杂草半人高,到处蚊蝇乱飞,老鼠成群,臭气熏天……当时肯定没有人相信,垃圾填埋场旁竟然会有这么一片美丽的水域;经历脱胎换骨之后,滨江风光带会带给人们这么强烈的视觉震撼!
道路两旁的行道树,枝头显现多种颜色,有的翠绿,有的金黄,有的红艳。“栾树,是非常美丽的行道观赏树种。将栾树作为行道树,镇江现在仅此一处。”绿化负责人周丽话语间很是自豪。
墨西哥落羽杉、紫叶李、鸡爪槭……风光带上到底有多少不常见树木,恐怕难以数清。家住阳光世纪花园的张先生对风光带上的植物感兴趣:“滨江风光带,春天樱花飞舞,秋天桂花飘香,沉浸于这样的天然氧吧,令人陶醉。”
“现在平均每天有1000多人到这里来游览。平时早晨和傍晚,前来锻炼和散步的市民特别多;遇上节假日,更是人流如织。”张玉龙,滨江风光带建设处副主任、市水利投资公司部门经理,谈起风光带一期建成后短短一年多时间集聚的人气,显得很兴奋。
在张玉龙眼中,滨江风光带是一道正在不断延伸的风景。就整条风光带来说,目前实施的仅仅是一期工程,全长1.87公里,从大东造纸厂东侧到虹桥港。规划中的二期工程,从东吴路打通接上一期工程;而三期工程从虹桥港打通至焦山公园。“整条滨江风光带建成后,全长3.5公里,将充分展示镇江的人文历史和水域文化,成为一条绚丽的城市景观大道。”张玉龙对滨江风光带的未来充满期待。
伴随着万人长跑活动、2010年环球国际模特大赛、龙舟大奖赛纷纷入驻金山湖景区,一项项特色旅游活动为镇江成功打响了魅力品牌。同时,正在打造的水上游、夜间游等多种游览方式,让游客能全方位地了解镇江,陶醉于镇江。
镇江山水花园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因水而提升,青山绿水新镇江的“水文化”魅力也将散播到这座古老文化名城的每一个角落。
作者:潘杰 李先明 李平 王慧梅 程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