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江苏,我们又听到了江苏率先实现水利现代化的宣言。
“江苏水利到2015年要初步建成水利现代化综合保障体系,到2020年要基本实现水利现代化,率先走出一条具有江苏特色的水利现代化道路。”江苏水利厅厅长吕振霖向记者们描绘了江苏水利发展的美好蓝图。
全面规划水利现代化
江苏是经济大省,GDP总量位居全国第二,财政收入位居全国第二;江苏是农业大省,粮食产量位居全国第四;同时,江苏也是水利大省,这里有大江东去,千帆竞渡;有小桥流水,人家枕河;有海上明月,碧波蓝天……江苏,滨江临海,河湖密布,水网交错。水,滋养了江苏的历史与文化,见证着江苏的发展与前行。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极端气候增多,水资源、水环境压力越来越大,传统水利已经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对水利的要求,因此,江苏必须要按照现代化的要求,谋划未来江苏水利发展。”江苏水利厅党组成员、省水利工程建设局局长朱海生说。
在“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江苏水利按照中央一号文件的指引,从国家和地方发展战略中认识水利,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把握水利,与时俱进,创新思路,出台了《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建设江苏水利现代化的六大目标体系:一是建设标准较高、协调配套的防洪减灾工程体系,二是建设功能齐全、长效管护的农村水利工程体系,三是建设优化配置、高效利用的水资源保障体系,四是建设有效控制、生态健康的河湖保护体系,五是建设依法行政、管理规范的水利社会服务体系,六是建立综合配套、保障有力的政策法规支撑体系。
江苏省水利厅还参照水利部水利现代化的相关考核指标,制定了8大项一级指标,19项二级指标,52项三级指标,建立起了一整套水利现代化评价体系。
“苏州作为全国水利现代化试点市,我们的目标是力争用5年时间,全面建成高标准的水利水务工程体系和服务保障体系,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基本实现水利现代化。”苏州水利局副局长赵瑞龙,谈到水利现代化时信心十足。
“目前各地正在按照水利现代化的要求,科学规划,用高标准规划引领江苏水利发展。”江苏水利厅规计处处长毛桂囡说。
财政主导 开辟多种融资渠道
“落实水利投入机制,是保障我省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我们把抓好水利投入机制,作为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的重要内容。”江苏省水利厅财审处处长朱克成说。
据了解,江苏省明确提出,各市、县要严格执行当年可用财力2%~4%用于水利建设,对水利建设基金的来源进行整合,将防洪保安资金和农业重点开发建设资金统一纳入水利建设基金,明确所有城市都要从城市维护建设税中划出不少于15%的资金,用于城市防洪和水源工程建设,增加了在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剔除上缴中央部分、在返还市县前)提取3%用作省级水利建设基金,并明确市、县人民政府可依据自身实际情况,确定其他用于提取水利建设基金的政府性基金和收费项目,进一步拓宽了资金来源。此外,江苏省还将继续征收防洪保安资金、水利建设基金、南水北调基金等财政性资金,用于重点水利建设。水资源费征收标准也将逐步提高,专项用于水资源的保护管理、节约利用和水源工程建设。
江苏省各地也积极出台相关政策,确保水利投入实现稳定增长。宿迁市明确,财政对水务投入年递增15%以上。常州溧阳市特别明确,土地出让总价的5%用于水利建设。连云港市规定连云新城、科教园区、徐圩新区等土地出让收益的10%,分别用于各自的防洪排涝体系建设。泰州市明确,土地出让金中提取的农业土地开发资金30%要用于农村水利建设。
江苏省水利厅还会同省监察厅,全面开展对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情况的专项监督检查。将落实各级财政对水利投入政策、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作为专项督查的重点内容,重点督查市县可用财力的2%~4%用于水利工程建设,从土地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水利建设基金、南水北调基金等政策性水利专项资金的征收使用管理情况等。
“水是自然资源,也是经济资源,是生态要素,也是生产要素,水利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保障,也是提升生产力的重要平台。江苏省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还鼓励符合条件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通过直接、间接融资方式,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水利建设,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增加水利建设信贷资金;支持符合条件的水利企业上市和发行债券;鼓励和支持发展洪水保险;提高水利利用外资的规模和比例;推进经营性水利工程市场融资。”吕振霖说。
徐州市去年成立新水公司,当年完成融资3亿元;今年正在落实项目贷款2.75亿元;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坚持资金、技术和管理引进“三同时”,通过BOT、TOT方式建成7个污水处理厂。
“镇江市自2002年组建水利投资公司以来,已经从一个8160万元起步的小公司,成长为拥有6家全资子公司和控股子公司,总资产规模250亿元、净资产约142亿元的企业。公司的成功运作,不仅解决了城市水利建设资金瓶颈,而且统筹解决了农村水利建设投入不足、全市水利建设水平不高的难题,形成了政府、社会协同治水兴水的合力。”镇江市水利局局长王梅芳说。
淮安市召开全市水利融资重点项目推介会,将总投资88.9亿元的18个2011年度重点水利工程,向建行、工行、农行、中行、农发行等金融部门推介。目前,全市已成立6家水利融资公司,累计注册资金7.98亿元。通过努力,在2010年、2011年城市防洪工程中,市白马湖保护与开发公司、市古黄河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处通过市场化运作,各融资1.4亿元。
信息化加快水利现代化步伐
“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要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这些年江苏治水的实践表明,信息化是加快水利发展方式转变,全面提升水事活动效率和效能的重要手段。信息化已成为水利现代化的主要标志之一。”吕振霖说。
保护河湖岸线不被占用,常常是困扰水利部门的一个难题。河湖岸线长,如果仅靠人力,根本监控不过来。现在,江苏采用卫星监控河湖岸线方式,通过卫星图片对比,很容易就能发现问题。
江苏面临水资源时空不均的问题,要实现雨洪资源利用,以及水资源跨流域调度,需要一整套信息化系统来支撑。
常州市部分地区通过农田水利信息化建设,灌溉泵站可以根据每家每户土壤墒情变化,精准控制泵站流量,既节约了水资源,又更好地促进粮食增产。
“信息化使江苏水利工程效益倍增,管理更加精细化。下一步,江苏将按照水利现代化的要求,在水利业务和行政管理各个方面,积极应用信息技术,全面提高防洪保安、水资源供给、水环境保护和行业发展能力。”江苏省水利厅科技处副处长陈辉说。
按照水利现代化规划,江苏首先继续完善水利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向省以上报汛的水位雨量站、重要防洪和供水断面的流量站、重要区域的水质站及取水大户和超采区地下水水位的自动测报,加强应急测报能力建设,提高水文信息服务能力;完善水利信息网络系统,增强网络性能,提高网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建设水利空间数据库和水利工程、水资源等数据库,基本建成省水利数据中心,形成全省统一的数据共享交换系统和信息服务系统。强化水利业务应用系统的开发和运行。围绕引江济太、南水北调、江水东引北送三大调水工程,开展新一轮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完善防汛指挥决策支持系统,建成全省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结合水利普查,建设全省水系管理系统和河湖资源管理系统。同时,进一步突出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以信息化建设为突破口,扩大业务应用系统的应用范围和领域,建设面向公共服务和行政决策的电子政务系统,促进水利工作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提高各项业务协同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和面向社会公众的便民服务能力。
在江苏的采访时间虽然不长,记者真切感受到了江苏科学治水的思路,感受到了水利现代化的雏形,也看到了水利发展的未来。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1年7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