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产,增效,节水,节肥,环保,提质……这是近年吉林省开展玉米膜下滴灌试点县(市)建设以来,在抗旱减灾、增产增收、节水环保等方面收到的明显效益,不仅为吉林省粮食总产再上一个新台阶发挥了积极作用,而且为高效节水的现代农业生产提供了借鉴样板。当然,吉林只是个缩影。
2009年,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提出到2020年,我国粮食生产能力达到11000亿斤以上,比现有产能增加1000亿斤。新增1000亿斤粮食产能,出路在哪里?
保持粮食稳定增产,提高单产是其重要途径,其核心不仅是“水”,而且是“高效用水”。于是,贡献了全国约3/4的粮食总产量的13个粮食主产区,在千万百计挖潜自身潜力、科学确定粮食增产技术路线时,纷纷选择围绕“节水”做大文章。
农田水利设施是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基础。随着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凸显,节水成为解决我国水问题的根本出路。农业是用水大户,且有一定潜力,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大幅度提高灌溉水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仅是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一项重大工程,而且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一项根本性措施,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进水利现代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节水灌溉工作,上世纪90年代就提出要把节水灌溉作为一项革命性措施来抓。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目前我国节水灌溉工程面积达到4.1亿亩,在农业用水基本不增加的情况下,有效灌溉面积不断扩大、灌溉保证率不断提高,为农业生产稳定发展特别是新世纪以来粮食“七连增”提供了基础保障。今年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明确要求,要把节水作为解决中国水问题的战略性和根本性措施,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可持续利用为核心,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节不节灌大不一样!吉林在玉米膜下滴灌试点,针对不同灌溉方式粮食产能的鲜明对比,让老百姓看到了效益,见证了丰收,充满了希望。这也是高效节水的现代农业模式的雏形。事实证明,只有走高效节水的路子,才能提高粮食单产和品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1年8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