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灌溉”成为河南今年抗旱夺丰收的一大亮点。滑县枣村乡大屯村印发的麦田管理技术“明白纸”,实现了从“工程抗旱”向“科技抗旱”的转变,适时科学的农田灌溉为河南粮食连年丰收作出了卓越贡献。科学灌溉,在充分挖掘节水潜力的同时,实现了粮食的丰产增收。
“肥大水勤,不用问人”,是几千年来老百姓的传统种植观念。而随着人多地少水缺,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在节水灌溉已然成为共识的情况下,科学灌溉则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服务国计民生提供了一种新的富有潜力的选择。在北方地区实施的节水灌溉增效示范项目表明,建设节水灌溉工程加上科学的灌溉制度,平均每亩可节水5~80方,增产粮食16.5~50公斤。
农学家研究表明,干旱缺水不总是降低产量,农作物在生长期并不都需要充足的水分,充足供水和适度控水交替,对提高产量才有利。科学灌溉可以根据作物生理特点形成既节水又增产的灌溉制度,将成为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地处半沙漠的以色列就在自动化滴灌系统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灌溉保证给农作物适时、适量的水,使农业产值增长了12倍,被当地农民形象地比喻为“用茶勺喂庄稼”。科学灌溉可以使现有的节水灌溉更加科学化,有助于提高用水过程中的水分利用效率,使农业产值与用水量的比值达到最高点。
科学灌溉是根据农作物全生育期的需水规律,实施适时、适量的精准灌溉,既获得最大产量或最佳效益,也使灌溉水利用效率和效益最大。这需要完善的农田水利设施、先进的灌水方式作为物质基础,也需要广大水利科技人员根据不同区域、不同作物进行灌溉试验,确定节水灌溉制度,需要乡镇水利服务机构、灌溉试验站、抗旱服务组织、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等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指导农民进行科学的灌溉。当然,还要与农业部门的各种农艺、生物措施相结合,与“一喷三防”、测土配方施肥等相配合,以期最佳组合、最大效益。河南的实践证明,直接连着田间地头的水利部门在推广普及科学灌溉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国幅员辽阔,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既有华北旱作农业区,也有南方水田农业区、东北商品农业基地、西北灌溉农业区和青藏高原河谷农业区。南北方不同区域、不同流域的气候水文等自然条件大相径庭,经济发展水平也千差万别,种植农作物的种类繁多。多年来,各地试验提出了当地主要作物的灌溉制度并加以推广,取得了很好效果,如水稻控制灌溉技术、小麦等旱作物的非充分灌溉等都得到大面积推广。当前,适应水资源短缺形势和现代农业发展要求,水利部门在加快兴建节水灌溉工程的同时,强化工程管理改革,大力推广节水灌溉,综合集成工程、农艺、生物和管理节水技术,探索实行灌溉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灌溉水平、灌溉效率和灌溉保证率都得到较大幅度提高,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的目标。随着农田水利设施的完善、节水灌溉工程的兴建和节水灌溉制度的推广,科学灌溉不但成为可能,而且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