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稻谷飘香。行走于三湘大地的田间地头,大片大片绿茵茵的晚稻尽收眼底,颗粒饱满的稻穗随风而动,一望无际,仿佛预示着秋的希望。尽管遭遇了罕见的春夏连旱,但湖南老乡们不紧不慢、悠然自得地等待着秋粮丰收,他们自信的笑容告诉记者: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借用一个当前风靡网络的词汇,大旱之年,三湘大地从容“HOLD住”了粮食丰收。如此的掌控力和底气源自哪里?事实证明,水利功不可没。
小农水支撑大农业
“我家地在渠道下游,以前放一天一夜的水,才能浇上一亩地,晚稻插不下去影响收成。自从有了小农水项目,今年2亩地种上双季稻,比去年增产了80斤。”汨罗市三江镇花桥村村民黄解桂坦言,过去遇上今年的旱情,一亩地恐怕只有四五百斤的产量,然而今年天干田不干,早稻亩产“打”了900斤,晚稻至少能有1100斤。
在黄解桂家的稻田边,“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抓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大标语赫然醒目。政策落到实处,只见一条条经过防渗衬砌的田间渠道纵横交织,连接成网,汩汩清泉浇灌着绿油油的稻田,滋润着三湘大农业。
从水库到田间,“干支斗农毛”五级渠道缺一不可,相辅相成。由于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大量沟渠、山塘“堤比渠宽,泥比水厚”,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障碍重重,常常出现“库里水汪汪,田里闹水荒”的尴尬。来自湖南省水利工程管理局2009年的数据显示,湖南省平均灌溉水利用系数仅为0.41,多达1600万亩耕地无法有效灌溉。
近年,湖南省以小农水重点县建设为龙头,以县为单位整体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达到了集中资金投入、连片配套改造的目标。2009年和2010年,全省两批共37个小农水重点县共完成投资31.27亿元,渠系水利用系数提高至0.65,新增、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171.6万亩,年新增粮食产能17.87万吨,年新增节水能力1.6亿立方米。截至目前,湖南已有53个县(市、区)整体推进“小农水”重点县建设,打通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
谈起“小农水”的好处,三江镇水电站站长徐鹏辉一连用了五个“好”:国家政策制定得好,工程规划设计得好,工程质量好,工程效益发挥得好,老百姓反响良好。他说,过去渠系不通,每年都要向水库买三四次水,还只够种植单季稻。今年“小农水”工程刚建成,立马发挥效益,在几个月不下雨的情况下,不仅一次水都没买,而且农民全部改种双季稻,产量立马翻番。
山平塘整治点亮丰收希望
湘乡市泉塘镇山坳村因地势呈斗笠状而得名,特殊的地形导致村里根本存不住水,遇水则涝,遇旱则干,除了靠天吃饭外,只能从韶山灌区二级提水,全村每年光电费就要5万多元,平均1小时电费100元。
“今年全村有26口山塘实施山平塘清淤扩容,改善和新增灌溉面积940亩,原来只种单季稻的水田全部改种双季稻,预计全村粮食增产将超过8万斤。”山坳村村支书陈友桃说。
对山丘区老百姓而言,山平塘可谓是农业灌溉必不可少的水利基础设施和主要抗旱水源,一般灌溉几亩、几十亩、几百亩不等。由于灌溉渠道短,水的利用系数高,只要山塘有水可放,即可满足该片区域农田灌溉之需。
据悉,湖南现有山塘167万多口,但大多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多年来基本处于“只用不管,只用不建”的状态,淤积渗漏严重,蓄水能力甚至不足设计蓄水能力的60%,就好比一只碟子,盛不了多少水。
在2009年全省冬春水利建设现场会上,湖南省政府决定从年度中央财政新增农资综合补贴资金中安排2.3873亿元,用于山平塘清淤扩容项目,按照每亩蓄水水面省级财政补助1000元的标准,实施了4.67万口23.87万亩水面的山平塘清淤扩容,新增、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50.36万亩,可新增粮食生产能力6000万公斤。2010年,省政府再安排3亿元农资综合补贴资金,同时将山平塘清淤补贴标准提高到每亩1500元。
“山平塘整治后再也不用去韶山水库提水了,节省了时间和劳力。现在有水种植双季稻,全家9口人9亩地,多种一季就多1万元收入。另外,我家当家的还能踏踏实实地外出打工,多挣点钱。”今年64岁的山坳村一组村民龙佩英激动地告诉记者。
“山平塘清淤扩容工程是湖南农田水利建设的一大亮点,大大改善了农村干旱死角区的灌溉条件,增强了旱涝保收能力,为全省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提供了保障。”湖南省水利厅工管局局长陈子年表示,“今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因地制宜兴建中小型水利设施,支持山丘区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坝、小泵站、小水渠等‘五小水利’工程建设。为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今后省里还将大力开展骨干山平塘清淤扩容和沟渠疏浚等水利设施配套改造工程。”
灌区改造力促稳产增收
“今年旱得厉害啊,往年铁山水库要8月份才放水灌溉,今年4月份就开始放水了。但我们的粮食产量没受影响,反而比去年每亩增产120公斤。”岳阳县筻口镇井塘用水户协会会长黄卫兵说,“这得益于多年来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的成果。”
湖南大型灌区大多建于上世纪50—70年代,工程建设标准偏低,加上长年失修,工程渗漏、老化严重,农业灌溉没有保证。1998年,国家启动了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建设计划。湖南先后有20处大型灌区纳入其中,工程规划总投资65亿元,设计灌溉总面积855.91万亩。
这些年,大型灌区通过持续系统的骨干渠道防渗衬砌、建筑物加固维修和渠道险工险段、阻卡水工程的处理,加上建立和完善以农民用水户协会为主要形式的支渠管水体制,为全省农业生产、粮食丰收作出了重要贡献。
其实,越是大旱之年,越能见证灌区改造的“真功夫”。截至今年8月底,全省20处大型灌区实际灌溉面积达635.2万亩,达到设计灌溉面积的74.2%、有效灌溉面积的94%,平均可抗旱能力32天,不仅保证了大型灌区的农业灌溉,而且确保了灌区内的工业生产和城乡生活用水。
9月7日下午,湘潭县石潭镇莲花村村民谭岳林正在给晚稻浇最后一遍水,没用水泵和水管,只见他拧开田块边的节水栓,汩汩清泉就径直流向稻田。他说,过去做梦也没想到打开水龙头就能灌溉,还能轻松控制水流大小,又节水又方便。
这是湖南省一个低压管道节水灌溉示范项目,示范区灌溉面积为445亩,总投资70万元,铺设PVC管道2.5公里,每两丘田的田埂交叉处设置一个节水栓开关,并建有分水消力池,既能灌又能排,水的利用系数高达0.9以上。与传统漫灌相比,节水灌溉更有利于农作物对有机肥的吸收,因其废除了支、农、斗渠,也相应地增加了农田面积,提高了粮食产量,增加了农民收入。
“有了节水栓,村民可以根据浅水灌溉、浸润灌溉等不同需求,适时供水,及时排水,不再受农作物收割、施药、施肥等时间限制了。”莲花村村主任黄海清介绍道。
中央1号文件出台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召开,使湖南水利改革发展迎来了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着许多新任务和新挑战。“今后,湖南将继续坚持民生优先,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问题出发,大兴农田水利强基础,落实政策措施促发展,创新体制机制添活力,充分发挥水利保障粮食丰收的核心作用,切实加快推进农村水利工作,争取大投入,实现大发展,收获大效益。”湖南省水利厅副厅长陈梦晖如是说。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1年9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