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金秋时,喜看丰收年。广阔的黑土地上稻田飘香,玉米金黄……农民的笑容灿烂绽放。黑龙江,这个全国最大的商品粮供应省份,今年续奏丰收凯歌。“高效节水灌溉模式在黑龙江的农业生产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今年,我们又新增了高效节水灌溉面积400万亩,为历史之最,预计全省粮食总产较去年的千亿斤将有较大提高,届时黑龙江将成为更实在的国家粮仓。”黑龙江省水利厅副厅长王铁自豪地告诉记者。
节灌让旱田不再靠天吃饭
“水是马铃薯的命脉!”克山县委书记褚世民动情地说。齐齐哈尔市的克山县作为中国马铃薯种植之乡、全国产粮大县,却是典型的旱作区,历史上薄弱的农田水利设施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只能靠天吃饭,祈求来年风调雨顺。
随着中央对农田水利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黑龙江省部署实施大型喷灌项目。今年年初以来,克山县认真落实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抢抓政策机遇,通过实施大型喷灌项目建设,实现了水利项目与农业优势支柱产业的完美结合,加速了克山构建现代大农业的蜕变。
“土豆5月初种植后,6月就遭遇了旱情,幸亏有刚调试好的大型喷灌设施,不但保证了土豆的生长,每亩还增产1.2吨。即使保守估计,每亩也能增收2400元。”克山县兴佳薯业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孙立涛告诉记者。在种薯地里,村民们正在操作着大型机械,享受丰收的喜悦,省内外的客户正络绎不绝地来到地里检查种薯品质,并签下订单。
“经过喷灌的作物长势喜人,效益可观,同时也带动了当地百姓用喷灌来种植种薯的积极性。”褚世民说。克山县计划在5年内发展种薯30万亩,并大上水利措施,大兴水利工程。
膜下滴灌是高效节水灌溉的另一种模式。大庆市大同区是典型的沙化干旱地区,用“十年九旱”来形容这里再适合不过。近年,当地政府意识到,要想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节水灌溉势在必行。经过科学调研,2008年,大同区开始发展玉米膜下滴灌,3年多来共发展膜下滴灌种植户1.8万户,促农增收1.6亿元,户均增收8800元。
57岁的郭景泉是大同区平桥村村民,对今年自家玉米地刚用上的膜下滴灌赞不绝口:“原来我这地块亩产1000斤玉米,今年改成膜下滴灌后,可产2000多斤,每年的纯收入由六七百元增至一千五六百元,这是我之前想都不敢想的啊!”
除了齐齐哈尔和大庆之外,安达、甘南等市县的节水灌溉也取得了初步成效。“十二五”期间,黑龙江省计划构建起覆盖全省旱区的500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网络。
节灌促水田用好每一滴水
黑龙江水稻产量占全省粮食总产量的40%以上,是全国水稻大省。在今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大兴农田水利建设后,黑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了3年新增水田面积1000万亩的目标。
水田虽好,可用水量的增加无疑给黑龙江已经紧张的水资源形势雪上加霜。为改变这种窘境,黑龙江省在水田高效节水灌溉研究中,推出了“庆安模式”。
庆安县是黑龙江省第二水田大县,种植水稻已有百年历史,面积超百万亩。2004年开始,黑龙江省水利厅与河海大学合作,在庆安县进行试点,试验示范推广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并在全省范围内进行了为期3年的适应性研究。通过试验、示范,得出了适合黑龙江特点的控灌标准和模式,提出了适合寒区特点的控制灌溉分区模式,目前已在全省范围内推广。
庆安县2011年水稻面积120万亩,水稻产业实现了占1/2耕地面积、创2/3产量、超3/4农业收入的目标。高效节水灌溉模式改变了水稻根茎生长机理,增加了通透性,稻瘟病发病率减少90%以上。通过测算,水田每亩增产30公斤,总增产2100万公斤。“一系列数据表明,庆安之所以取得如此成绩,主要得益于在水田节水灌溉模式方面的尝试,在守好水田里每一滴水的同时,还增加了水稻的产量,这是百姓最愿意见到的一种双赢模式。我们也正在将此种模式向全省推开。”王铁说道。
在“十二五”开局之年,乘着中央1号文件出台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召开的春风,黑龙江省提出了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巩固提高工程,并确定了“十二五”末期粮食总产要达到1500亿斤的目标。“我们决不能指望永远风调雨顺,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才是根本出路。”黑龙江省水利厅厅长陆兵坚定地说。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1年9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