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辽宁:丰产增收的幕后“功臣”
|
|
|
田里是金灿灿的稻谷,田边是青靛靛的蟹池;棚外是白茫茫的大雪,棚内是红彤彤的番茄……是什么使辽宁保证粮食持续高产,同时发展其他种植业和养殖业?
成绩背后,大力发展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无疑是最大“功臣”。
打基础:将水送入每块地里
“水利是农业发展的根本保障,建设完善配套的农田水利工程,是实现粮食高产、农民增收的基础性工作。”辽宁省水利厅副巡视员洪素艳说道。
目前,全省已建成各类供水工程134856处,总设计供水能力158.29亿立方米。农田设计灌溉面积2561.4万亩,有效灌溉面积2264.4万亩。
大力发展灌区建设,是辽宁的主要工作之一。全省大中型灌区灌溉多以水库供水为主,目前拥有大中型灌区88处,分布在13个市45个县(市、区),设计灌溉面积925万亩,有效灌溉面积728万亩。
这些大中型灌区已建有支渠以上引输水渠道5664条,灌溉引水斗渠以下固定渠道近25万条,总长度达10万公里,大中型灌区引水支渠以上渠系配套建筑物共2.49万座。这些四通八达的引水渠道就像是庄稼地的“血管”,只有血液流经的地方,庄稼才能生存。因此,将水送进每块田地,是辽宁人的目标。
位于盘锦市大洼县的大洼灌区是辽宁的大型灌区和重要商品粮基地之一,县内没有独立水源,主要从辽河、大辽河提水灌溉。近年,大洼县紧紧抓住国家加大水利基础建设的重要机遇,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把灌区改造作为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2000—2010年,累计投入资金28410万元,其中大洼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累计投入资金10419万元。这些都成为全县粮食连年丰产丰收的坚强后盾。“‘十二五’期间,我们计划让全县80万亩耕地都能喝上灌区水。”大洼县水利局局长宗克昌告诉记者。
此外,打井取水也是辽宁的主要灌溉方式之一。全省小型农村水利灌溉工程主要以机电井和拦河引水灌溉为主,全省现有机电井13.81万眼,已配套机电井12.88万眼,有效灌溉面积871万亩。
求发展:付出才能收获喜悦
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使辽宁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有效灌溉面积约104万亩、实灌面积91万亩、粮食年产40.6亿公斤,发展到如今有效灌溉面积2264.4万亩,易涝农田治理1500多万亩,全省粮食产量稳定在180亿公斤以上。
然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成不是一蹴而就,粮食丰收的喜人局面也不会轻易而来。辽宁为了粮食增产,在农田水利建设中采取了许多重要举措。
辽宁通过对9个大型灌区、部分重点中型灌区的节水配套改造以及11个大型灌溉排水泵站更新改造,新增、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省财政每年都会安排专项资金8848万元,用于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今年更是专项安排了小型泵站改造资金17500万元,对全省小(1)型泵站全面进行更新改造,改善易涝耕地面积,建设高标准旱涝保收农田。今年,辽宁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已经达到51个,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和专项工程投资也达到49700万元,这为省内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作出了巨大贡献。
此外,省财政今年还加大了对优质水稻工程建设的投入力度,计划投资22750万元,完成50万亩的改造面积。改造后,轮灌面积将由原来的10天左右缩短到3天,实现亩均灌溉用水定额减少110立方米,节约水费5.5元。
“十二五”期间,辽宁还将重点对多个地市发展1000万亩滴灌节水农业,进一步提高全省农业水资源使用效率,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全省粮食生产、农民增收、水利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见成效:丰收田里人儿笑
配套和改造现有灌排设施,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适当扩大灌溉面积,大幅度改造中低产田,建设旱涝保收的高产稳产良田……
辽宁的一系列有力举措,使自身进一步提高耕地产出能力,增加粮食产量18亿斤,充分显示了农田水利在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方面的重要地位。
盘锦大米全国闻名,大洼县作为盘锦大米的主产地,通过对大洼灌区的多年投入改造,改善水田面积39万亩,灌区年均增产粮食1950万公斤,年增加效益3510万元。
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不仅使大洼县灌溉用水保证率得到提高,改善了农作物生长条件,实现了水稻稳产、高产,同时还促进了发展埝埂、稻田养蟹等第三产业,灌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由改造前的3402元提高到现在的7677元。“稻田养蟹模式让水田变得更肥,水稻长得更好,还可以清除杂草,真是一举两得!你看,我们养的蟹多么肥壮。”宗克昌随手拎起一只河蟹笑道。
地处辽西北丘陵地区的朝阳市“十年九旱”,当地通过大力兴建农田基础建设工程,增强了全市抗御干旱的能力,促进了作物结构的调整,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较大幅度地增加了农民收入。2010年,全市粮食总产量43亿斤,创造历史最高记录,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142元。
作为贫水地区的农田水利建设,朝阳人想到了必须转变单纯为粮食生产服务的观念,改变大水漫灌的陋习,力求农业用水效益的最大化。他们先后在各县(市)区抓了一批大棚微灌、果树和经济林小孔出微灌等节水高效灌溉的典型示范工程,形成了“山下一塘,山上一池,灌溉一片保护地大棚”独具朝阳特色的高效节水灌溉模式,让群众见到成效,得到实惠,起到很好的典型引导作用。
“我的大棚里装的节水滴灌设施自己没掏一分钱,都是政府给出的,可好了!”台吉镇台吉村村民张富今年花钱搭建起了大棚,种起了番茄养殖。大棚采用滴灌技术,能够降低农民浇棚成本、提高积温,由此提高百姓收益。有了“保暖外套”的番茄,一年能种两季,就算是冬天,番茄依然能够健康成长。
按照中央1号文件精神,辽宁还将紧紧抓住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这一有利契机,在“十二五”期间,进一步加大农田水利工作力度,强化各项措施,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夯实农业农村基础,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1年11月14日
|
|
张隽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