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采访组
2011年,水利科技与国际合作工作紧紧围绕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服务水利中心工作和国家外交大局,各项工作进展顺利,成效显著,并在一些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为推动水利改革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就此,记者日前采访了水利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司长高波。

高波说,2011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健全水利科技创新体系的要求,全国水利科技系统切实采取有力措施,推动水利科技创新。
一是水利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取得突破。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准建设,新认定组建4个部级重点实验室和3个部级工程中心。截至目前,我部已建成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10个部级重点实验室、13个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水利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体系。二是组织重大问题研究,加强技术引进推广。获准立项“十二五”国家级科技项目12项,总经费3.93亿元。同比“十一五”项目数增长50%,经费增长75%。实施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63项。落实中央财政各类水利科技投入超过10亿元。引进先进技术50余项,推广转化科技成果100余项。三是重大科研成果不断涌现,5项成果通过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评审,43项成果获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四是部科技委针对水利热点难点问题组织9次专题调研活动和咨询会议,全国人大蒋树声副委员长参加了黄河河源区水资源与生态保护专题调研。五是水利技术监督工作进一步强化。新发布了行业标准59项、国家标准5项,现行有效水利技术标准达到668项,标准覆盖率较去年增长4%。新一版水利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正式发布,水利技术管理依据进一步完善。完成了75家水利质检机构的国家计量认证评审,计量认证行业公认度明显增加。六是项目及经费管理日益规范。联合财务司再次开展项目执行与经费管理专项检查,结果表明,项目执行总体良好,经费使用总体符合要求,没有出现重大违规违纪行为。
高波说,2011年,水利国际合作工作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涉外事务的方针、政策和路线,积极开展水利外交,中国水利全面登上国际舞台迈出新步伐。一是完成了9次高层出访,接待了17个重要高访团组,举办了12个双边定期交流活动。陈雷部长作为胡锦涛主席特使出席了巴西总统权力交接仪式。新签署7项政府间双边协议,协议总数达55项。水利利用外资项目进展总体顺利。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政府间合作格局已经初步形成。二是协办了节水灌溉与粮食安全国际研讨会、第四届长江论坛,举办了由12个国家25名高级官员(含12名部级官员)参加的部级研讨班。陈雷部长应联合国秘书长邀请担任联合国秘书长水与卫生顾问委员会委员,并出席在联合国总部举行的会议。我国水利专家首次当选国际灌排委员会主席,迄今为止,我国水利专家已担任六大国际水组织领导人。国际沙棘协会获准在中国注册。中国水利以更加自信的步伐全面登上国际舞台。三是国际河流涉外工作取得积极进展。组织和参加了16次跨界河流谈判,接待了孟加拉等3个国家的跨界河流考察团。举办了大湄公河次区域洪水预报及南亚防洪减灾管理技术培训班,开展了俄界河工程对我影响等研究工作,努力推进中朝界河水文报汛合作。制定出台了相关管理办法,开展了界河工程管理的调研工作。四是积极应对妥善处理涉外突发事件。应泰国政府邀请,部领导率防洪专家组为泰防洪救灾提供技术咨询,得到泰国总理的高度赞扬。成功完成了利比亚2052名职工紧急撤离工作,约占全部撤侨人数的6%。经多方艰苦努力,成功解救在缅甸被劫持的3名人质,无一伤亡。召开水利系统境外安全管理工作座谈会,出台有关管理办法,加强境外安全管理。五是认真组织境外培训。2010-2011年累计派出119名机关公务员赴境外培训,占公务员总数的36.8%。六是水利企业走出国门成绩显著。我水利水电企业在60多个国家和地区承包建设水利水电项目。海外业务合同额超过120亿美元,年增长157%。援助27个国家水利水电建设,完成成套项目92个。
谈及2012年水利科技与国际合作工作重点,高波表示:一是积极参加第六届世界水论坛,开好第五届黄河国际论坛。二是坚决做好重点跨界河流谈判工作和水文报汛工作。三是加强境外机构和人员安全管理,提高境外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四是加快国家级创新基地建设,加强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的能力建设与绩效评估。五是做好重大科技项目的组织和管理,全面加强科技推广工作。六是加快技术标准的编制修订,启动新一轮标准体系表修订工作,加强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的实施与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