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流域综合管理与治理的实践与探索——访太湖流域管理局局长叶建春

2010-12-23

  太湖流域经济社会高度发达,水土资源开发强度非常高,2009年流域每平方公里人口达1400人,地区生产总值达9980万元。但同时由于水污染严重,防洪和水资源调控工程措施还不完善。如何为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水安全保障,既是大家所关心的,更是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以下简称太湖局)局长叶建春思考最多的问题。
  叶建春告诉我们,回望太湖流域水利“十一五”期间走过的路,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而太湖流域管理与治理之所以能够取得当前的成绩,叶建春首先将它归功为在流域管理与治理中始终坚定不移地贯彻水利部党组确定的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流域水利有了准确的定位,比较好地把握了流域管理与治理的总体思路。在全面总结分析太湖流域水利第十个五年计划执行情况,深入剖析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水的需求的基础上,太湖局把“十一五”流域水利的工作思路确定为:认真贯彻水利部党组治水新思路,把握方向性;充分考虑太湖流域片实际情况,坚持现实性;持续创新和提升太湖局的各项工作,形成特色,体现先进性。重点在创新流域水资源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高流域防洪减灾和水资源调控两个能力,保障防洪、供水和生态三个安全等方面取得新成效,以有效的作为进一步发挥太湖局的作用,提高太湖局的地位。
  正是有了切合流域实际的水利工作思路和目标,太湖局在“十一五”开局之年的2006年,组织召开了流域水利前期工作会议,会同流域各省市全力推进防洪规划确定的骨干工程前期工作,并在2007年无锡供水危机后,加快推进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赢得了先机。2007年发生的供水危机再一次告诫我们太湖生态已极其脆弱,需要进一步加强综合治理。2007年7月,就在太湖局还不能从应对无锡供水危机的引江济太调度中抽出更多人手的时候,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的编制已经全面展开。作为负责太湖管理的流域机构,太湖局再一次承担起了义不容辞责任。由于有太湖流域防洪规划和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的基础,有太湖流域骨干工程前期工作的基础,有太湖底泥研究的成果,太湖局很好地配合国家发改委和水利部完成了总体方案水利部分的编制。2008年国务院批复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后,太湖局会同流域各省市全力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各项水利工作,通过三年努力,成效明显,重点水利工程前期工作取得突破,太湖流域水质总体好转,太湖富营养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
  其次,叶建春认为,在流域综合管理中加强统筹协调,才能以流域机构的有效作为来提高地位。由于太湖流域是平原河网地区,水势复杂,水位敏感,因此在流域防洪和水资源调度中,特别需要注重统筹好流域与区域的关系,统筹好流域防洪、供水和水生态的关系,统筹好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在防洪、供水和生态安全等方面的不同需求。为保障世博期间太湖流域主要城市供水安全,从2010年1月开始,太湖局统筹流域防洪和供水安全,统筹上下游用水需求,根据流域水雨情和水源地水质变化,先后分五个阶段实施引江济太水资源调度,有效保障了世博水安全。
  同时,叶建春强调,太湖流域水利“十一五”取得的成绩,还有赖于全局干部职工饱满的工作热情、顽强的意志和团结拼搏战胜一切困难的信心。虽然近年来流域管理与治理任务重、难度大,太湖局人力资源紧缺,但是由于有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队伍,无论是在应对突发性事件,还是在承担急难险重任务的过程中,太湖局都有非常出色的表现,得到了水利部的肯定。
  关于太湖流域水利“十二五”发展,叶建春表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利工作,中央和流域各级政府对水利投入的持续增长,为太湖流域水利快速发展提供了保障;太湖流域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现实需求,流域规划的相继批复实施,流域水功能区划的批复和“太湖管理条例”立法,都为促进流域综合管理与治理奠定了基础。“十二五”期间,太湖局将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大力推进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加快建成引得进、蓄得住、排得出、可调控的现代化管理调度体系,全面提高流域防洪和水资源调控能力,积极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水资源的管理、保护和调度,不断提高流域水利科技创新能力和管理现代化水平,为太湖流域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实现现代化提供坚实的水利支撑和保障。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0年12月23日
作者: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