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实施兴水战略 推进四大水利——访山西省水利厅厅长潘军峰 |
|
2010-12-23 |
本报记者 武年丰 蔡媛媛 “十一五”时期,是水利部对山西水利建设支持力度最大,省委、省政府出台水利惠民政策最多,水利建设成效最显著的一个时期。“十一五”期间,山西实施兴水战略取得了哪些成就?“十二五”期间,山西水利的工作思路和重点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日前本报记者采访了山西省水利厅厅长潘军峰。 记者:“十一五”期间,山西举全省之力实施兴水战略,水利建设取得了哪些突出成就? 潘军峰:山西实施兴水战略所取得的成就突出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全力打造民生水利,着力解决农村饮水安全、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田水利灌溉等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问题。“十一五”期间,山西举全省之力实施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了1188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实现了全省农村饮水安全主体工程全覆盖;圆满完成了列入中央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专项规划的101座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任务,由省里筹资对387座小水库进行了应急处理;灌溉软硬件条件明显改善,2010年全省实灌面积达到1710万亩,创历史新高;以水保淤地坝为重点的水保生态建设得到加强,全省累计治理度达49%;防汛抗旱工作扎实推进,防汛应急指挥和抗旱能力明显提升。 二是扎实推进可持续发展水利,着力解决涉及国计民生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供水保障问题。“十一五”期间,山西规划建设了35项应急水源工程,到今年年底这批工程将有27项完工,明年大部分工程将建成并投入运行,加上引黄水和除险加固病险水库增加的供水量,全省供水结构将实现由以地下水为主向以地表水为主的根本性转变,水利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供水能力将明显增强。 三是全面建设生态水利,大力实施汾河清水复流、岩溶大泉和地下水保护工程,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全省大部分地区实现了地下水位止降回升。山西省投资106亿元实施汾河流域生态治理修复与保护工程,汾河全河段基本实现长流常清;以省级数字水利中心为依托,建立全省地下水资源监控网络,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全面推广节水型社会建设经验;对地下水丰富的19处岩溶大泉设立保护区,严禁进行危害地下水资源的活动。 四是努力实现数字水利,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建成山西数字水利中心,实现对空中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实时监测。通过建立预测预报、分析评价、实时监控等数字化管理信息系统,为实现水资源科学管理、优化调度、合理配置和节约保护提供技术支撑。 记者:在“十一五”实施兴水战略过程中,山西在机制、体制建设方面有哪些突破? 潘军峰:“十一五”期间,在推进四大水利、建设六大工程的同时,山西省还着力解决了影响和制约全省水利发展的有关体制、机制问题。 一是水利投融资机制改革取得新突破。颁布了《山西省社会资金建设新水源工程办法》,全面开放水利建设市场。同时组建成立了山西水务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履行融资职责。 二是以煤补水机制取得新成效,3年共计征收水资源费50多亿元。水资源费已成为山西省应急水源工程建设和水生态修复的重要资金来源。 三是积极推广“基建加农建”水利工程建设新模式。把国家基本建设方式与受益区群众的农建形式结合起来,有效解决了采用基建程序带来的农户占地、青苗赔偿等难以逾越的障碍,也解决了农建工程质量难以控制的问题。 四是依法治水取得新进展。对1982年制定的《山西省水资源管理条例》进行了修订,并于2008年3月1日起正式颁布施行。 记者:进入“十二五”,山西水利的工作思路和重点是什么? 潘军峰:“十二五”是山西省转型跨越发展的关键期和攻坚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刚性需求的水资源,预计到2015年,全省总需水量将在目前60亿立方米的基础上再增加30亿立方米。为此,省水利厅在深入调研和反复论证的基础上,确定了全省“十二五”水利发展的基本思路:以保障转型跨越发展用水需求为首要任务,优化配置水资源,努力增加供水量,构建管水用水新体制;以蓄水保水、用好黄河水、涵养地下水、加强节约用水为方略,西引黄河、东抓拦蓄、腹部盆地全面节水;新建一批蓄、引、提工程,建成覆盖全省六大盆地、11个中心城市、70个县(市、区)的十大骨干供水体系,形成“两纵十横、六河连通,纵贯南北、横跨东西,多源互补、保障应急,丰枯调剂、促进发展”的山西大水网。到“十二五”末,使全省供水能力从现状的60亿立方米提高到90亿立方米,水资源开发利用实现由“水瓶颈”向“水支撑”转变。 在努力构建山西大水网、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供水保障的同时,山西省还将重点实施五大民生水利工程:一是加强农村饮水工程建设,农村全面普及自来水,力争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5%以上;二是加快农田灌溉工程建设,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100万亩,实现农业人口人均一亩水浇地的目标;三是对60条重点河流实施综合治理,对144座小型病险水库进行除险加固,在109个县建立山洪灾害预警体系,实现山洪治理及灾害预警体系全覆盖;四是加快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620万亩,治理度达到59%;五是加快以汾河为重点的水生态修复与保护,使全省河流水质达到水功能区划规定标准。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0年12月23日
|
|
作者: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