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转变观念给力民生——访湖北省水利厅厅长王忠法

2010-12-23

  为全面回顾“十一五”期间湖北水利取得的成绩,展望“十二五”湖北水利发展前景,本报记者对湖北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王忠法进行了专访。

  记者:长江洪水是湖北人民的心腹之患,是影响湖北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是湖北“天大的事”。随着长江堤防普遍加固、三峡工程即将全面建成发挥效益,长江防洪形势得到了很大缓解,湖北的治水方略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王忠法:面对新形势,迎接新挑战,促进新发展,要求水利工作者本着社会理性与科学理性的原则,认真地思考、深入地研究水利发展中带有全局性的重要问题。随着长江堤防普遍加固、三峡工程即将全面建成发挥效益,但长江中游的防洪问题还远未过关,仍然十分严峻。“十五”之后,特别是“十一五”期间,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核心的治水新理念开拓了水利工作的新局面,促进水利走上了持续发展之路,维护河流、湖泊健康生命成为水利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党和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对水利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湖北经过几年的不断探索,治水思路不断完善,初步形成了符合新的治水理念和湖北省情的水利发展思路。即坚持防汛与抗旱、水资源开发利用与节约保护、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依法治水与科学治水、服务社会与行业发展“五个同时抓”,构筑防洪减灾、水资源供给、水环境保护“三大保障体系”,搞好工程单一效益与工程整体效益、水利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行业发展与建设小康社会、水利建设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四个结合”。工作思路按照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的理念,由片面水利观向全面水利观,防汛抗旱由洪水控制向洪水管理和单一抗旱向全面抗旱,建设管理由行政控制为主向市场机制为主,行政管理由“无限”政府向“有限”政府,实现“四个转变”。
  “十一五”期间,湖北全力推进“四大民生工程”建设:一是农村安全饮水村村通工程建设,二是百湖(河)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建设,三是千万亩田园优化美化工程建设,四是万里堤防整治工程建设。
  着力打造六大水利体系。一是构建平安水利,建立“防、减、复”并举的江河防洪体系,健全水旱灾害应急管理机制,千方百计满足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安全,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二是构建民生水利,努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的水问题,提高群众安全用水的保证率;三是构建生态水利,加强节水防污型社会建设,统筹水资源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维护河湖健康生命;四是构建法制水利,重点抓好民生水利方面的法律制度建设,完善节约和保护水资源、水环境以及水利社会管理方面的水法规体系,切实提升水利公共服务能力;五是构建可持续发展水利,建立健全以公共财政为主渠道的水利投融资机制,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共建”的发展体制,探索完善农田水利建设长效机制,健全水价形成机制,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建立基层水利可持续发展体制;六是构建现代水利,加快推进水利信息化建设,建成完善的防洪减灾决策指挥体系、高效的水资源开发利用体系、优良的水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先进的管理运行保障体系。

  记者:“思路决定出路,创新决定发展”,请您谈谈“十一五”水利发展所取得的主要成效。
  王忠法:“十一五”期间,湖北坚持科学发展观,大力实践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强化水资源管理,大打水利建设攻坚战,着力解决事关民生的水问题,继续保持了水利改革发展的良好态势。特别是坚持“两个转变”,防汛抗旱取得新胜利;精心组织领导,中央扩大内需水利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服务保障民生,农村饮水安全、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灌区续建配套、泵站更新改造、水利结合灭螺、堤防整治加固等一大批重点民生水利建设捷报频传;积极构建节水型社会,百湖(河)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农村中小水电开发、南水北调中线补偿工程建设成效显著;坚持依法治水,干部队伍、水利法制、工程建设管理、水利计划财务、水利信息化等水利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总之,“十一五”是湖北水利投资规模最大、规划目标实现最好、人民群众受益最多、行业能力提升最快的时期之一。

  记者:请您谈谈“十二五”水利发展构想,确立了哪些工作重点?
  王忠法:“十二五”湖北将继续坚持既定的治水理念,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两圈一带”的宏观框架,配套实施以武汉“1+8”城市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和长江经济带整体联动的“一带两圈、两轮驱动”区域发展战略,努力构建平安水利、民生水利、资源水利、生态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为把湖北建设成为促进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提供水利支撑和保障。
  主要目标有四个:一是提高防洪抗旱减灾能力。完善防洪工程体系建设,使长江达到防御1954年型、汉江初步达到防御1935年型洪水的防洪标准,重点中小河流防洪标准达到10~20年一遇,平原湖区除涝能力达到10年一遇,城乡居民生活饮用水有保障,山洪综合防治能力明显提高。二是提高服务和改善民生能力。基本解决1529万人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实现“村村通自来水”。实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新增有效灌溉面积600万亩。水库病险问题基本得到整治,病险率控制在5%以内。完成25座大型泵站更新改造任务。大力开展水利结合灭螺工作。三是提高水资源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水平。大力推广节水型社会试点经验,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加强城市供水工程建设,新(扩)建一批重点水源工程。基本解决地级市和饮水不安全县市饮用水水源安全保障问题,主要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四是提高水保生态修复水平。完成水土流失综合防治面积1万平方公里。全省河湖纳污总量控制率达90%以上。河湖水生态系统逐步修复,主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目标达标率达85%以上。
  主要抓六个工作重点:一是继续强化长江、汉江综合治理,巩固已基本形成的防洪、除涝、灌溉等工程体系。二是在保障区域防洪除涝安全的前提下,尽快形成有利于武汉城市圈水利发展的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三是将水资源保护、水生态修复作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水利工作的核心,着力构建以三峡、丹江口等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和山区中小河流治理为主要内容的水生态修复与保护工程体系。四是积极探索建立长江经济带综合防洪、水资源供求保障和水生态环境保护体系;进一步完善长江干流及其重要支流综合防洪减灾体系;加强一级支流和沿江湖泊水环境综合治理,形成以江河湖库水生态环境保护为重点的生态文明示范带。五是加快实施汉江流域综合治理开发,重点抓好汉江下游水生态环境补偿试点工作,加快推进汉江中下游堤防和杜家台分蓄洪区续建配套工程,争取实施“引江补汉”神农溪引水项目。六是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在重点区域和生态敏感区,力争划定用水总量控制红线、用水效率红线和入河污染物限排总量控制红线,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0年12月23日

作者:张灯林 裴海燕 胡顺华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