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文光 廖小凤
在“十一五”即将收官之时,广西壮族自治区水利厅厅长钟想廷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谈到即将过去的五年,钟想廷欣喜地说,“十一五”期间,广西始终把民生水利作为推进水利发展的核心理念,把民生水利建设转化成各级党政部门的目标追求和价值取向,提出了民生水利建设“一年快起步,三年大发展,五年大成效”工作思路。从2005年开始,连续6年把农村人饮工程建设列入自治区为民办实事之一,累计投入农村人饮工程建设资金56.53亿元,解决了1066.15万人的饮水安全和饮水困难。为加快旱区饮水安全解困工程建设,自治区党委、政府出台了《关于开展广西大石山区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大会战的决定》,多渠道筹措资金23亿元,用两年时间解决了128万大石山区群众的饮水困难问题。为加快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自治区党委、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掀起水利建设新高潮的决定》和《广西水利科学发展三年计划》,把冬春水利建设摆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实施优先发展战略,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连续三年自治区党委全体常委带头,全部省级领导参加5个工作日水利劳动,有力地推动了全民大办水利新高潮的掀起。 钟想廷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总结了“十一五”广西水利取得的成就。 一是夺取了防汛抗旱斗争的胜利。“十一五”期间,广西防汛抗旱工作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科学防控。依靠多年建设形成的防洪工程体系和非工程措施保障,通过周密部署、科学预测预报、合理调度水利工程,全面贯彻落实防汛抗旱工作行政首长负责制,成功抗御了历次水旱灾害,取得了防汛抗旱斗争的全面胜利。特别是2009年8月至2010年4月,广西遭遇了百年不遇的秋冬春连旱,面对严重干旱,广西把确保人民群众饮水安全放在首位,投入资金14.37亿元,举全区之力抗旱保民生,确保了因旱发生饮水困难的354万群众有水喝,维护了旱区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十一五”期间,水利工程共减免农田受灾面积82.02万公顷,减免受灾人口2082.8万人次,减免直接经济损失101.1亿元,分别是“十五”时期的1倍、2倍和3倍。 二是水利建设硕果累累。“十一五”期间,广西预计累计完成水利投资450亿元,是“十五”时期的1.7倍。建成防洪堤130公里,建成标准化海堤40多公里;郁江防洪控制性工程百色水利枢纽建成运行,桂林市防洪及漓江补水的小溶江水利枢纽和川江水利枢纽相继开工建设;完成西江中下游洪水预警预报系统和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水情分中心建设,建成雨水情自动遥测站383个。已建、在建工程点24个,整治长度36.51公里。北海铁山港区二期供水、南宁明阳工业园供水一期等6个工程基本建成并投产,百色桂西铝工业基地水利供水工程正加快建设。实施农村饮水工程13886处,解决1063.7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是“十五”期间的3倍多,农村自来水普及率由“十五”末的31.4%提高到48%。《全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专项规划(2008—2010)》中548座水库全部完成建设任务,进入主体工程投入使用验收或竣工验收;《全国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专项规划》中559座水库全部启动。累计投工1.9亿个,加固防渗骨干渠道1356公里,渠系附属建筑物配套改造3615座,新增恢复灌溉面积84万亩,改善灌溉面积201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6.78万亩,年新增节水能力7010万立方米。启动了194条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实施了5个生态修复试点县,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262.69平方公里。新增装机244万千瓦,乡镇通电率100%、村通电率100%、户通电率99.55%,建成24个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和5个县的小水电代燃料生态项目。 三是水利管理不断加强。水资源管理日趋完善,建成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区30个,建成各类节水灌溉工程面积190万亩,各类节水灌溉面积达到1170万亩,综合亩均毛灌溉用水量降低近200立方米;实施苏烟、龟石、金窝、天雹等一批水库水源地保护工程项目建设;建立了覆盖全区主要河流水库的水量水质监测站网,定期对全区49条主要河流125个水质监测断面、14个城市饮用水源地和110个重点水功能区进行水质监测,定期发布河流水质通报、重点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和重点水功能区水质月报;万元GDP用水量降低了48%,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了47%;启动了北海、玉林2个市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先后完成了广西主体功能区规划与专题研究、广西抗旱、广西大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专项、广西重点水源工程近期建设等20个规划;西江干流治理工程建设、桂西北大石山区旱片治理、西江沿岸岸线利用等4个规划正在紧张编制。 四是水利改革扎实推进。先后出台了《广西水文条例》《广西实施〈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办法》《广西壮族自治区水利工程管理条例》《广西河道采砂管理办法》列入立法程序。开展50个水利综合执法试点建设,清理水利规范性文件16件,水事纠纷调处率达到100%。“广西水环境保护系统”等15项成果获得广西科技进步奖,建成防汛视频会商系统、5个重要防洪城市水位远程遥视系统、桂林市城市水资源实时监控与管理系统等水利信息化工程建成,建立电子政务系统和水利信息网站,完成2个国家大型灌区信息化试点,有37个市、县(市、区)水利(水电、水务)局承担和部分承担水务管理职能,占全区县级以上行政单元总数的21.8%。585个水管单位全部完成重新定性定编,核定事业编制12980名。成立农民用水户协会7200多个,农民用水户协管辖各类水利工程17865处,管理灌溉面积达587万亩,启动了2个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县。 谈到“十二五”广西水利发展目标时,钟想廷强调,“十二五”时期,是广西实现“富民强桂”宏伟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也是加快水利事业发展、推进现代水利建设的重要机遇期。根据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对水利发展的新要求,今后五年,广西水利将按照广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战略要求,着力解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面临的突出水问题。一方面,继续巩固和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把大力推进民生水利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另一方面,通过深化水利改革,提高水利行业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转变水利发展模式,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促进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 盛世兴水利,盛世创伟业。钟想廷说,“十二五”是广西水利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重要机遇期,未来五年,广西水利将立足于新时期治水思路的实践,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富民强桂”新跨越宏伟目标实现,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治水理念,全力推进水利发展与改革,为广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更为坚实的支撑和保障。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0年12月23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