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足球直播_篮球比分¥体育官网

图片
国务院新闻办审批具备新闻登载业务资质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06022
  首页 -> 正文


农田水利给力粮食根基

  上篇

  解决全球21%人口温饱问题,农田水利事业功不可没

  “中国稳定的人均0.65亩左右的‘水浇地’,是粮食生产和农村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

  ——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银行报告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直接服务“三农”,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重视农田水利建设。新中国成立以来,共建成大中型灌区、泵站、机井、小型水库、塘坝等各类农田水利工程2000多万处,全国发展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近9亿亩,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据统计分析,目前灌溉耕地的单位粮食生产能力是全国平均数值的1.8倍,是旱地的2.9倍,且产量相对稳定。占全国耕地面积49%的灌溉耕地,生产出约占全国总量75%的粮食和90%以上的棉花、蔬菜等经济作物。我国能够以占世界6%的可更新水资源量、9%的耕地,解决占世界21%人口的温饱问题,农田水利事业的发展功不可没。

  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十一五”期间,中央进一步加大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农田水利建设成效显著。

  “十一五”农业灌溉用水量零增长——
  节水灌溉发展迅速,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


  河北省近年对平原管道输水灌溉工程的一项实地测算显示,平均亩节水100立方米,节地1.5%,省工1.5个,节能12元,增产65公斤,综合效益108元。这是“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建设‘民办公助’专项资金管理试点”众多实例中的一例。

  通过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补助专项、节水灌溉增效示范、牧区水利试点等项目和贷款贴息,引导各地加快推进节水灌溉。“十一五”期间,全国新增节水灌溉工程面积9200万亩,新增节水能力150多亿立方米。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由0.45提高到0.5,农业灌溉用水总量保持零增长,农业用水比重从65%以上降低到56%左右;新增有效灌溉面积5000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9亿亩,新增粮食综合生产能力200多亿公斤,为保障全国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七连增”提供了坚实保障。

  大型灌区不再“卡脖子”——
  灌区配套和泵站改造扎实推进,骨干灌排工程完好率显著提高


  共安排中央投资201亿元,对398处大型灌区、216处中型灌区进行了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完成了80处规划内的大型灌区骨干工程节水改造投资任务。目前,全国大型灌区部分灌排工程病险、“卡脖子”问题得到有效解决,骨干工程完好率由改造前的不足40%提高到近60%,骨干渠系水利用系数由改造前的0.49提高到0.53,灌溉周期平均缩短了20%。中部四省139处大型排涝泵站更新改造全面完成,新增排涝面积110万亩,改善排涝面积4100万亩,年减少涝灾损失19亿元。2009年启动实施了新一批大型灌溉排水泵站更新改造,将进一步提高全国农田灌溉排涝能力。

  打通灌排“最后一公里”——
  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实现恢复性增长

  湖北省竹山县实施东西河小型灌区改造后,渠系水利用系数由不足0.4提高到0.7,年可节约水量50万立方米,新增灌溉面积750亩,改善灌溉面积5450亩,年增产粮食120万公斤,项目区人均增收145.2元。

  以加大财政投入为主,引导建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的成效在田间地头日益凸显。2006—2010年累计安排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补助专项资金169亿元,在解决“最后一公里”灌溉难题的同时,启动了两批850个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形成农田水利建设规模化推进模式,打造了新时期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平台,并且引导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实现恢复性增长态势。2006—2010年,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完成投资4865亿元,投入劳动工日143亿个,出动机械台班39675万个,完成土石方662亿立方米,共修复水毁工程275万处,农业生产条件有了明显改善,增产增收效果明显。

  形成带动市场行为的“拉手”——
  有效拉动内需,为应对金融危机提供支持


  农田水利工程遍布全国,建设任务量大面广,需要大量水泥、钢筋、塑料管材及土工织物等建筑材料,需要大量施工机械。同时,由于农田水利工程技术相对简单,施工相对分散,建设周期短,见效快,参与人员多在农村,多为农民,较其他行业更能迅速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发展,应对金融危机作用明显。

  下篇

  中央一号文件推动“十二五”农田水利建设跨越发展

  “健全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中央和省级财政要大幅增加专项补助资金,市、县两级政府也要切实增加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引导农民自愿投工投劳。”

  ——201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

  “十一五”农田水利建设成效显著,“十二五”农田水利又迎来新的历史机遇。

  2011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水利是现代农业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指出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仍然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最大硬伤,要求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并制定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政策措施,这必将推动农田水利实现跨越式发展。

  大兴农田水利建设

  加快大中型灌排设施更新改造,确保2020年年底前基本完成大型灌区和重点中型灌区规划改造任务,力争在2013年前基本完成全国251处大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任务的基础上,尽快启动中型泵站更新改造工作。

  大力推广高效节水灌溉。通过大幅度增加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入,扩大节水、抗旱设备补贴范围,金融优惠贷款、贴息,以及建立灌溉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等,引导地方和社会资金发展节水灌溉。依托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节水灌溉规模化示范、牧区水利等项目,集中连片、规模化发展节水灌溉,确保“十二五”期间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5000万亩以上。

  全面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以中央财政专项补助为引导,以县级农田水利建设规划为依托,进一步加大重点县建设投资规模,使重点县建设尽可能覆盖全国主要农业大县。全力推进田间工程节水改造、山丘区“五小水利”工程等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全面提升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水平。同时,大力推进牧区节水灌溉饲草料地建设,确保“十二五”期间发展节水灌溉饲草料地500万亩。

  尽快研究制定农田水利发展战略

  加快制定“农村水利条例”。从法律层面上进一步明确农田水利的国家战略地位,明确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责任主体、投入主体和管理主体。

  加强政策研究与制定。进一步落实、细化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各项推进农田水利发展的扶持政策。

  制定农田水利发展总体规划,从农业发展、农村形势变化和水资源约束等方面,进一步分析未来农田水利发展的需求和投资可能,科学指导全国农田水利的发展。

  加快完善以财政为主导的农村水利投入机制

  切实提高财政资金的投入水平。按现有投资渠道,争取大幅度增加中央和省级财政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规模,提高补助比例。

  切实落实好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政策。按照“足额计提、定向使用”的原则,协调有关部门指导各地抓好落实,同时针对东、中、西部存在土地出让收益与农田水利建设资金需求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积极协商有关部门研究提出统筹办法。

  引导社会各方积极参与。通过项目资金、“一事一议”、民办公助、节水器具购置补贴、财政贴息,以及基本建设占用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耕地和灌溉水源的补偿政策,特别是要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作为农村基层组织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内容,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特别是农民投工投劳兴修农田水利。

  充分发挥规划在建设中的规范和指导作用。要按照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要求,科学编制农田水利综合规划及各专项规划。

  建立完善工程长效良性运行机制。继续深化灌区管理体制改革,从财政专项、水利建设基金、水利规费等多渠道足额落实公益性人员基本支出费用和工程维修养护经费,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灌区的工程维修养护费用给予补贴。大力推进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修订完善现代农田水利标准和指标体系。适应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水利现代化的新形势,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农村生态环境为目标,从水资源管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制改革、良性运行机制、农村水环境整治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农村水利现代化标准,建立健全符合农田水利特点的技术标准和指导体系。
社轩


  相关新闻:




  
最新更新


 
图片报道


主办:188足球直播_篮球比分¥体育官网: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010-62980955 业务联系:010-63205284

京ICP备050575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