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洪水肆虐,国际粮价飞涨。作为全国最大的夏粮主产区,在遭遇了连续130多天无有效降水、60年来最严重的冬春连旱后,河南依然获得丰收,预计夏粮总产量在去年618.2亿斤的基础上又有增长,实现连续九年增产。
在河南辉煌的夏粮“九连增”背后,是不为人知的艰辛。河南地跨四大流域,处南北气候过渡带,是全国受气候灾害影响最严重的省份之一,特别是旱、涝、风、雹等气候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尤为严重。据统计,1950年至1990年41年间,河南省年年都有水灾与旱灾,在这41年里,河南省的水灾受灾面积、成灾面积分别占全国的12.7%和17.3%,均居全国首位。
为保障今年的夏粮丰产,河南全省共投入抗旱资金26.3亿元,高峰时日最高出动劳力261万人,开动机电井61万眼、泵站1276处,投入机动抗旱设备83万台套,灌区共引黄河水12.55亿立方米,2361座水库累计放水7.3亿立方米,120多万眼机井轮流开机抽取地下水,累计抗旱浇麦近1.35亿亩次。
大灾之年实现粮食丰产,对于河南来说已经不是第一次。
2007年,河南遭遇淮河流域1954年以来的最大洪水;2009年,河南大旱,受灾面积5500万亩……引人注目的是,从1999年旱灾之后,河南的粮食产量便连续10年雄踞全国之冠。而这10年,正是河南水利建设突飞猛进的10年。据统计,1999年河南省级以上水利投资5.9亿元,2007年同期达到22亿元,投资增加了近2.6倍;2008年,河南省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达到56.6亿元,比上年增长近160%,2010年,全年水利基建投资达到77.9亿元,再创历史新高。“十一五”期间,全省水利基建投资总和达到247.6亿元,是“十五”基建投资88.9亿元的2.8倍,是“十一五”规划投资目标181.7亿元的1.36倍。
“从‘看天望收’到‘连年丰产’——河南粮食生产的这种变化,完全得益于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近几年,河南省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粮食生产的综合保障能力大大增强。”在对河南粮食生产连年丰收这一现象进行总结思考时,河南省副省长刘满仓如是表达自己的观点。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在关系粮食生产的水、肥、种、光、温等因素中,水的增产作用最为突出。然而,新中国成立初期,河南全省甚至没有一座大中型水库,河道堤防残破不全,水旱灾害频仍,水利基础设施极其薄弱,饱受水患灾害之苦的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尚无保证,粮食生产只能是望天收。新中国成立62年来,在坚持大江大河统筹治理的同时,河南一直坚持发动群众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积极发展灌溉农业。尤其是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河南省委、省政府在坚持开展“红旗渠精神杯”竞赛活动的同时,持续增加水利投入,不断加大水利改革的力度与步伐,使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在近几年有了突破性发展。
“河南不仅农田水利建设抓得很紧,效果很好,形成了一套富有成效的举措和办法,而且抗灾减灾工作抓得也很实,成效很大,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工作机制。可以说,河南的粮食生产是我国粮食发展的一个典范,河南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一个标杆。”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曾这样称赞河南的水利工作。水润中原粮满仓。“十一五”期间,河南省水利工程防洪减灾效益达200多亿元,抗旱灌溉3亿多亩次,有效减轻了洪涝干旱造成的灾害损失。目前,河南全省有效灌溉面积与解放初期相比增长了12倍;节水灌溉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起步,短短10余年间,已累计发展2049.69万亩;全省91%以上低洼易涝和87%以上盐碱地得到了不同程度治理,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已经初步形成除涝与灌溉相结合的比较完善的工程体系。
截至目前,河南全省有效灌溉面积已达7621万亩,其中旱涝保收田6077万亩;拥有机电井121万眼,约占全国的1/4,井灌面积5179万亩,占全国的1/5;全省万亩以上灌区255处,有效灌溉面积2685万亩;建成并初步发挥效益的引黄灌区27处,年灌溉补源能力为1100万亩;小型塘堰不计其数,田间工程则几乎覆盖了所有的农田灌溉面积。
“农田水利设施的持续完善,为河南省抗御水旱灾害、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也是河南能打破过去粮食生产总是在增产两三年后就要减产这一历史怪圈,实现持续稳产增产的根本所在。”河南省副省长刘满仓说。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1年7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