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水库都进行了除险加固,以后下再大的雨我们也不怕了。”今年汛期,山东胶州遭遇特大暴雨,经过除险加固的35座中小型水库发挥了防洪效益,并且成功经受了洪水考验,没有发生任何险情,许多百姓对此赞不绝口,纷纷竖起了大拇指。
历经4年建设,成功“治愈”的35座病险水库不但彻底消除了下游地区群众的防洪后顾之忧,而且大大增强了水资源调控能力,有效保证了胶州市城区及库区周围工农业的用水需求,对区域生态环境改善也产生了积极影响,成为保障民生、防治水患的坚强“卫士”。
除险加固刻不容缓
山东胶州,因胶水“水色如胶”而得名。水,成为这座城市发展命脉中不可或缺的元素。胶州市共有中小型水库50座,其中仅有山洲、青年2座中型水库。这些水库分布在各个乡镇,为全市的防洪、灌溉、养殖、供水、水土保持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由于这些水库绝大多数修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限于当时的技术水平和经济条件,许多水库先天不足,加上运行期间又得不到正常的维修养护,很多水库存在不同程度的病险问题。2005年胶州市曾对全市境内的50座中小型水库全部进行了大坝安全鉴定,确定2座中型水库及33座小型水库为三类病险库。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已刻不容缓。
统筹规划,制定科学实施方案
水库的险情就是行动的命令,按照“先急后缓、分批治理”的原则,市政府编制了《胶州市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实施方案》和分年度实施计划,决定利用4年时间全部完成这35座病险库的除险加固。
在具体实施中优先治理那些险情重、对下游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威胁大的“头顶库”和作为乡村供水水源的病险库。在工作中坚持做到水库除险加固与保证当地生产生活用水需求相结合,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周边生态环境保护、改善相结合,切实保障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综合效益的发挥。
资金投入是水库除险加固的“瓶颈”。市政府合理安排建设项目,积极争取上级资金的同时加大本级财政投入。市政府将水库除险加固市级配套资金纳入财政预算,确保资金足额到位,专项用于病险水库治理。
吸取经验,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该市多次组织有关技术人员到省内外参观学习,借鉴经验,并将学到的新技术、好经验应用到水库除险加固中,收到较好效果。大坝防渗、迎水坡砌石护坡、配套排水沟和反滤体、整修溢洪道、重建放水洞等工艺都在实践中不断被完善。尤其是在解决大坝渗漏问题上,采用了多种防渗技术,其中薄壁塑性混凝土防渗墙技术,在胶州水利建设史上是首次被使用。
确保质量,坚持精细标准施工
胶州市每年都将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列为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实事工程、重点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格按照水利工程建设程序,推进项目法人责任制、建设监理制、招标投标制的实施。在具体工作中,总结出了“早、精、勤、严、学”五字经验,即早部署,早开工;精图纸,精技术;勤检查,勤督促;严质量,严程序。
胶州市每周五下午都要召集技术人员、工地监理员、施工员等开一次现场会,对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讨论并解决,把进度快、质量好的项目树为样板工地。实践证明,这种模式极大地调动了各工地之间“比、赶、超”的积极性,工程质量有了质的提高,进度明显加快。
建管并重,完善长效管理机制
俗话说,水利工程“三分建、七分管”,该市从防汛经费中拿出一部分资金为每座小型水库选聘一位水库管护员,一对一进行专属服务,并制定了《胶州市小型水库管护员管理暂行办法》。坚持每年举办水库管护员培训班,就水库管护工作及管护员的职责对管护员进行专题培训,并颁发聘书。
截至目前,被“确诊”的35座中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已基本完成,2座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正在后期施工阶段。已完成总投资8010万元,完成总工程量95.29万立方米。加固后的水库均达到国家规范要求,不仅消除了下游地区人民群众的防洪后顾之忧,有效保证了城区及库区周围工农业的用水需求,对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和农作物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还使水资源调控能力得到了显著增强,生态环境保护能力及管理手段得到了显著改善。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1年9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