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随着武都水库工程3个底孔的最后一道闸门徐徐落下,首次截断了滚滚东流的涪江水。这标志着被邓小平同志誉为“第二个都江堰”的四川武都水库工程成功下闸蓄水。接下来的10天,水库将逐渐蓄水至624米高程,蓄水量从现在的3000万立方米增加到1.94亿立方米,为发电蓄积水量。
武都水库工程是集防洪、灌溉、生态环保、国土资源保护、工业和生活供水及发电为一体的大型骨干水综合利用工程,是四川省“五横四纵”调水补水网络的四大“北水南补”工程之一,是川西北地区工农业和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水源工程,同时也是该省“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坝址位于四川省江油市武都镇北约4公里的涪江干流摸银洞河段,主要建设蓄水5.72亿立方米的武都水库和装机15万千瓦的武都水库电站。正常蓄水位658米高程,属大(1)型水利工程,最大坝高120米,坝顶长727米,坝体为混凝土碾压重力坝,电站装机3台,单机5万千瓦,总库容达5.72亿立方米,可实现年发电量6.37亿千瓦时。截至目前,武都水库累计完成投资30.91亿元,占总投资额的92.57%,质量优良率达到81%,安全度过6个汛期,今年将基本建成。
该工程对于促进受益地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群众生活生产条件具有重要意义。工程建成后,可将下游城市的防洪标准由现在的5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每年可向灌区提供农业供水4亿立方米,保证灌区232万亩农田、4市10县近1000万人口的生产生活用水。
武引工程曾遭遇三上两下、两度难产。1958年工程开工建设,开工仅2年后遇上1960年自然灾害,由于国家压缩基建而停工缓建;1978年工程再次启动,又因1980年国民经济调整,工程再次缓建;1987年后复工建设。
工程规划分两期建设。一期工程于2000年已经建成,总投资21亿元,灌溉面积近130万亩。二期工程包括武都水库工程和二期灌区工程两部分,二期灌区工程设计灌溉面积近110万亩,总投资46.08亿元,计划今年开工建设。此外,蓬(溪)船(山)灌区将作为武引三期进行建设,规划投资达30亿元,设计灌面近60万亩,现正开展项目建议书的编制工作。
武都水库从2004年11月开工建设以来,先后遭受大坝深层抗滑稳定、“中国没有、世界少有”的严重地质缺陷、汶川特大地震、深层流砂层防渗处理等四大困难。
8年来,作为武引二期工程建设的项目法人,四川省绵阳武都引水工程建设管理局积极面对困难,严格按照国家对水利工程建设的有关要求,突出“质量、安全、进度”三项重点,提出“管理、协调、服务”的工作要求,认真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扎实抓好工程建设的施工组织、质量监管、设计优化、投资控制和协调沟通。并成功解决导致工程停工一年半、“国内没有、世界少有”的严重地质缺陷,开创在复杂地质条件下修筑高坝的历史壮举;全面夺取汶川抗震救灾胜利,并在全省灾区水利工程中率先恢复施工;有效化解银行贷款、物价飞涨、与汉龙集团合作、施工单位商务索赔等6大危机性问题。
自从去年年底导流洞先期下闸后,业主和参建各方锁定首台机组发电、工程安全度汛和年底基本建成三大目标不动摇,全面打响武都电站发电攻坚战,争分夺秒抢发电,克服各种困难,创造了特有的“武引速度”,让一个几经停顿和磨难的工程按计划如期下闸蓄水。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1年9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