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足球直播_篮球比分¥体育官网

图片
国务院新闻办审批具备新闻登载业务资质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06022
  首页 -> 正文


浙江:水资源管理纳入地方考核

2011-03-22

  2010年7月,浙江省委十二届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浙江省委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专题研究部署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并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纳入其中。《决定》指出,要“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推进节约用水,加强水资源保护与开发……”,并对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重点水功能区治理和修复、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水权制度改革和水量分配、非常规水资源利用等,都提出了相应要求。这为浙江省今后一个时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加强水资源管理,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和任务。

  浙江省将水资源管理主要指标和工作内容,纳入地方各级政府考核序列,进一步提升水资源管理在政府工作中的地位。2009年,浙江省水利厅与省生态办协商,将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和沿海平原地下水禁限采封井数等两个指标,纳入生态省建设考核体系之中。同时,省委组织部对地方党政领导班子的考核中,也将万元GDP水耗,作为其中的一项指标。

  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被作为浙江省水利改革发展总体要求中的“基本原则”之一,成为今后一个时期浙江水利工作的重点之一。按照浙江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这项工作将从设置“三条红线”抓起,即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和水(环境)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浙江省已制定了具体工作方案:

  建立用水总量控制制度。制定八大流域水量分配方案,建立覆盖全省的取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及相应的管理办法。按照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等规划的编制,重大建设项目的布局与当地水资源承载能力和防洪(潮)要求相适应的要求,加强相关规划和项目建设布局的水资源论证工作,未通过水资源论证的有关规划,不得批准实施;严格限制水资源不足地区建设高耗水型项目,凡没有通过水资源论证并取得许可管理的建设项目,不得开工建设。严格取水许可管理,落实用水计划管理。加强对地下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严格执行地下水禁限采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地下水监测网络。科学制定和切实执行水资源调度方案,协调好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用水。推进水权制度建设,积极探索水资源市场化配置的有效途径。

  建立用水效率控制制度。落实节约用水办法,理顺节水管理体制,把节水工作贯穿于经济社会的各领域和全过程。加快制定区域、行业和用水产品的用水效率指标体系。加强用水定额管理,对取用水大户实行重点监控。建设项目节水设施与主体工程要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加大对高耗水行业、重点企业节水技术改造和城镇供水管网改造,开展节水型载体和示范工程建设。各级要研究制定政策措施,鼓励全社会节约用水,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建立水(环境)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从严核定水域纳污容量,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认真制定和严格实施水(环境)功能区限制排污总量,切实落实水污染防治和污染减排工作举措。强化入河排污口设置的审查管理,对排污量已超出水(环境)功能区限制排污总量的地区,限制审批新增取水和入河排污口。建立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评价体系和监测体系,完善监督管理制度。

  与此同时,要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抓紧制定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办法,建立水资源管理和保护三条“红线”的评价体系。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对本行政区域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工作负总责。严格实施水资源管理考核制度,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对各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主要指标的落实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地方政府相关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和生态保护财政转移支付的重要依据。加强水量水质监测能力建设,建立健全水资源监测网络和数据共享平台,为强化监督考核提供技术支持。

  同时,要加强水资源和水环境保护。加强重要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江河源头区、湿地的保护,落实重要流域的水生态修复与保护措施。加快建设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五大骨干工程建设。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依法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推进“百库饮用水水源保护工程”建设,推进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综合整治,强化饮用水水源应急管理,并且通过加强水土保持、推进森林资源保护和深化城乡河道水环境整治等途径,促进浙江人水和谐环境的建设。

  目前,浙江省永康市已被水利部水资源司确定为全国水资源综合管理试点县。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1年3月22日

王磊


  相关新闻:




  
最新更新


 
图片报道


主办:188足球直播_篮球比分¥体育官网: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010-62980955 业务联系:010-63205284

京ICP备0505756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27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