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以平原为主,滨江临海,河湖众多,水系复杂,水多、水少、水脏等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在高速发展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水资源、水环境方面的问题日趋严重,不但影响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也威胁到城乡人民的饮水安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维护江河湖泊的健康生命,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江苏水利工作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
这几年,全省水利部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美好江苏”的工作大局,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水资源管理与保护工作得到显著加强,取得积极成效。
水资源法规体系初步建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江苏先后修订出台了《江苏省水资源管理条例》《江苏省湖泊保护条例》《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在苏锡常地区限期禁止开采地下水的决定》《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的决定》《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等法规,有地方立法权的一些省辖市,也出台了许多旨在加强水资源管理与保护的地方法规制度,初步形成了水资源管理与保护的法规体系,确立了水利部门对水资源实行统一管理与保护的主体地位。
水资源管理与保护的规划工作明显加强。这几年,江苏先后完成了《江苏省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江苏省水资源综合规划》《江苏省水系规划》《江苏省湖泊保护规划》《江苏省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江苏省太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实施方案》《江苏省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江苏省城乡河流疏浚整治规划》等。近半数县级市完成了《水资源综合规划》,以水资源节约和保护为主要内容的水利规划体系,有力推动了水资源管理与保护工作的开展。
水资源调度和调控能力大大提升。经过多年的建设积累,江苏建成了江水北调、江水东引和引江济太三大跨流域调水系统,调水工程能力在100亿立方米以上。随着国家南水北调、沿海水利基础设施和太湖水环境综合治理水利工程的加快建设,以及各地区区域性调水引流工程的建设,特别是水利工程调度体系信息化改造工程完成后,全省水资源调度和控制能力进一步增强。
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积极成效。这几年,在全省陆续开展了5个国家级和苏州、南通、江阴等11个省级节水试点。以节水减排、节水减污为重点,积极探索不同类型地区节水型社会建设模式,修订了113个行业的用水定额标准,组织了八大高耗水行业的节水专项行动,实施了一批农业灌区节水改造和工业节水减排工程,创建节水型载体970多个,新增年节水能力9.5亿立方米,加快实施农业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制定节水型社会目标考核责任制和考核结果通报制度,全社会节水减排减污意识显著增强,全省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5以上,万元GDP用水量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年均分别下降7.6%和8.6%。
水功能区管理和河湖保护工作不断深化。全省完成了1323个水功能区纳污能力的核定,并向环保部门提出了限制排污总量意见,强化了对水功能区的水质监测,完成了重要河湖取水许可与入河排污口的普查登记,加强了新建、改建、扩建入河排污口的行政审批,依法公布了两批全省饮用水水源地名录,定期发布了全省主要水功能区、重要河湖和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的水资源状况公报,建立了洪泽湖管理与保护联席会议制度,实现苏锡常地区地下水全面禁采目标,其他地区地下水开采压缩至可开采量。
太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2007年由蓝藻暴发引发区域供水危机后,太湖经过集中治理,取得了水质持续好转、蓝藻暴发强度明显减弱、湖体富营养化程度有所改善的阶段性成效,水利部门负责实施的调水引流、蓝藻打捞、生态清淤和河网整治等治理措施发挥了关键性作用。特别是水利部门在实践中总结提炼出“控制增量(入湖污染)、减少存量(内源污染)、增加容量(湖体水环境)”的治理思路,得到了专家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使人们坚定了再现太湖碧波美景的信心。
今年出台的江苏省委一号文件,在严格执行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的基础上,还在“强化河湖水域管理”中,明确要求建立健全河湖管理体系,实行“河湖蓝线”管理制度。江苏省水利厅厅长吕振霖解释说,“红线”是基本线,“蓝线”是高标准线。如果说“红线”相当于“及格”标准的话,“蓝线”则相当于“优良”标准。江苏将以更大的信心,严格水资源管理,维护河湖健康生命。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1年3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