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足球直播_篮球比分¥体育官网

图片
国务院新闻办审批具备新闻登载业务资质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06022
  首页 -> 正文


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推进绿色珠江建设

  2011年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明确要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今年1月12日,国务院又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实行最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对该制度做出了全面部署和具体安排,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理清思路,抢抓机遇,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推进绿色珠江建设。

  客观审视珠江水资源存在的问题

  从总体上来讲,珠江在我国大江大河中,水质是最好的,水资源也相对充裕,但其发展趋势令人担忧,流域管理面临的问题越来越突出。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珠江是我国七大江河中唯一没有进行系统治理的河流,水资源管理的手段相对比较单一,综合调控的力量比较薄弱。尤其是在流域经济社会加快发展、人类活动对河流系统影响不断加大的背景下,偏重当前利益、忽视河流生态环境健康发展的情况普遍存在,水资源管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一是流域防洪减灾体系仍不完善,防洪仍是心腹大患。珠江流域连续发生多次大洪水,由于洪水归槽进一步加重了下游防洪压力。流域的洪水威胁主要来自西江,流域防洪工程体系中调控西江大洪水的大藤峡水利枢纽、调控柳江洪水的洋溪等防洪枢纽尚未建设,西江中下游、西北江三角洲地区和柳州市仍主要依靠堤防防御洪水,近年流域平均洪灾损失达每年200亿元。由于台风和局部特大暴雨等极端天气事件影响,山洪、泥石流、城市内涝频繁发生,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极大威胁。在全球气候变化、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防洪问题仍是心腹大患。

  二是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径流调节能力低,供水安全形势严峻。珠江水资源总量虽然相对丰富,但时空分布极为不均,加上水资源配置工程体系不完善,主要干支流径流调节能力低,工程性缺水、资源性缺水、水质性缺水的情况均有存在;另一方面,上中游已开发大型水库,均以发电为主,开发目标单一。随着流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水资源供给与保障能力不足的矛盾日益凸显,流域供水安全面临新挑战。

  三是水污染形势严峻,局部地区水环境恶化趋势令人担忧。珠江水质虽然总体上好于全国其他主要江河,但局部地区的水污染形势仍然十分严峻。随着上中游地区经济快速发展,部分中小河流水质呈下降趋势。另外,近年突发性水污染事件频繁发生,例如北江铊污染事件,紫金矿业铜酸水渗漏污染汀江事件,云南曲靖市铬渣非法倾倒事件,广西河池市龙江河镉污染事件等。随着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持续加大,流域生态恶化趋势未得到有效遏制,流域水资源保护与生态环境修复也面临新挑战。

  四是区域发展不平衡,在享用水资源的机会和保护水环境的任务上不均衡。流域内各省区由于资源禀赋、发展基础和劳动力整体水平的差异,经济增长方式和社会发展目标各不相同,对水资源的依赖和需求程度也不一样。流域上中游地区经济欠发达,下游地区经济较发达,上下游在享用水资源的机会和保护水环境、生态环境的任务上也不均衡。此外,随着上中游地区经济发展,新一轮产业向上中游未开发地区转移,水污染压力逐步显现,能否避开先污染后治理隐患问题,是流域水资源管理面临的又一新挑战。

  绿色珠江建设规划的内涵

  “建设绿色珠江”理念的提炼。珠江水量丰沛,自然条件优越。但随着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珠江出现了洪涝灾害频繁、局部地区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为切实保护好、治理好、利用好珠江,给子孙后代留下一条健康的珠江,珠江委党组在分析珠江特点和总结多年治水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维护河流健康,建设绿色珠江,争创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流域典范”的总体目标。

  绿色珠江建设规划的主要内容。绿色珠江以“环保、高效、协调”为核心理念,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使流域经济社会活动对河流生态环境的影响最小化,水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最终实现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绿色珠江建设将围绕“四大体系”建设,着力构建“绿屏、绿廊、绿景”的战略框架。提出建设“人水和谐的防洪减灾体系,科学严格的水资源供给和保障体系,健康优美的水生态环境保护体系,高效协调的流域综合管理体系”四大体系任务,形成“生态良好、人水和谐”绿色珠江基本框架,使珠江既能造福流域百姓,又能健康优美,使珠江流域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典范,成为既保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又保持山川秀美、碧水蓝天的流域典范。

  全面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推进绿色珠江建设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2011年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推动水利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关键时期。珠江委根据流域水资源的特点和流域管理的实际,制定了《珠江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经费保障方案》,确定了珠江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内涵、总体工作思路、主要任务与保障措施,并以此作为强有力抓手,推进绿色珠江建设。

  一要以总量控制为核心,抓好流域水资源配置。一是以珠江流域防洪规划、水资源综合规划等专项规划为依托,完善流域水利规划体系,强化规划的执行和监督。二是加快建立总量控制体系,抓紧制订流域主要干支流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和水量分配方案,推进韩江、东江、北江、黄泥河、北盘江等水量分配工作。三是加强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使用、节水管理、入河排污口审批等制度落实,完善取水许可证的验收程序。开展海南省东方市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规划水资源论证的试点,推进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后评估和规划水资源论证工作。四是制定《珠江枯水期水量调度预案》,强化水资源统一调度管理机制,保障珠江下游三角洲地区供水安全。五是加快西江大藤峡水利枢纽等骨干工程建设,提高枯水期水资源调配能力。

  二要以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为重点,推进流域节水型社会建设。一是建立流域用水定额体系,以此作为流域水量分配份额的核算标准和用水定额管理的依据。加强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审批、用水计划下达等工作环节的用水定额管理。二是推进流域(片)各省(自治区)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分解工作,明确监测评价指标。三是建立用水效率评价体系与评价方法,实行用水效率评价报告制度,对各地用水效率红线指标完成情况进行监测评价和监督管理,确定流域重点用水监控单位名单,实行重点用水单位用水监控。四是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巩固现有试点成果,深入探索珠江不同水资源条件、不同发展水平地区建设节水型社会的模式与途径。

  三要以省界断面监控管理为抓手,强化水资源管理与保护。一是以省界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监控为中心工作,推进省界缓冲区的监督管理。探索在重要饮用水水源地、重要水功能区、重要入河排污口,建立流域机构实时监控站,建立流域机构、地方水利部门、地方环保部门信息共享平台,加强水质监测信息发布系统建设。二是完善流域和地方联动的监督管理机制。协助做好省级核定水域纳污能力提出限制排污总量意见工作,妥善解决跨省行政区的水污染纠纷。制定完善重大水污染事件应急预案,建立起重大水污染事件快速反应机制。三是加强东江源区、南北盘江、云南高原湖泊等生态脆弱区的生态修复,构建珠江上游源区生态屏障。

  四要以水资源监控体系和考核制度建设为措施,夯实管理能力,丰富管理手段。一是抓紧实施珠江流域省界断面监测和水资源监控管理平台建设,建成流域水资源监控平台,全面提升水资源管理水平。二是加快建立流域水资源管理考核制度,针对考核目标,建立相应的考核方案和程序。三是抓紧建立流域水资源管理考核有关的用水总量、水功能区达标率、省界断面水量及水质、万元产值用水量、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等考核指标。四是根据考核指标和程序,对各省行政区域落实年度目标和重点任务情况进行考核,提交考核结果,配合水利部对各省级行政区年度目标和重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检查评估。五是强化流域管理机构能力建设,建立流域管理的执法监督体系和执行工作机制,提升流域管理的高效性和科学性。

  五要创新管理体制和引入公众参与机制,增强水资源管理民主决策与透明度。一是加紧完善流域管理法规体系。当前重点是推进“珠江水量调度条例”立法进程,构建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的法制保障;其次是开展珠江流域水资源保护条例前期立法研究。二是继续发挥好“泛珠三角”区域水利协作平台作用,加强流域水资源保护与协作,不断推进水资源管理向纵深发展。三是扩大并强化“黔、桂跨省(自治区)河流水资源保护与水污染防治协作机制”的合作地区范围和合作成果深度,使之良性运行,成为我国水资源保护与水污染防治协作机制的标杆。四是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强化社会监督,保障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生态适应性和整体平衡性。广泛深入开展流域水情宣传教育,号召公众积极参与“绿满西江、幸福珠江”主题系列活动,进一步增强全社会水忧患意识和水资源节约保护意识。

  结语

  珠江流域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特别是珠江三角洲作为全国三大经济圈之一,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珠江流域东部地区实现现代化,中西部地区实现经济转型、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流域治理开发和保护都面临着新的挑战。

  作为流域管理机构,要在流域管理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定不移地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科学制定有利于流域水资源合理开发、高效利用、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水害综合防治的技术手段、政策措施和法规制度,创新流域水资源管理体制和机制,促进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和谐发展,实现“维护河流健康,建设绿色珠江”的总体目标。

(作者系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主任)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2年3月20日

岳中明


  相关新闻:




  
最新更新


 
图片报道


主办:188足球直播_篮球比分¥体育官网: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010-62980955 业务联系:010-63205284

京ICP备1104231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27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