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水利委员会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以“维护河流健康、建设绿色珠江”为总体目标,把握机遇,科学谋划,初步完善了以水功能区为核心的水资源保护管理机制,建立了具有珠江流域特色的水资源保护管理模式。近年的主要工作亮点包括五大方面:
亮点1
国务院首次批复珠江流域片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划
珠江流域片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划作为《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划(2011—2030年)》(以下简称《区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得到国务院批复,这标志着水功能区管理有了重大突破,流域水资源保护工作有了最基础的依据。珠江流域片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划,是在珠江流域8个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复的水功能区划基础上,按照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要求,突出了对重点水域的保护。《区划》中的珠江流域片重要江河湖泊一级水功能区有360个,区划河长18656.9公里,区划湖库面积1212.0平方公里;重要江河湖泊二级水功能区有329个,区划河长6830.7公里,区划湖库面积217.5平方公里;一、二级水功能区合计542个。
通过划分水功能区,从严核定了水域纳污能力,提出了限制排污总量意见,可为建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确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提供重要支撑,有利于合理制定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政策,调控开发强度,优化空间布局,有利于合理引导经济布局与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有利于统筹河流上下游、左右岸、省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区划》的批复对加强珠江流域片水功能区监督管理,促进水资源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亮点2
以体制创新为突破口构建流域与区域管理平台
近年,珠江委在流域面上通过跨部门与跨行政区的协调管理,综合开发、利用和保护流域水、土、生物等资源,最大限度地适应自然规律,充分利用生态系统功能,实现流域经济、社会和环境福利的最大化及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一是建立“泛珠三角”区域水利发展协作机制,就珠江防汛抗旱、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水资源管理与保护等主题进行了广泛的合作,在合作中逐步实现双赢。“泛珠三角”区域以珠江水系为纽带,包括东、中、西部多个省(自治区)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是全国最活跃的经济区域之一。自2004年首届“泛珠三角”区域水利发展协作会议以来,区域各方以倡议书倡导的“加强区域水利协作,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区域水利发展显现出广阔的前景和良好的发展态势。
二是流域相关省区签署了《珠江流域片跨省河流水事工作规约》,以契约的形式,建立了相邻省(自治区)水事活动协商机制。珠江流域各省(自治区)山水相连,跨省跨界河流有163条,这些河流大多位于各省(自治区)的边远地区,交通不便,监督管理难度相对较大。因此,做好省际边界水事纠纷预防和调处工作,事关流域社会稳定和谐大局,牵涉到流域社会经济发展大计。为此,珠江委通过牵头建立珠江流域片跨省(自治区)河流水事工作规约,建立水事纠纷及水冲突协调制度,维护水事秩序,规范了跨省河流的水事活动,为维护省际边界地区正常水事秩序提供了重要依据。
三是建立黔桂跨省(自治区)河流水资源保护与水污染防治协作机制,加大部门之间协作。珠江流域跨省(区)河流众多,为解决跨省(区)水污染矛盾日益突出的管理问题,以跨黔、桂两省(区)的北盘江及北盘江汇入红水河河段为试点,积极探索跨省(区)水资源保护与水污染防治协作机制。2007年5月,在广州召开黔、桂跨省(区)河流水资源保护与水污染防治协作机制成立会议,两地水利厅、环保局,珠江委以及珠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等6个单位共同签署《黔、桂跨省(区)河流水资源保护与水污染防治协作机制组建方案》文件,标志着黔、桂跨省(区)水资源保护与水污染防治协作机制正式成立。“协作机制”主要包括协作平台建立与运行机制、河流水质信息通报及水资源保护协作会商等。协作机制的建立,开启了跨行业、跨部门协作的新里程,有利于充分发挥各方力量,协调成员单位之间的管理行为,有效改善了红水河黔桂缓冲区水质状况。
亮点3
积极开展水生态试点监测推动珠江河湖健康评估工作
2011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继续推进生态脆弱河流和地区水生态修复,加快污染严重江河湖泊水环境治理。开展水生态修复技术研究对于维护河流健康、保护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近年珠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珠江委水文局)积极开展水生态试点监测,推动珠江河湖健康评估工作。
2008年,珠江委开始在抚仙湖、星云湖等五大高原湖泊开展水生态试点监测,进行湖泊水文研究、水质和水生态在空间和时间上的拟合等专题研究,寻找高原湖泊水环境保护的有效途径,探索高原湖泊治理的有效方法,为高原湖泊、水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提供技术支撑。
根据水利部大力推进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试点的要求,珠江委在抚仙湖、星云湖、桂江、绥江等地设置了42个生态监测点,研究水生高等植物、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群落结构、生态多样性等动态变化规律,为珠江河流健康评价工作指标体系建立、资料调查评估等提供了科学依据。
生物在水里的生存状况,能直接反映水质好坏,是反映水环境和人类生存现状一个极为重要的信息指标。珠江委与法国ASCONIT公司、索格利公司开展合作,进行了珠江流域硅藻生物监测方法可行性研究,在硅藻监测上,走在了全国前列。2008年至今,珠江委通过借鉴法国河流硅藻生物监测技术,在流溪河、绥江、广州水道示范区,开展硅藻监测,建立适合中国经济和自然状况的河流水质评价指标和评价体系,加快编制中国河流生物监测的技术规范,建立河流水质生物监测、评价及数据发布的数据管理系统,实现与水质物化监测及评价结果的对接。
近年,珠江委还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先后开展了“中澳河流健康与环境流量项目”和“中法珠江流域河流水质生物监测方法研究”等科研项目,旨在借鉴国外先进的水生态监测技术和方法,研究适合珠江流域的水生态监测技术,完成了《水生生物、指示生物及法国水质监测网》《在珠江流域使用硅藻作为生物指示物:采样方式和结果》《硅藻简介及种类鉴定》《珠江流域的数据管理》《水质控制网络的地理信息系统和数据管理》《珠江流域水质监测工作的展望》《淡水底栖动物系统分类、生态与生物学》《欧洲硅藻志》等专题报告。
亮点4
高度重视饮水安全保护饮用水水源地安全
珠江委完成了珠江流域重点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基础信息调查及系统建设。该系统投入运行后,可通过三维GIS技术实现对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基础信息的实时查询、统计和直观展示,成为流域饮用水水源地管理的重要数据平台。
在2010年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期间,珠江委高度重视大会的水安全,制定了《珠江委广州亚运会水资源安全保障行动方案》,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很好地履行了职责,不仅组织开展了珠江流域及关键水域的水质监测,还运用先进的生态监测理念和技术开展了更广泛的水生态监测。同时,为应对亚运会期间可能的突发水污染事件进行细致的准备,珠江流域水环境监测中心开展演习,提高应对突发水污染事件的应急监测能力。当亚运前夕发生北江水污染事件时,珠江委积极应对,及时开展应急监测,为事件及时处置,消除对亚运会的影响提供了科学依据。
亮点5
履行职责,快速反应做好突发水污染事件的调查与处理
2010年,珠江委编制了《珠江委处置突发水污染事件应急预案》,就应急监测、应急饮用水水源、应急调度等内容分别制定了专题预案,提出了珠江流域主要干支流沿岸危险源排查报告,建立了以各省(区)为单元,流域机构协调处置的突发性水污染应急机制,为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快速处置提供了制度保障。
近年,珠江委积极参与了流域数起突发水污染事件监测处置工作,包括汀江上游紫金矿业污水渗漏事故、北江中上游部分河段铊超标污染事件、云南省曲靖市境内铬渣非法倾倒事件等,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活、生产用水安全。龙年春节前夕,广西河池市境内龙江河发生重金属镉超标环境污染事件,严重威胁龙江沿岸及下游居民饮水安全。为此,珠江委快速启动突发性水污染事件三级应急响应预案,充分发挥水利部门的优势,采取紧急措施应对,及时派出工作组,全力配合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环保部门等开展工作,为处理水污染提供了重要、及时的水文监测、水量调度技术支撑保障。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2年3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