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节水、工业节水、社区节水、学校节水、生态节水,一条节水脉络跃然纸上,支起了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基本框架。
2009年,青原区被列为全省第二批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区试点。3年来,该区坚持农业节水转观念、工业节水促转型、生态节水筑和谐、社区节水抓普及、学校节水造氛围的节水思路,举全区之力,“一盘棋”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业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60%,居民生活用水计量率100%,节水器具普及率达到60%。
农业节水转观念
转变群众的用水观念,关键要让他们得到实惠。2007年开始,青原区连续三年开展水环境整治,每年安排奖补资金100万元,支持群众整治斗、农、毛渠,维修水陂、闸门;依托小农水重点县项目,投资7700万元,整治渠道865公里,建成节水农田7.66万亩,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6。如今“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水流畅”的田园景致,随处可见。
“以前8个流量灌3.7万亩地,如今可灌5.2万亩。”白云山工程青原区灌区管理站党支部书记王良旻介绍说,“全面轮灌一次,比原来少花2天多,渠道上的放水大军也不见了。群众抢水斗殴的现象,也没了。”据统计,通过大力发展节水型农业,该区农业节水能力年增1860万立方米,亩均节省水费6.2元。2011年,该区农民人均收入增至6319元。
工业节水促转型
“节水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加快转型。”每谈起节水,江西明盛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明国总是竖起大拇指称赞。2009年,青原区在明盛实业、丰顺纸业两家企业开展水资源论证试点,投资550万元建成中水回用系统,日处理污水6000吨,废水处理回用率达到85%,年均节水能力335万立方米。
华能井冈山电厂第二期工程节水技术改造,是该区工业节水的大手笔。电厂采用循环供水冷却技术,从一期工程供水管取水,保障了二期工程两台66万千瓦发电机组的供水,每年节水6亿多立方米,缓解了取水压力。
与此同时,青原区将水资源论证制度纳入产业项目绿色通道系统,对未通过水资源论证的建设项目,投资主管部门不得审批或核准,从源头控制高消耗、高污染、资源型及水污染项目建设。近年,该区先后拒绝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企业13家,形成了电子机械、医药化工、新型建材、汽车文化贸易等环保型支柱产业。
生态节水筑和谐
赣江之滨,不到一年时间,千余亩高低不平、杂草丛生的滩涂,变身为青原区最大的人工湿地公园,小桥流水清澈见底,草木青绿,鲜花竞放,成了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市民对日新月异的水环境感到很满意,“陪着家人漫步其中,是件很惬意的事情”。
近年,青原区依托“一大四小”绿化造林工程建设,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新增绿化造林、生态修复面积10.8万亩,形成井冈甜柚、花卉苗木、高产油茶、生态果园四大支柱产业;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整治村内水塘、沟渠,推行垃圾、污水无害化处理,美化乡村水环境;加强水源地保护,推行生态健康养殖模式,确保“一库碧水”“一江清水”;普及生态灭虫灯技术,覆盖20多万亩,有效保护了水源地。
目前,青原区水功能区达标率100%,饮用水水源地、赣江、孤江、富水河等主要水源水质达Ⅱ类以上,森林覆盖率64.18%,新增地下蓄水能力200余万立方米,一派“城在林中、路在绿中、人在园中、家在景中”的生态景观。
社区节水抓普及
去年搬进青原区南苑安置新村的稂大妈,用节水器具,每月节水7方多,节省开支20多元。“没想到小龙头、大效益。”稂大妈说。
10年前,青原区还是个小镇,如今东拓西扩,南延北展,城区框架从不足3平方公里快速增长到12.5平方公里,城区人口7万余人。为实现社区居民节约用水,区发改、城建、水务等部门实行联合审批制,规定新建和改扩建的公共和民用建筑,必须安装使用节水型生活器具,否则工程不予验收,供水部门不予供水;同时,落实奖补资金、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居民更换现有住宅中不符合节水要求的生活用水器具。
目前,青原区中心城区节水器具普及率达60%,其中机关小区、华能生活区、豪德花园等居民小区,普及率达到100%。
学校节水造氛围
每天,读学前班的儿子楼上楼下检查一遍。“老爸,你又把洗脸水倒掉了,今天罚你不准看电视、上网!”面对儿子的天真烂漫,笔者更加深了对校园节水宣传的体会。
青原区节水办主任、水务局副局长曾伏林介绍说,每年区节水办联合区宣传部门、教育部门,在井冈山大学附中、实验小学等中小学校开展节水宣传活动,节水宣传员面向学生宣传节水知识、演示节水技巧,引导学生做节水工作的倡导者、节水宣传的鼓动者、节水实践的推动者,营造浓厚的节水社会氛围。
“如今节约用水成了同学们的自觉行为,不关龙头、浪费用水的现象明显减少,取而代之是大家节约水、珍惜水的护水行动。由此产生的家庭效果、社会效果,更是不可估量的!”青原区实验小学老师夏艳晶表示。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2年7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