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北京市城区自备井供水水质改善一期工程开工。今年,北京市将完成城区54眼自备井改造,改善30万市民的饮水条件。
自备井曾是北京市的主要水源之一。上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市政供水管网建设滞后、供水能力不足,一些单位、机关、院校、小区等,先后开凿了一批自备井,以解决自身生产生活用水问题,同时也承担了向周边居民和单位供水的任务。目前,一些地区和单位仍然继续利用自备井供水,相关数据显示,北京城区每年需要自备井供水1.5亿立方米。随着地下水的开采,北京自备井水位持续下降,供水能力降低,一些自备井水质呈现超标趋势,供水安全隐患逐步显现,突发性供水水质问题偶有发生。
2010年起,北京开始组织实施城区自备井水质改善工程,计划通过3年时间,大力提高自备井供水水质,改善饮水条件,保障居民饮水安全。工程计划分两期完成,今年实施的一期工程总投资近1.18亿元,将改造54眼自备井,优先安排在自来水供水管网未覆盖、服务人口较多、水质隐患较大,且符合相关投资政策、供水单位条件允许配套建设的29个自备井供水单位实施。今年年底工程完工后,全市将有30万群众从中受益。
北京市节约用水管理中心主任李会安介绍,该工程采用在现有自备井供水设施基础上加装井水净化系统等水处理方式,在实施过程中,将根据不同地区的水质情况,分别采用过滤、加强过滤和反渗透等工艺,去除地下水中的泥沙、细菌、病毒等杂质,降低水的硬度、硝酸盐和重金属离子等含量,最终使水质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2年5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