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央1号文件的出台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的召开,奏响了治水兴水新高潮的时代强音。云南省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对水利工作的重大部署,加快实施“兴水强滇”战略,对水利改革发展给予了前所未有的支持和倾斜。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推进云南治水事业新发展?记者日前采访了云南省水利厅厅长周运龙。
周运龙指出,云南省水资源丰富,但可利用的水资源严重不足。三年连续干旱,洪旱灾害频繁发生更充分暴露出云南省工程性缺水、水土流失和水污染等问题。随着全省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重要桥头堡建设的深入推进,云南省水利面临的形势更趋严峻,“水”已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突出的薄弱环节。
周运龙强调,在新的形势下全面推动云南水利改革发展,要紧紧抓住云南工程性缺水严重这个最主要、最根本的矛盾不放。大中小型水库并举,蓄、引、提、调结合,加快实施一批事关全省发展大局、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水源工程建设项目,全面提高水资源调控配置水平和城乡供水保障能力,力争到2020年,基本解决云南省供水安全保障问题。一是全面加快重点骨干水源工程建设。“十二五”期间力争开工200座以上重点水源工程,到2020年,力争列入西南五省重点水源工程近期建设规划的项目基本建成,新增供水能力41亿立方米。二是大力推进重点跨流域引调水工程建设。开展滇中等资源性缺水地区跨流域、跨区域引调水工程建设,努力提升滇中等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三是积极实施大中型水电站综合利用工程建设。到2020年全面发挥大中型水电站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益,新增供水量17.4亿立方米。四是加强城市供水能力。提高供水系统的安全性,开展城市正常备用水源和应急供水水源建设,做好城市防洪排涝工作,推进非常规水源利用。
周运龙说,把加快民生水利建设作为云南水利工作的关键问题。“十二五”期间解决1240万农村人口、110万农村学校师生饮水不安全问题,积极推进自来水村村通建设、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建设。创造条件大力发展城乡一体化供水,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1.5万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保护面积3万平方公里,力争主要江河湖库和九大高原湖泊功能区水质明显改善,水功能区主要水质达标率提高到65%以上。继续推进12个大型和90个重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启动实施中型灌排泵站改造工程,建成200万座以上“五小水利”,突出抓好防洪薄弱环节建设。
周运龙指出,把全面推进水利管理改革作为云南水利工作的突破点。在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方面实现新突破,抓紧确立三条“红线”,加快制定区域水量分配方案,建立省、州(市)、县(市、区)三级行政区域和滇池等重点流域、滇中等重要区域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体系。着力建设节水型社会,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努力在创新水利科学发展体制机制上实现新突破,深化水利投融资、水资源管理、水利工程管理、水价等方面的改革,加强制度建设,强化水资源统一管理,促进城乡供水、水环境治理和防洪排涝统筹协调,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努力在科学治水、依法管水方面实现新突破,“十二五”期间,逐步建立完整科学的水利规划体系,严格执行水工程规划同意书制度,加快构建适合省情和水情的水法规体系。深入推行水利综合执法,加强河湖管理,严禁建设项目非法侵占河湖水域。
周运龙要求,各级水利部门要落实好“六项政策”:一是加强公共财政投入,积极配合财政等部门,健全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二是从土地出让收入中提取5%用于水利建设,同时在省级层面统筹50%的资金,着力解决好水利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三是落实好水利建设基金筹集与使用,切实加强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基金、地方水利建设基金征收力度;四是落实好水资源费征收使用和管理,合理调整水资源费征收标准,扩大水资源费征收范围;五是落实好水利建设金融支持,积极争取面向水利的中长期优惠贷款,提高水利工程贷款财政贴息的规模、期限和贴息率,推进经营性水利项目进行市场融资,鼓励符合条件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拓宽水利投融资渠道,积极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水利建设;六是进一步加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力度,采取以奖代补、先干后补、民办公助等方式,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兴修水利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