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展节水增粮行动主要做法及进展情况
一是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把节水增粮行动作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战略举措来抓。目前,吉林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已上升到600亿斤阶段性水平,今后如何进一步挖掘潜力,提高生产能力,为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增产增收做出新的贡献?通过实践深刻体会到,必须克服干旱缺水给吉林省中西部粮食主产区带来的严重威胁,否则其它农业综合增产技术很难发挥应有效果。国家实施东北四省区节水增粮行动,为吉林搭建了难得的平台,吉林省以此作为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战略之举给予高度重视,省政府和各项目县专门成立了节水增粮行动领导小组,由分管领导任组长,水利、财政、农业、农发等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各部门分工负责,形成合力,推动工作。
二是遵循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认真编制节水增粮行动实施方案。从去年12月份三部召开节水增粮行动工作会议以来,组织安排具有甲级资质的吉林省水利勘测设计院,在确保不突破省级和县级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不允许出现地下水超采现象的前提下,坚持“以水定项目”的原则,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逐一落实项目地块,编制了全省2012~2015年节水增粮行动实施方案和15个易旱县市的实施方案。目前,实施方案正按照三部初审意见修改完善。
三是多方努力,积极整合落实地方配套资金。今年吉林省建设规模为200万亩,需地方配套资金8亿元。其中,省本级4亿元已经落实;县市和农民自筹部分虽有一定难度,但吉林省采取统筹使用土地出让收益、小农水资金等办法解决县级配套问题。同时,协调粮食收储部门与农民签订协议,预先垫付资金,农民秋后用粮抵顶的办法解决农民自筹困难问题。
四是围绕项目建设和建后管护,制定了严格的规范性文件。吉林省先后制定了《吉林省节水增粮行动项目建设管理办法》、《吉林省节水增粮行动工程材料设备供应及安装施工企业准入评审管理办法》等相关配套文件,重点规范了项目布局、规划设计、实施主体、市场准入、物资采购、设备管护、技术集成应用、社会化服务体系以及覆膜技术可能带来白色污染等问题。在工程管护上,从实际出发,怎么有利怎么做,不搞一刀切,有条件的地方积极推行农民合作社管理,条件不成熟的地方分头管理,即:水源井及首部由井权户负责管理;地埋主管、支管由乡镇水管站负责管理,播种机由农机部门管理,滴灌带和地膜由农民负责。
总之,通过典型示范引路,部门齐抓共管,政府强力推动,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积极参与,今年春季顺利完成56万亩,目前作物长势喜人,其余144万亩在秋季全部建成。
二、节水增粮行动下一步安排和打算
(一)坚持“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运作模式。这个运作模式简称为“十六字方针”,即:政府推动,就是省和项目区政府全面加强组织领导,有关部门积极参与,分工负责,落实好项目布局、规划设计、市场准入、资金筹措和建后管理等问题;市场运作,就是由省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严格的市场准入条件,确定产品供应企业准入名录和施工企业准入名录,物资采购和施工单位均由县里在省里确定的名录内招标确定;农民主体,就是改革建设方式,由任务制改为申报制,谁积极就支持谁,引导农民成为项目的使用、受益和管护主体;社会参与,就是动员社会力量参与项目建设,参与项目管护,建好社会化服务体系。
(二)坚持试验示范,以点带面推动工作。一是继续搞好宣传发动,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工作。二是坚持典型引路,在项目区集中连片多布点,用事实引导和教育农民。三是坚持落实农民自筹资金,只有农民拿钱投入了,才能有责任心,才能搞好项目建设,做到用好管好。
(三)坚持监督检查,实行项目资金严查严管制度。省里将把项目建设责任状落实情况、项目建设情况、资金配套和使用情况作为重点内容,组织有关部门进行监督检查,实行“飞行检查”制度,随机组织抽查。同时,组织监察、审计部门进行专项检查和专项审计,要求各县市都要建立项目自查制度、公示制度、农民义务监督员制度,确保项目工程安全、资金安全、干部安全,把节水增粮行动建设成为精品工程和廉洁工程。
(四)坚持加强农田电网建设,推动节水增粮行动顺利实施。
总之,实施节水增粮行动意义重大,任务艰巨,使命光荣,吉林省将认真贯彻落实有关会议精神,本着对国家负责、对群众负责、对历史负责的态度,高标准高质量抓好这项工作,为发展现代农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做出更大贡献!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2年6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