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洪灾地区主要容易发生三类疾病:一是肠道传染病,如急性病胃肠炎、伤寒、痢疾等;二是自然疫源性疾病,如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等;三是中暑、皮肤病与毒蛇咬伤。
1、肠道传染病及其预防
肠道传染病的主要症状是呕吐、腹痛、腹泻,有的还发热等。引起肠道传染病的致病菌往往有多种,但其传染源主要是病人与带菌者。
细菌或病毒通过大便排出后,可污染水源,也可借助苍蝇、蟑螂污染食物和用具。当健康人食入被污染的水或食物后就可能发病。
预防肠道传染病,首先要搞好“两管一灭”,即管好水源、管好粪便、杀灭苍蝇,防止病从口入。灾区特别要保护好水源,不要随地大小便,厕所离饮用水源要有一定的距离。饮用水要消毒。搞好家庭、棚区及环境卫生。其次,要控制传染源,管理好患肠道传染病的病人。最主要的是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在苍蝇满天飞的地方进食。瓜果要洗净,生吃要去皮。饭前便后要洗手。不吃馊饭菜,不要吃或尽量不吃凉拌菜。多吃一点生大蒜为好。
2、钩端螺旋体病及其预防
钩端螺旋体病主要传染源是鼠类或猪。带有这种病菌的鼠或猪排出的尿液中含有大量钩端螺旋体。平时如果人的皮肤接触了这种尿液或被尿液污染的物品、或吃进被污染的水和食物就会受到传染。洪水泛滥期间,河流、湖塘等水源遭受严重污染,很可能引起这种疾病暴发流行。
钩体病早期(3天内)症状主要是畏寒、发热、头痛、呕吐、腹泻、皮疹、鼻出血、腿软等;中期(3至14天)病情加重,会因钩体类型的不同、病人抵抗力不同而分别表现出四种类型:流感伤寒型、肺大出血型、黄疸出血型、脑膜脑炎型。
在钩体病的流行区,当出现发热病人时,要及早送医院诊断治疗,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预防钩体病的措施主要是灭鼠防鼠、管理好家畜。猪应圈养,猪圈要防渗漏,以免畜尿污染水源。猪粪至少存放5天以上方可下田。流行区经常接触疫水的群众要打预防针。患者必须隔离治疗至痊愈为止。
3、血吸虫病的预防
预防血吸虫病的传播要做到:洪水期间,除了因抗洪排涝必须接触疫水外,严禁在江河湖中打鱼捞虾、游泳戏水。饮水一定要消毒。凡接触疫水的人群应及时登记服药。必须接触疫水者,提倡穿长统靴和带橡皮手套,保护皮肤不受病原侵入。如发现有血吸虫病感染的症状,如发热、出大汗、肝脾肿大、肝疼痛、腹痛、腹泻,而且又接触过疫水的,要尽快到医院诊断治疗。退水期间,尽量避免非生产人员接触疫水。对未发生急性感染的地区,应做好人畜同步化疗工作,以降低感染率,减轻危害。消毒饮用水饮用水源取水点应在卫生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定点采用。饮用水的消毒:澄清后的水,有效氯的投入量一般应不少于1-2毫克/升,以保证水中有一定量的剩余氯。饮水消毒片按说明书使用。加入消毒剂后要充分混合,保证消毒时间不少于30分钟。
4、洪涝期间如何防治中暑
洪涝期间,人们在高温下抗洪防汛体力消耗大,易中暑。中暑是三类疾病的统称:①热射病:由于产热大于散热,人体内部热量大量蓄积而造成此疾。大多数病人是在劳动中突然发病的,开始大量出汗,随后出现“无汗”,并伴有皮肤干热、嗜睡、昏迷。②热痉挛:主要由于大量出汗,造成体内盐分失量过度而引起。症状为:起病初期可感到口渴、尿少、四肢无力、肌肉痉挛和疼痛。③热衰竭:大量出汗引起失水,导致血量减少、血液浓缩,或是皮肤血流量增加,引起代偿不足。一般起病迅速,先头昏、出汗、恶心、面色苍白,继而昏厥,血压短暂下降,体温大多正常。
降温是治疗中暑最重要的方法:将患者置于通风荫凉地方,全身冷敷加电扇吹风,及时口服含盐清凉饮料,必要时给予葡萄糖生理盐水静脉滴注。用民间传统方法,如用汤匙、铜钱边缘刮患者的胸、腹、颈、背及手足弯曲处也有效。
目前我省气温不是很高,巡堤守闸人员不要赤膊劳动,要戴遮阳帽,要补充大量水分或淡盐水,口服人丹、十滴水等。
来源:星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