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三峡工程引起了社会公众的关注,我认为主要是由两件事情引起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长江中下游的干旱。有一些人认为长江中下游的干旱是由于三峡工程造成的,认为三峡水库蓄水后,下游就没有水了,这是一种误解。第二件事就是国务院出台《三峡后续工作规划》,引起了很多质疑,有些人认为中国政府终于承认了三峡工程出问题了,这又是一种误解。究竟怎么样正确认识三峡工程,我想应该以科学的态度,认真分析上述两件事情。对第一件事情,每年长江通过三峡坝址的水量是4
500亿m3,三峡水库库容只有393亿 m3,2010年蓄水达到了175
m,水库蓄满了,这是2010年的汛末蓄起来的宝贵的一库水,就可以在枯水期充分调节利用,例如在2011年春季中下游干旱情况下,三峡水库为下游累计补水210多亿m3,这是很简单的道理。三峡电站没有吃掉1
m3的水,三峡水库也没有建设引水工程,水力发电只是利用水的势能,没有消耗和污染,储存在水库里的水可以在下游需要时下泄补给,也可以满足发电的要求,这也是很基本的道理。实际上三峡工程在论证的时候首要考虑的是防洪功能。从防洪抗旱方面来讲,三峡水库发挥的作用比原来预计的要好。2011年4—5月在长江中下游干旱的情况下,三峡水库加大下泄流量,最大达到10
000 m3/s以上的流量,为缓解长江中下游旱情起到很好的作用。有的记者问,对发电有什么影响?对发电肯定是有影响的,但是影响不大。
第二件事情是《三峡后续工作规划》的出台,这个规划涉及很多方面的问题,其中也涉及社会利益分配的问题。在长江中下游,除了修三峡工程以外,还需要修建一些其他工程,也就是说长江的综合治理不能只靠一个工程来解决全部问题。三峡工程的防洪和改善航运所产生的是社会效益,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只是通过销售电量获得经济效益,所以这个利益的平衡就要靠政府来划定。三峡集团公司产生的效益除了还清所有的贷款是应该承担的责任外,该补偿地方的也要适当补偿,还有一部分用于扩大再生产。有些地方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范畴的事情,其实和三峡工程没有太大关系,应纳入常态管理,自己应该做好自己的事情。
三峡工程所发挥的巨大社会、经济效益是有目共睹的,对于社会上对三峡工程的质疑,我们要用科学的态度认真分析,正确认识三峡工程。
来源:中国水利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