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足球直播_篮球比分¥体育官网

图片
国务院新闻办审批具备新闻登载业务资质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06022
  首页 -> 正文


纵论三峡解疑释惑

2012-07-13

  编者按:2011年6月21日,长江三峡工程综合效益高层论坛在北京举办。与会院士、专家科学阐述了长江三峡工程在抗旱、防洪、航运、发电等方面发挥的重大作用,从战略高度回顾和交流了三峡工程的科学论证和民主决策,解读了公众的质疑和焦点问题。本期摘登部分参会院士、专家的观点,分析解读三峡相关情况。

  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楚汉

  三峡大坝安全可靠

  经深入研究并进行大量科学试验和计算分析,在三峡工程设计和施工中采取一系列防治措施,通过精心维护和检修,保障工程安全可靠和长期使用。

  如果没有三峡工程,2010年汛期,发生在长江流域类似1998年的大洪水,长江中下游地区将会怎样呢?会不会2000万公顷土地被淹,经济损失1600余亿元,百万人上堤呢?正是有了三峡工程,削减洪峰3万立方米每秒,累计拦蓄洪水264.3亿立方米,长江下游沙市、洞庭湖口城陵矶以及江西九江的洪峰水位均未出现超警戒水位情况,避免了1998年百万人上堤抗洪的局面出现。

  2011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50年一遇的严重春旱,长江防总先后加大三峡水库下泄流量,向下游补水,增加干流沿线旱区供水量,有效缓解了长江中下游的旱情。造成本次干旱的原因,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大尺度的气候问题。三峡水库不可能有那么大的能耐来改变。我们如果从飞机上看,三峡水库就像一条带子,不可能改变整个地区的大气环流,正如气象学家说的,是北方冷空气势力强大,南方热带系统偏弱,水汽输送通道未能有效建立等天气因素造成的干旱。而三峡工程在防汛抗旱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三峡工程是当今世界规模最大的水利水电枢纽工程,其工程运行安全直接关系到大坝下游地区数百万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我认为,三峡大坝是安全可靠的。经过深入研究并进行了大量科学试验和计算分析,在三峡工程设计和施工中采取一系列防治措施,提高枢纽建筑物的安全可靠度及耐久性,工程投入运行后,通过精心维护和检修,保障三峡工程安全可靠和长期使用。关于三峡水库诱发地震的问题,我认为水库诱发的地震最大不会超过构造地震,烈度在6度左右,4级多一点。总之大坝是安全的。

  中国工程院院士朱伯芳

  让三峡的效益使全国都受益

  三峡水库效益虽好,最主要受益还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希望三峡的综合效益能够使得全国都受益。

  对于三峡工程,我觉得可以简单概括为“三个最”:一是工程规模最大。三峡是长江干流上的大水库,装机总量达2000多万千瓦,这是中国所有水库里规模最大的。二是工程争论最大。这不奇怪,三峡作为长江干流上的大水库,影响是多方面的。从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争论,一直到现在还在争论,而且争论的级别也很高。争论是正常的,而且争论也很好,因为争论之后使得很多问题认识得更清楚了。因此,我们应该用平静的心态面对争论。三是三峡工程是我国最好的水电站,防洪效益、发电效益在国内都是最好的。应该说,三峡水库是应该修建的,像三峡水库这么大、水平这么好的全世界不多。

  另外,我有一个建议。三峡工程,最主要受益还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希望三峡的综合效益能够使得全国都受益。建议从三峡的发电效益当中拿出一部分资金,作为长期稳定的水库移民收入,其他因为建电站移民的地方也可以借鉴这种方式。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祖煜

  科技进步为防洪调度提供保障

  科技进步使人们对问题的认识更深,处理问题的手段及方式更多,为防洪调度提供了保障。

  随着科技进步,我们认识问题更深,处理问题的手段及方式将更多。比如三峡泥沙淤积问题,黄河调水调沙成功的经验就可以借鉴,我们应尽早做这方面的研究。再比如蓄滞洪区的问题,随着气象预报水平的提高,预见期增长,为防洪调度提供了保障,哪一些蓄滞洪区可以“摘帽”,也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志恺

  解决干旱 需研究水库统一调度

  要解决长江中下游干旱缺水的问题,需根据当年的旱情对上中下游水库进行统一调度。

  1998年大水后,长江流域进入了枯水期。长江的多年平均年径流量约为1万亿立方米,正常年份长江流域用水的消耗量约为800亿立方米,还应有9000亿立方米水量入海。从2000年开始,有7个年头长江的入海水量均少于9000亿立方米,最少的年份入海水量只有7020亿立方米。今年1—5月,长江流域干旱少雨,上游和中游干支流来水都明显偏少,虽然三峡水库提前放水190多亿立方米,但下游用水仍然很紧张,说明长江中下游的干旱是非常严重的。

  在干旱缺水的情况之下,关键问题是研究水库怎样调度。原来在开展三峡论证时,上游干流只有三峡一个水库,没想到三峡水库修好后,上游水库也跟着修了,而且中游洞庭湖、鄱阳湖水系上游的水库也在修,下游支流也在修。这几年长江的干旱情况,我看了一下,有的年份上游干旱,有的年份中游干旱,有的年份下游干旱,各年都不一样。要解决长江中下游干旱缺水问题,需要根据当年的旱情对上中下游水库进行统一调度。

  另外,宣传不够是造成社会对三峡误解的一个原因。还有一个问题是信息不公开。一方面我们要给群众解释,一方面我们应把一些信息公开化,让广大群众了解长江干旱缺水的原因,不至于什么事情都找三峡。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厚群

  汶川地震与三峡工程没关系

  汶川地震与三峡没关系。汶川属于青藏地震区龙门山地震带,三峡和它没构造上的联系,也不具备汶川地震的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

  水库地震与三峡工程的关系,是社会关心的热点问题之一。实际上,在三峡工程论证时,就有人把三峡工程建好之后是否是所谓悬在头上的一把剑作为一个因素考虑,到汶川地震时也有过议论,把汶川地震和三峡工程联系起来。我作为搞大坝抗震研究的科研人员,也多次就这个问题在国内外的有关场合说明了自己的想法、观点。近期这个问题又受到公众关注,我认为,对水库和地震等方面的知识宣传不够,作为一名科技人员,我有责任和义务做相关知识的普及。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一点,并不是建了水库就一定会有地震。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已经有记录的世界各国因为建坝形成水库地震的实例,大概有100个,其中有一些是否和水库有关还有争议,就算一百多个,和全世界几十万座大坝比起来,概率是非常小的。所以不是建了坝,就一定会引发地震。

  水库地震绝大部分都震级很小。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公认的水库地震最大的震级超过6级的只有4个,最大的震级为6.3级。水库地震和水库是什么样的关系?为什么水库蓄水后会发生地震呢?地震的机理非常复杂,但到目前为止,大家比较公认的是,水库和地震发生关系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水库蓄水后,地表岩石特别是在比较破碎的情况下或者是两岸有老的矿洞或是在岩溶地区,被水浸泡后发生坍塌等,地表破碎的岩体,在蓄水后会进行一些应力调整,这些浅层发生的地震,与构造地震引发的地震是有区别的,我们称它为非构造型地震。这些地震的震级到目前为止,一般没有超过4级。

  发生构造性水库地震的原因,有人认为是库水的重量造成的。研究结果表明,实际上库水的重量对地震来讲微不足道,主要是由于水的渗透造成的。中国的地震主要还是断层错动造成的,断层里面如果水渗进去以后,渗到深部的话,一是有孔隙压力,断层之间的正压力减少,摩擦力就减小了,有水的渗透后,对黏着力有所影响,抗震强度就降低了,就会引发地震。从这个原理来讲,水库要发生地震,要有三个前提条件:第一个是在库区必须要有发震断层存在;第二个条件是原来就有地震,就有构造,而且接近临界值,水起触发作用;第三个条件是水要有渗透途径,能够渗到几公里以下。这三个条件不具备就不可能触发水库地震。

  三峡工程在论证时,就做过大量的地质勘测工作,根据三峡库区地震地质情况分段进行分析,并得出一些基本结论。前不久中国工程院对三峡工程进行阶段性评估,认为论证阶段的基本结论是正确的。

  汶川地震后,大家又怪罪到三峡工程,实际上是不可能的事情。一是大陆地区分成六个地震区,每个地震区里面又分了几个地震带,根据板内的地块地质构造划分,汶川地震属于青藏地震区龙门山地震带,三峡和它不是一个地震区,没有构造上的联系,所以不会牵动,更不会触发。同时,三峡水库渗透性很弱,没有发生库水泄漏的情况。而水库地震基本上都是前震、主震、余震,水渗透有一个过程,汶川地震不属于此类型。反过来讲,三峡工程也不具备汶川地震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因此,汶川地震与三峡工程没有关系。

  中国工程院院士韩其为

  水库的长期使用研究与运用是解决三峡泥沙问题的基础

  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像中国这样有这么多的经验,以至于三峡在设计阶段就能确定最终保留的库容。

  到目前为止,我认为三峡水库泥沙问题的解决是科学的,在国际上也是比较好的典型。三峡的泥沙问题比较复杂,因为三峡水库和我国其他水库不一样,不仅泥沙数量大,库容有限,而且还有航运问题。当时论证提出了5个问题:一是库容淤积,二是回水抬高引起的淹没,三是变动回水区冲淤对航运的影响,四是枢纽泥沙问题(包括上、下游引航道淤积及水轮机进沙),五是长江下游冲刷问题。

  现在来看,三峡工程的泥沙还没有出现原来估计不到的情况。这是因为三峡从论证前就开始重视对泥沙问题的研究,直至目前仍在继续。

  三峡水库泥沙问题解决首先表现在淤积控制方面采用了水库长期使用的研究与应用。毛主席曾提出要吸取三门峡水库的教训,三峡水库不能修成一个泥库。1963年,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林一山就组织相关专家到北方几个水库进行调查,提出水库长期使用的设想。1966年他给中央写了一个报告,建议在八里胡同(相当于小浪底位置)可修建长期使用水库,接着长江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开展了深入理论研究。另一方面,此阶段三门峡水库正开始改建,增加排沙孔,以加大泄流能力,减缓淤积。但是尚无长期使用概念。正是长江方面的理论研究和三门峡水库的实践结合,开创了水库长期使用的理论根据和可行性,突破了水库最终淤死的看法和事例。对此国际上评价很高,加拿大国际项目管理集团长江联营公司在三峡工程可行性论证第5卷中对水库长期使用这样评价:“水库的平衡坡降和长期使用是处理三峡泥沙问题的基础,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像中国这样有这么多的经验,以至于在设计阶段就能确定最终保留的库容。”

  论证期间,对于三峡水库淤积预估为淤积100年至120年后,水库淤积达到平衡(平衡指进出泥沙相等,水库不再有累积性淤积),此时仍保留防洪静库容86%,调节静库容92%。三峡水库蓄水运用以来,证实了原来预估方法(数学模型)是正确的。由于目前来沙减少了约60%,淤积速度大为减缓,平衡年限将大幅度延长。

  三峡泥沙研究能够做到现在这个程度,很重要的措施就是水库长期使用的调度。它完全符合水库与河道的客观规律。水库淤积规律是只要有多余的库容(除河槽外),泥沙就会淤积;反之,要想不淤积,排走全部来沙,水库就应变为河道。长期使用的三峡水库淤积平衡后,在汛期水位145米,就是一条河道,故而排走全年来沙;汛后抬高坝前水位至175米,而成水库,可以调节水量。此时会有少量泥沙淤积,待第二年汛期排走。可见平衡后的长期使用水库,辩证地统一了库容与排沙,统一了水库与河道。这是很科学的。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校长、教授严大考

  加强三峡宣传让大众清楚了解其效益和问题

  我们可以在影响比较大的互联网上开辟一个平台,把三峡的一些事实和真相告诉大众。

  三峡工程是举世瞩目的水利工程,建成后发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面对社会上针对三峡工程出现的一些质疑,我建议,还是要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宣传。

  第一,要宣传原来对三峡工程论证和设计过程中所做的大量工作,以及三峡水库蓄水后所发挥出来的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是很多老百姓所不太清楚的,如防洪、发电、航运以及水资源利用等综合效益。

  第二,三峡工程建成尤其是蓄水后,确实存在一些后续值得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而且现在正在做。但是,这些问题往往大众不清楚,容易人云亦云,看到一些东西大家互相传来传去,越传就越离谱。如汶川地震和三峡大坝有着必然联系;水多了是因为三峡,水少了还是因为三峡等等。因此,需要我们主动宣传,尤其是现在围绕三峡正在做的事以及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如后期存在的移民、生态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问题,要让老百姓知道,现在很多单位和专家都在积极关注并正在研究解决这些问题。

  第三,做好科普宣传。现在社会上流传的一些说法,有些可能有一定的科学根据,有些完全没有科学根据,甚至有的是信口开河。但社会大众并不了解这些。如果问专业人士,他们会觉得这些说法很可笑,根本就不值得一驳。因此,建议专家在必要时多做一些科普方面的宣传,这样影响会很大。有些人去讲去说,可能大家不一定相信,但如果我们的院士、专家在这方面以正视听,老百姓就容易相信。

  第四,注重运用一些先进的宣传手段。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尤其是网络。可以说,现在大家的很多信息都是从互联网上得来的,互联网的特点就是,谁都可以在上面说,可正面说,可反面说,也可毫无根据地说,大众很容易混淆并产生疑惑。我们可以在影响比较大的互联网上开辟一个平台,把一些问题的事实和真相告诉大众。总之,要主动地多做些实事求是的有科学根据的宣传。

  河海大学校长助理、教授戴会超

  加强科普工作

  要把科学术语,用普通老百姓能接受的语言讲出来,需要更多工程师和科学家用科普的形式表现出来。

  三峡工程运行后一直在争论,而且这种争论可能会长期进行下去。对目前争论的焦点,我总结了是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对水库温室气体排放问题存在争论。长期以来,水电被认为是清洁的可再生能源,水能不减少水量,也不污染水体,而部分专家认为热带水库的排放水平甚至会超过部分火电站。二是库区支流水华的问题。三峡水库蓄水初期,部分支流库湾如香溪河、大宁河等出现了“水华”现象。三是大坝对重要水生生物的影响。工程建设改变了水生生物的生境,对重要水生生物的繁殖、栖息地等诸多方面带来负面效应。四是三峡运行后对长江和洞庭湖、鄱阳湖的江湖关系和长江口的影响。如鄱阳湖拟建闸,优化了鄱阳湖和长江的关系等存在争论。五是长江流域尤其是三峡上游很多水电站建成后,如何进行科学调度和统一管理问题。

  因此,要认真对待这些问题,尤其要在三峡运行后加大对长江生态环境和流域综合调度技术的研究力度。这就要求我们的专家学者多做一些科学研究,寻找一些科学依据来以正视听。

  很多院士专家都谈到了公众对三峡的怀疑,一出问题就和三峡联系在一起,其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了解三峡不多,对科学的知识有欠缺,因此,需要我们把科学术语,用普通老百姓能够接受的语言讲出来,把更多工程师和科学家的理解用科普的形式表现出来,让更多的人从事大型水电工程的科普工作。

  我过去在三峡工作,到了河海大学之后从事教学工作。从中我发现一个问题,如对工程经验、工程公式和工程量的直观认识,无论是学生还是老百姓,他们都没有一个具体的概念,这说明当前我们面对公众的素材很少,科普教材的数量不多和科普工作的力度不大。因此,应加强科普工作。加强科普工作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

  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院长、教授谈广鸣

  开发水电需开展江河综合调度

  水电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需要我们开展江河综合调度,通过综合调度,发挥工程效益。

  当前,有关三峡的争议主要有五个:一是财政经济是否能支撑三峡建设。当前三峡已建成运行,这个问题已不存在。二是水电开发次序。我认为根据我国目前的能源需求,必须加大水电开发力度,如我国水电能全部开发,就不存在开发次序先后的问题了。三是三峡移民。有关移民的一些后续问题实际上是管理问题,并不是三峡工程所造成的问题。四是三峡可能造成的地质灾害。三峡是长达600公里的河道性水库,加上三峡地区不是地质构造带黏结部分,并不属于强震区,可能会增加一些诱发地震和滑坡,但是在可控范围内。五是三峡可能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在保护生态和农民利益前提下,加快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统筹兼顾防洪、灌溉、供水、发电、航运等,科学制定规划,积极发展水电。水电是较稳定的优质电源。电网调节需要可控、可预测等。我国的GDP每年增加8%,用电量增加在11%左右。目前,我国的电网主力电源仍然是煤电、水电和核电。水电遭人反对,日本地震后告诉我们搞核电也要慎重,那只有继续大挖煤。除了煤炭、水电、核电之外,还有包括太阳能、风能、海洋能、地热能、生物质能源、氢能等可以发电。但是核能发电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我认为,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还是要适当加快发展核电。而包括太阳能、风能、海洋能、地热能、生物质能源、氢能等,这些新能源发电目前还只能是电网的小补充。有些是发电不稳定问题,有些是科学可行性问题,有些是无法大面积展开问题。因此,我国今后几十年乃至更长一个时期的能源发展方向是:以电力代替石油,延长煤炭使用年限,大力开展节能,继续发展水电、核电、新能源,以达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目的。

  水电的开发包括大坝的建设对生态环境有正面的效益。以2008年水力发电总量5655亿千瓦时为例,它可替代约2.6亿吨原煤,而2010年水力发电总量6622亿千瓦时,它可替代约3.0亿吨原煤。待全部水电开发完,每年可替代6亿~7亿吨原煤。如果以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水电累计发电量67273亿千瓦时替代煤电,相当于累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59.6亿吨,生态和环保效益十分显著。此外,大坝的防洪效益显著,库区航运节能效益显著,还有枯水期的补水效益、灌溉和供水效益。当然,不能否认水电开发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如蓄水期加速通江湖泊退水影响湖泊湿地生态、大坝的兴建改变水生物生存环境等等。这需要我们开展江河综合调度,利用全流域水沙蓄泄能力(动态库容、动态河湖槽蓄、分蓄洪区),通过综合调度,满足和平衡各部门、各地区的利益和防洪、发电、灌溉、供水、航运、生态和环境等目标需求,减少不利影响,发挥工程效益。

  我们不能因为三峡建成后有这样那样的小问题,就否定三峡工程的综合作用。我的观点是,对中华民族来说,防洪是第一位的,而且,有电用比什么都重要。

  三峡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院长、教授董晓华

  大型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利用是一个动态过程

  在水利工程的规划、建设以及建成后的运行管理中,要充分考虑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不确定性。

  我是三峡移民的后代,从事水利工程方面的研究,家庭的发展受益于三峡。对工程建设和移民,都有亲身感受。对三峡的建设,我个人认为利远远大于弊。但光我认为不行,需要公众理解,这也并不完全出于政治和宣传目的,而是以客观、科学的态度来讲。如三峡的移民问题,民众紧盯着其工程移民的数量比很多国家的人口还多。这是我们国情决定的,不能跟国外比。像挪威的水电开发程度达90%以上,但听说只移民几十个。现实是我们移了100万人却保护了江汉平原至少1000万人的安危。如果没有三峡工程,很可能像1998年那样的严防死守式的抗洪会战在2010年重现。如果把这个利害关系说清楚了,公众肯定就理解了。

  三峡论证时就指出工程会对长江上下游产生正面和负面影响,而且运行时间不长,确实出现了。但这是有办法弥补的,如三峡集团前一段做了生态调度,下游搞人造洪峰,为家鱼产卵创造有利条件。因此,我们需要加强研究并采取适当措施去应对三峡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可持续发展是非常重大的哲学课题。

  可持续发展意味我们在当代作出的决策,不能以牺牲子孙后代利益为代价,也不能剥夺后代自主决策的权利。像三峡这样的大型水利工程,其特性决定了建设和决策肯定是动态的过程。不可能在1992年决定上马时,所有事情都得到充分论证。其中一些事情我们肯定没充分预见,需要一个修整过程。

  三峡从1992年开始建设到2009年基本建成,中间发生了很多事。这就要求当初的决策必须带有一定柔性,需要有应对新情况的能力和解决方案。如三峡现在通航能力已远远超过以前的估计,这是好事,但面对这些也需要进一步完善与通航相关的管理方式,以适应通航吨位迅猛发展的态势。

  我们水利工作者,不管从事教育工作、工程设计工作或是工程建设工作,在水利工程的规划、建设以及建成后的运行管理中,要充分考虑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不确定性,使决策和工程设计具有柔性,为子孙后代创造出更多的可能性,为他们发展留下足够的空间。

  来源:中国水利杂志 第3073期



  相关新闻:




  
最新更新


 
图片报道


主办:188足球直播_篮球比分¥体育官网: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010-62980955 业务联系:010-63205284

京ICP备1104231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85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