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如何维系河流健康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当前人类社会需要认识、研究、反省和采取适应对策的重要问题。
河流的开发与保护要立足于河流价值与人类需要之间的有机统一,既承认河流的自身价值,又要强调这种价值与人类需要的相互依托。通过对河流与人类文明发展相互关系的阐述,在自然—社会复合生态系统中考察河流健康,确立河流的价值主体地位,提出河流治理的终极目标是维持河流健康生命,以构建基于环境管理基础上的河流健康评价体系。
从我国实际状况出发,河流健康应是在一定的自然结构合理条件下,在保持河流的自然、生态功能与社会服务功能的一种均衡状态下达到的河流健康。基于马克思理论关于人与自然的统一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这一观点,环境哲学认为,人与自然的矛盾就从本体论层面得以真正解决。
河流是一个具有内在尊严的生命共同体,是一个赋予了人类物质和文化双重生命的自然本体,要超越狭隘的科学视野,赋予河流生命形态,用一种特有的人文情怀对河流生命给予必要的关照,营造维护河流健康的社会文化氛围。从更广泛的研究视野来看,河流健康应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联系在一起,从综合社会经济、人类与自然的健康角度来综合考虑。在自然功能与社会功能的阈值内协调二者的发展关系,这是人类理性在反省后的自觉,只有赋予河流生命意义,改变以人为中心的价值取向,确立河流的价值主体地位,才是人与河流关系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
李映红 余达淮(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