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静
又是一年“两会”时。会场内外,代表、委员步履匆匆;全国上下,民众、媒体期待满怀。
这是决定大政走向、发展态势的盛会,也是专注民生利好、思想交流的盛会。在关切民生福祉的两会中,水之于民生的特殊重要性,使得来自不同地区、界别,代表不同群体、阶层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都纷纷将目光投向水利,加入为民生水利建言献策的行列。
“我们已经尝到了干旱缺水的苦头。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民生幸福根本无从谈起。”全国政协委员濮存昕表达出强烈的水忧患意识。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民政事务局原局长何志平说:“感谢内地对港对澳供水。饮水思源,我希望全中国人都能喝上优质水。一个民族的饮水状况,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个民族的存在状态。”
来自基层的代表和委员从民生水利发展中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成效和变化。72岁的康尼·巴桑委员来自西藏阿里地区普兰县,他用不太流利的汉语激动地说:“党和国家的水利政策好,很多牧民终于喝上了干净的自来水。但目前藏区有些地方还喝不到,希望政府继续加大力度。”来自湖北钟祥市的周家贵代表说:“国家投入了大量的物力和人力,加固了许多病险水库,修好了大沟大渠。但是还有不少的小型水库包括农家的当家堰还是老旧的,还需要投入专项资金。”
越来越多的地方领导切实清楚了水利工作“为谁干、干什么、谁来干、怎么干”的问题。“要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发展水利。”河南省新乡市委书记李庆贵代表和云南省丽江市副市长杨一奔委员在采访中均如此表示。
2011年,中央水利工作会议明确要求,水利建设要坚持五项原则,其中,第一项便是坚持民生优先。把矛盾最为集中、问题最为突出、群众最为需要的民生水利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解决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生活保障、生产发展、生存环境和合法权益等五方面水利问题上下工夫,在防灾减灾、水利建设、水利管理、水利改革等各个方面突出民生,让水利改革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这一年,民生幸福更加鲜明地成为水利事业的发展理念、价值取向、实践要求和目标追求。越来越多的省市提出加快民生水利建设步伐。“要打响民生水利品牌,把民生水利建设的过程变成改善民生福祉的过程。”2011年8月19日,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全省水利工作会议上对省直部门及21个地级市的“一把手”如是说。在经历了几年干旱考验的云南,全省上下已经形成“民生水利”发展共识,《云南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实施“兴水强滇”战略的决定》主线即是“民生”二字,加快推进水利发展的八大工程无一不紧扣民生……
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的“水司令”李国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笑言:“去年中央1号文件发布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召开后,我去基层调研时发现,一个个地方领导都快变成水利专家了。提到水利如数家珍,拉着我看他们的水利工作成果,给老百姓解决的实际问题。”
这一年,各级水利部门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以时不我待的责任感,以舍我其谁的使命感,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把中央的战略部署落实到如火如荼的水利实践中,把执政为民的理念体现在实实在在的水利工作上,民生水利取得长足发展:防灾减灾成效显著,灾害损失明显降低;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大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加快推进,冬春农田水利建设再掀高潮;节水灌溉蓬勃发展,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强力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继续推进,6398万农村居民和农村学校师生喝上了安全水、幸福水……顺民意,保民安,润民生,水利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程度、更好水平上造福亿万人民,广大群众从水利发展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实惠。
成绩是巨大的,但同时必须看到,由于历史欠账太多,当前我国水利基础依然薄弱,民生水利建设任务依然繁重。代表委员们针对完善防灾减灾综合体系、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等民生水利工作纷纷建言献策。其中,不少代表委员反映,“最后一公里”问题不仅存在于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中,更广义的“最后一公里”在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饮水安全、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等方面均或多或少存在。对此,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发改委副主任张寿全建议,“应该逐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拓宽水利投融资渠道,逐步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民生水利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充分考虑各地的实际情况和未来的持续发展,既要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又要坚持走群众路线,充分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动员广大群众和社会力量投身水利建设,形成治水兴水合力。
建言总关情,水利最民生。两会代表委员以浓浓的民生情怀高度关注水利建设,谈成就、议问题、提对策,充分说明了水利对民生的极端重要性。水利民生成为两会话题,必将推动民生水利的又好又快发展。这是两会的力量,也是水利的幸事,更是人民的福音。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2年3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