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 蔡其华
大江奔腾,岁月流金。过去的2011年,是我国发展进程中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中国共产党喜庆90华诞、“十二五”规划开局,举国上下,热情高涨。这一年,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水利,发布中央1号文件、召开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全社会吹响治水兴水的新号角。一年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长委认真贯彻中央和水利部的决策部署,全面实施长江水利发展战略,切实履行流域机构职责,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谱写了人水和谐的新华章。
贯彻1号文件
治江工作全面加强
东风起处花千树,兴水治江涌大潮。2011年年初,中央1号文件首次聚焦水利。7月,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召开。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出台的首个水利综合性政策文件和首次以中央名义召开的水利工作会议,在我国水利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1号文件正式颁布后,委党组迅速召开中心组学习会,要求全委各级领导干部及时阅读文件内容、认真领会文件精神、深刻把握文件内涵,切实抓好中央1号文件的学习贯彻落实。在全国水利系统贯彻落实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动员视频会后,长委及时举办党组中心组(扩大)学习班,要求机关各部门、委属各单位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回良玉副总理在中央水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认真贯彻落实陈雷部长在动员视频会上的讲话精神,按照中央部署和水利部要求,结合长江流域实际,切实抓好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长委各部门、各单位把学习贯彻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作为2011年和今后一段时间的一项重要工作,采取多种形式传达,提出贯彻落实意见。通过把贯彻落实文件和会议精神与“十二五”长江水利发展目标任务相结合,与谋划和推进长委改革发展相结合,在工作中加强学习,以学习促进工作,掀起了学习和贯彻的新热潮。
根据水利部印发的《中央1号文件任务分工通知》和《实施方案》,结合流域工作实际,长委认真履行职责,切实加强流域水行政管理,积极参与长委负责协办的中小河流治理、山洪灾害防治、流域防汛抗旱、重点水源工程建设、长江中下游河势控制、长江堤防建设、洞庭湖与鄱阳湖治理、蓄滞洪区建设、水文气象基础设施建设、水量应急调度预案、水库安全管理、防洪影响评价、长江上游水库群联合调度和三峡水库优化调度等相关规划编制、项目立项审查、重大课题研究等工作,并顺利完成相关任务。同时,加强了对全流域贯彻落实文件和会议精神的指导和督促,推动各省把握难得机遇,抓好相关工作,奋力实现长江水利改革发展新跨越。
实施科学调度
防汛抗旱取得重大胜利
江河安澜,则百姓安居、百业兴旺。2011年,面对特大干旱、洪旱交替、罕见秋汛等复杂多变的防汛抗旱形势,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支持下,在国家防总和水利部的直接领导下,长江防总、长委与流域各地一道,超前部署,科学统筹,特别立足于长江水文技术优势,扎实做好水雨情预测预报,严格按照防汛抗旱预案,科学有效调度洪水,取得了防汛抗旱减灾的新胜利。
2011年上半年,面对长江中下游严重旱情,长江防总和长委科学研判,积极应对,在充分考虑上下游来水和各方需求的基础上,强化了预测预报和科学指导,着力开展了三峡、丹江口水库的应急补水调度,其中三峡水库向下游补水约200亿立方米,丹江口水库向下游补水58亿立方米。尤其是2011年5月以来,先后4次加大三峡水库下泄流量,向下游补水76.7亿立方米,抬升下游水位1米左右,解决了部分移动泵站基座设置的困难,降低了沿江城镇应急取水泵站和电灌站的扬程,提高了取提水效率。同时,航运船舶装载率提高,中游河段航运运输成本下降约10%,并初步遏制了水位下降对中下游河道、湖泊等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取得了较好的供水、灌溉、航运和环境等综合效益。
进入9月,汉江上游发生3次持续强降雨过程,导致汉江中下游部分河段出现超警戒甚至超保证水位洪水,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遭受巨大威胁。9月20日,陈雷部长一行亲赴汉江抗洪前线指导防汛工作,并在长委主持召开国家防总防汛异地会商会议,安排部署应对工作。面对汉江20年一遇的严重秋汛,长江防总、长委全力应对,沉着应战,周密部署,滚动预报、会商,及时启动应急响应,派出专家组沿线巡查,先后向丹江口水利枢纽管理局下发7道调度令,共拦蓄洪水约42亿立方米,最大削峰率超过50%,并及时启用汉江杜家台分洪区分流,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防洪减灾作用,为减轻汉江下游防洪压力起到了关键作用。
2011年汛期,长江防总和长委共组织70余次防汛会商会,分别对三峡、丹江口水库下发了26道和13道调度令,向有关省市通报重大汛情4次;共启动3次防汛应急响应,最高级别为Ⅲ级,总共响应时间为21天,最长的连续处于防汛应急响应状态的时间为10天;全年共派出26个防汛、抗旱工作组和专家组,104人次分赴长江流域陕西、云南、贵州、四川、重庆、湖北、湖南、安徽8个省(直辖市),协助指导地方防汛抗旱、抢险救灾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强化前期工作
流域规划体系日趋完善
科学治江,规划先行。长委始终把规划工作作为治江事业的重要抓手,不断加强规划基础工作,以流域综合规划为龙头、专业规划为骨干、专项规划为补充的流域水利规划体系日趋完善。
自2009年《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在全国七大流域中率先修编完成后,长委继续做好有关后续工作。2011年11月上旬,水利部在北京组织召开流域综合规划修编部际联席会议,“长流规”顺利通过审议。围绕“长流规”修编中的重大问题,近年来,数以千计的长江水利人跋山涉水收集前期资料、通宵达旦归纳汇总成果,为“长流规”的修编工作挥洒了青春和汗水。
流域专业、专项规划以及重要支流规划编制工作也取得重要成果和明显进展。一年来,先后编制完成了雅鲁藏布江流域综合规划、伊洛瓦底江流域综合规划、三峡库区水资源保护规划并报水利部,基本完成长江流域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洞庭湖区综合规划,组织开展了岷江流域综合规划、雅砻江流域综合规划、长江流域重要河道采砂管理规划、全国河口海岸滩涂开发治理与管理规划、赣江流域综合规划、沅江流域综合规划、长江流域水中长期供求规划、玉曲河流域综合规划、察隅曲流域综合规划、帕隆藏布流域综合规划等重要规划的编制工作,《三峡后续工作规划》6月获国务院批复。
与此同时,长委开展了长江口北支、南支徐六泾节点及白茆沙河段近期整治工程等重点项目的前期工作,编制完成了引江补汉、滇中引水工程项目建议书任务书并报水利部,配合完成了全国水利血吸虫病综合治理水利专项规划(2011—2015)的可研评估工作,开展了三峡工程运行初期荆江河道演变与治理、巢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大宁河水资源开发等专题研究工作。
坚持依法治江
水行政管理能力持续增强
2011年,长委进一步贯彻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坚持依法治江,流域水行政管理不断加强,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
积极推进水工程建设规划同意书制度,严格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审查制度,认真落实洪水影响评价制度,加强涉河建设项目管理,全年共受理行政许可事项约300项、办结约290项。切实加强水资源管理,首次召开长江流域(片)水资源工作会议,在七大流域中率先提出了总量控制指标方案和水资源监测方案,编制完成了长江流域及西南诸河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基本断面控制指标和用水效率指标。启动了长江流域主要河流水量分配,完成了长江流域水量分配方案制订(2012—2014年第一阶段)工作大纲编制,进一步规范了水资源管理各个环节。完成了长江流域12个第三批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中期评估,探索开展了内陆核电水资源管理对策研究。流域管理立法不断推进,起草完成《三峡水库管理条例》立法条文稿,全面完成流域规范性文件清理并启动起草修订工作。深入开展省际水事矛盾纠纷集中排查化解活动,积极协调川黔骑龙河和鄂渝老龙洞等省际水事纠纷。加强流域水行政执法,开展了丹江口水库拦汊筑坝违法行为专项整治行动。认真落实两部合作备忘录,深入开展“涉砂船舶治理年”活动,切实加强委直管省际边界重点河段采砂管理现场执法,对湖南和四川两省采砂管理进行了督导检查,始终保持对非法采砂的高压严打。加强了水利安全生产工作,积极组织开展安全生产检查等活动。探索开展水利工程建设稽察工作,初步建立了长委稽察人员专家库。
恪守治江宗旨
水生态与环境保护成效显著
水质安全,事关重大。2011年,长委从加强监管到机制创新,从技术把关到科技攻关,牢牢把控健康长江的防线。强化了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推行入河排污口信息统计制度,加强了对委直管户、流域内大型重化工企业、省级以上化工园区、大中城市污水处理厂等入河排污口设置单位的监督检查,对三峡库区和长江干流安徽段开展了排污口监测。正式发布了《长江水利委员会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实施细则》与《长江水利委员会入河排污口设置验收办法》,并于11月起正式施行,这是流域水资源保护立法建设的一个里程碑,长江流域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从此步入一个新阶段。加强了重要水域和重点水功能区的水质监测工作,对196个省(国)界断面和211个长江干流、主要支流和重要支流入河口断面实施了监测,对汉江武汉段水华、涪江绵阳、江油段水质污染事件启动了应急响应。编制完成《长江流域重要河湖健康评估(试点)实施方案》,在国内首次开展了生态调度试验的监测评估和调度方案优化工作。水功能区管理得到加强,开展了长江流域及西南诸河省界(缓冲区)水质监测断面复核工作,完成了26个省界缓冲区74块标志碑的选址查勘工作,研究提出了2011—2015年长江流域(片)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实施方案初步意见。
同时,长委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稳步推进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工作。开展了流域内30个在建大型生产建设项目监督检查和38个在建铁路项目水土保持自查工作。组织开展了长江流域(片)全国第一批水土保持监督管理能力建设县复验工作,受部委托主持完成了11个项目的水土保持设施验收工作。积极推进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重点防治区滑坡泥石流预警系统建设,对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水利水保项目开展了国家核查。云贵鄂渝水土保持世行贷款/欧盟赠款项目进展良好,已累计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769平方公里。
强化技术服务
重点工程建设扎实推进
2011年,在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带来的强劲东风吹拂下,大江两岸重点工程建设如火如荼。作为流域管理机构,长委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努力做好重点工程建设技术服务和管理。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加快推进,穿黄、穿漳、丹江口加高、兴隆枢纽施工进展顺利,湍河渡槽1:1仿真试验总体进展良好。认真开展了三峡工程竣工验收阶段技术资料总结归档,三峡地下电站厂房工程及首批机组通过竣工验收。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10月30日三峡水库水位成功蓄至175米,这是三峡水库继2010年后再次实现这一蓄水目标,标志着三峡水库将全面持续地发挥设计所确定的防汛抗旱、发电、航运、补水等综合效益,同时也为三峡水库后期由试验性蓄水转入正常调度运行积累了宝贵经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三峡水库蓄水期间,长江防总和长委提前筹划,采取预报预蓄、提前蓄水等措施,充分利用汛末水资源,为顺利蓄水至175米奠定了良好基础。此外,严把工程验收关,圆满完成了四川武都引水第二期工程武都水库底孔下闸蓄水阶段验收、西藏旁多水利枢纽工程截流阶段验收、长江中下游河势控制工程验收。组织开展了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初步设计技术复核工作,截至目前已完成38座大、中型病险水库和12座大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工程的初步设计复核。
水利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深入推进,完成了专项治理工作问题整改情况报告,制订了长委贯彻落实2011年中央1号文件深入推进水利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实施方案。加强了委属重点基建项目的建设管理工作。
完善创新机制
治江科技支撑进一步夯实
2011年,长委重点科研、科技管理和科技交流成果丰硕,科技实力进一步提升。
治江重大课题研究成果丰硕。组织开展了“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等一批重大科研项目的申报工作。积极推动治江战略问题及重大技术问题研究,组织开展了三峡水库科学调度关键技术、以三峡水库为核心的长江干支流控制性水库综合调度、三峡工程论证总结等研究工作。完成了2010年长江源综合考察技术报告,初步提出了长江源保护与发展的对策与措施。中华鲟全人工繁殖工作进展顺利,全雄黄颡鱼的规模化繁殖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科技创新体制机制逐步健全。颁布实施《长江委技术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强了全委技术管理。加强科技平台建设,整合委内科技资源,申报的水利部山洪灾害与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水利部水工程生态效应与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流域水资源与生态环境科学湖北省重点实验室获批组建。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新增一批水利部“5151”人才,1人新获“全国工程设计大师”称号。加强技术监督、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及引进等工作,全面推进科技管理。全年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0余项,获专利40项。加强国际河流管理,组织开展了西南国际河流科研项目的申报和项目进展审查。
技术合作与交流不断加强。2011年4月在南京召开第四届长江论坛,来自国内外300多位嘉宾和代表纵论长江与区域发展,共商维护健康长江、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大计,通过了《第四届长江论坛南京宣言》。积极推进中欧流域管理、中日中韩技术交流等合作项目,成功举办了“中国—欧洲水资源交流平台”对话会。妥善应对海外突发事件,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长委在利比亚工程技术人员全部及时撤离,缅甸“5·9”被扣人员全部安全救出。
加强自身建设
政事企全面协调发展
2011年,面对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重大变化和巨大压力,长委上下同心,务实发展,赢得了和谐共进的良好局面。
依托2010年长委“三定”方案的实施,长委机关抓住机遇,着力加强自身建设,依法行政能力进一步增强,政策水平进一步提升,工作作风进一步改进。委属事业单位深化改革,强化管理,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取得了较好的发展。委属企业在逆境中求生存、在创新中求发展,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促和谐,立足自身优势,积极开拓市场,提高管理水平,提升产品质量,保持了平稳发展势头。
始终把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干部队伍建设积极推进,文明创建活动有声有色,长委机关和一批委属单位获得“湖北省最佳精神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从扎实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到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从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一系列活动,到深入开展反腐倡廉宣传教育活动……2011年,全委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一步一个脚印,一段一个高潮。
2012年是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年,也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之年,做好各项工作意义重大。长委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水利工作方针,在水利部的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为指导,积极践行新时期治江思路和长江水利发展战略,坚持治江业务和自身发展两手抓,扎实工作,开拓进取,努力把治江事业和长委改革发展持续推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