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文君 本站记者 罗兆军
在锦州市黑山县水利局副局长陈久全的办公室里,有一张黑山县行政区划图,上面画满了大大小小的红旗,仿佛一支支正在行军的部队。陈久全站在地图前,给记者讲解着,喜悦的神情犹如一位打了胜仗的将军。这一片片红旗就意味着一个又一个的行政村、乡镇告别了饮水不安全的历史。
据陈久全介绍,黑山县的很多地区属于水质性缺水地区,由于铁、锰或氟等超标,这些地区的很多人患上了大骨节病等多种疾病。目前,通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这些地区已经实现了集中供水,村民们吃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自来水,不仅供水时间得到保证,更重要的是,水清了,病少了,人的心里亮了。
黑山县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只是辽宁省饮水安全工作快速进展的一个缩影。“井水流,泉水流,流到热锅头,甘露润心头,怎不热泪流。”这是自来水进村后,凌源市前进乡三道杖子村一名小学教师写的感谢诗。
为让更多群众从“幸福甘泉”中受益,2011年,辽宁省政府继续把解决15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作为“19项民生工程”之一,并纳入政府绩效考评指标内容。一年下来,这份民生大考交出了圆满的答卷:2827处农村供水工程全部建成通水,150万农村群众和学校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得到基本解决。
说起“吃水难”,凌源市刀尔登镇烧锅地村村民有一肚子话要说:村子缺水,家家都是到三四里外挑水,或者用车拉水,遇上雨天和雪天,就更犯愁了。
如今,这里新建直径5米的大口井一眼,井深35米,出水量每小时25吨,通过科学设计,开凿廊道井,使出水量增加到每小时40吨,并采用蓄水池、变频微机、自流和二次加压4种供水方式,使全村8个村民组的2036人全部吃上了自来水。“现在,我们能喝上充足安全的自来水,这种感觉比蜜还甜。”有了水,村民们在自家院子里种起了蔬菜,吃菜难也迎刃而解。大家不再外出拉水、挑水,解放出来的生产力还能外出打工,收入比过去高出一大截。很多人也许无法想到,水能给农民的生活带来那么大的改变,甜甜的自来水不仅让他们告别了健康隐患,还让他们用上了洗衣机、淋浴器、太阳能热水器,过上了现代化的生活,普通农民的生活方式正悄然改变着。
到2015年年底,辽宁省拟再解决617.7万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使全省农村集中式供水人口比例提高到80%左右,水质合格率提高到65%左右。
从村民的微笑中,我们还能读到更多内容:愿望得偿的开心,下一代告别水患的安心,以及对未来的信心。他们有理由露出这充满信心的微笑,饮水安全问题的解决,将为构建富庶、文明、幸福的新农村提供有效的水支撑,新时代的农家人正阔步走在立体发展的康庄大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