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2011年,水利在青海建设进程中再次镌刻闪亮的印记。细数收获,亮点纷呈,可圈可点。
■亮点一
建立了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十二五”期间,青海省将通过提取10%土地出让收益水利专项、增加水利工作前期经费、完善地方水利建设基金、调整水资源费标准、扩大省级融资平台水利建设贷款规模等渠道,5年全省地方政府性投入达到120亿元。同时,通过发挥财政政策、资金的引导作用,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水利建设。2011年全省预计落实各类水利建设资金40亿元,为2010年水利投入的222%,是“十一五”时期水利投资总额的42%。
■亮点二
强化了水利重点薄弱环节建设。水北干渠扶贫灌溉一期工程116公里干渠全面开工建设,完成投资3.1亿元,引大济湟调水总干渠工程顺利推进,石头峡水利枢纽进入大坝主体施工,完成投资1亿元。李家峡、公伯峡、拉西瓦水库灌溉工程启动实施。文祖口、日干、卡加3座小(1)型水库开。12条中小河流治理、22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洪灾害防治、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等水利重点薄弱环节建设全面实施。农牧区饮水安全项目年度目标提前实现。
■亮点三
促进了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青海省统筹推进东部黄土丘陵沟壑区、三江源地区、环青海湖地区、祁连山水源涵养区和柴达木盆地水保生态建设。对11条小流域进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建成淤地坝11座,实施基本口粮田建设7.9万亩,整治坡耕地2.5万亩,完成封育保护面积3000平方公里。在湟水全流域集中开展水环境综合治理,重典整治工业污染、垃圾随意丢弃和违规采砂洗砂,维护湟水健康生命。
■亮点四
实现了水利前期工作的新突破。青海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青海省“十二五”期间水利项目前期工作方案》,明确了责任分工、目标要求和时间节点,加快工作进度。积极引进国内资质高、信誉好、实力强的勘察设计单位,加强前期工作质量。同时,采取政府主导、金融支持的办法,年内筹集前期经费3.27亿元,加大项目储备库建设。“十二五”期间省财政每年拿出2亿元资金用于水利前期工作,夯实水利基础。
■亮点五
落实了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十二五”期间,湟水流域、各产业园区将率先建立“三条红线”,推动发展方式转变。《青海省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建立与实施方案》编制全面启动,柴达木地区初始水权制度有序推进,《青海省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通过青海省人大常委会一审,青海省水资源信息管理系统一期工程投入运行,集中开展了全省水资源保护监督检查、重点水功能区水资源质量监测和河湖排污口核查。
■亮点六
推动了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青海省委、省政府确定,在黄南、玉树、果洛三州14个县组建以县为单位的水利管理中心站,其他地区以乡镇或小流域为单元,健全基层水利服务机构。各地正积极协调编制主管部门,制订方案,明确要求,逐步推进。继续加大对防汛抢险队、抗旱服务队、乡镇水利站、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的财政扶持力度,改善条件,提升服务。积极推进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明确了责任主体和管护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