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作为“中华水塔”“亚洲水源”,青海孕育了长江、黄河、澜沧江、黑河等大江大河,是我国水资源战略要地和亚洲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2011年年初以来,青海省各级党委政府以贯彻落实2011年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为着力点,抢抓机遇,创新推动,以强烈的紧迫感和高度的责任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具体部署上来,突出工作重点,把握关键环节,掀起了新一轮水利建设高潮。
□青海省水利厅厅长 曹宏
2011年是我国水利事业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一年,水利改革发展迎来了新的春天。地处三江源头的青海水利在振奋和鼓舞中顺势而为,在开拓和创新中乘势而上,奏响了以水促发展、以水惠民生、以水保生态的水利改革发展序曲。
青海省委、省政府继2011年年初出台1号文件之后,2011年9月又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召开了高规格的水利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水利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确立了“两步走”的总体目标,提出了水利工程建设布局,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这些务实举措,在青海水利发展史上前所未有,充分体现了青海省委、省政府加快推进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心,必将成为青海水利事业继往开来的里程碑。
“十二五”期间,青海省委、省政府决定,在争取国家加大对青海水利投入的同时,多渠道加大政府性投入,5年各级财政用于水利的资金将达到120亿元。同时,通过发挥财政政策、资金的引导作用,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水利建设。明确要求湟水流域、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海东工业园区等要率先建立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加快推进水权制度建设,形成“以农支工”和“以工补农”的良性互补。加大对防汛抢险队、抗旱服务队、乡镇水利站、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的扶持力度,不断夯实基层水利工作基础。
以贯彻中央和省委水利工作会议为标志,青海省大兴水利的思想在统一,大干水利的合力在形成。从省直单位到地方政府,从河湟谷地到瀚海戈壁,从水利系统到综合部门,一股凝聚兴水治水合力,构建“大水利”格局的新高潮正在三江源头蓬勃兴起。8个州、地、市党委政府结合当地实际,制定了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有力措施,财政、发改、国土、金融等综合部门主动谋划支持水利跨越发展的战略举措,水利部门突出在技术支持、项目前期、工程实施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凝聚力量
加快推进水利事业跨越式发展
机遇千载难逢,发展不容错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青海省水利工作将紧紧围绕青海省委、省政府确立的实现“三个突破”“五个全面”“一个基本”的发展战略,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大力发展民生水利,努力推进青海水利新跨越,为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实的水利支撑。
进一步加强水利前期工作,力争在项目储备库建设上实现新跨越。按照《青海省“十二五”期间水利项目前期工作方案》的目标要求、项目安排和责任分工,加快前期工作进度。青海省财政已经明确“十二五”期间每年拿出2亿元资金用于水利前期工作,各地也加大前期经费投入,做到实施一批、报审一批、储备一批。整合设计力量,积极引进国内资质高、信誉好、实力强的勘察设计单位,全面提升前期工作质量。全力做好“十二五”期间350亿元以上的水利项目储备,为争取更多的水利投资打牢基础。
进一步加强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力争在提高水利综合保障能力上实现新跨越。加快建设引大济湟调水总干渠、湟水北干渠扶贫灌溉一期工程和石头峡水利枢纽,适时开工建设引大济湟西干渠、湟水北干渠二期工程。大力推进拉西瓦、李家峡、公伯峡、积石峡水库灌溉骨干工程和田间配套工程建设。着力加强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水资源保障工程建设,实施一批蓄、引、调水工程。统筹建设“河库联通、水网密布、调度自如”的东部城市群水利保障工程。通过小流域综合治理、建设“五小水利”工程、发展节水补灌等措施,重点解决浅山地区干旱缺水问题。大力实施湟水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积极做好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前期工作。
进一步加强农牧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在推进特色农牧业发展上实现新跨越。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快推进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和专项工程建设、灌区末级渠系配套建设及老化失修农灌工程维修改造。统筹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土地整治、以工代赈等农田水利项目,推进中低产田改造。大力实施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滴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抓好生态畜牧业水利配套工程建设,积极发展牧区饲草料基地节水灌溉,稳定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
进一步完善防洪减灾体系,力争在治水保安应急保障上实现新跨越。抓好湟水、格尔木河、巴音河、隆务河防洪工程建设,抓紧实施中小河流治理,加强重要城镇周边排洪沟道治理和市政排水系统建设,加快推进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山洪灾害防治工程,积极开展东部黄土丘陵沟壑区、青南、祁连山区和环青海湖地区山洪灾害沟道治理及山洪灾害易发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抓好防汛抗旱应急能力建设,力争全省城镇和防洪保护区防洪能力明显提高。开展干旱地区找水打井行动。全面完成玉树水利灾后恢复重建工程。
进一步加快民生水利建设步伐,力争在兴水惠民上实现新跨越。大力发展集中供水工程建设,积极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加大含氟含砷饮用水地区改水力度,着力解决好农牧区饮水安全问题,着力加强城市供水能力建设,切实保障城乡居民饮水需要和饮水安全。积极开展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建设,扎实推进新农村电气化县和水电增效扩容工程建设。
进一步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力争在推进节水型社会上实现新跨越。严格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和有偿使用制度,建立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积极推进水权制度改革,在明晰初始水权的基础上,鼓励地区间、行业间开展水权交易。加快实施节水技术改造,推动节水型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发展,努力构建节约用水的制度体系、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氛围,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进一步加大水生态治理和水环境保护力度,力争在生态水利发展上实现新跨越。统筹推进东部黄土丘陵沟壑区、三江源地区、环青海湖地区水生态建设,大力实施小流域治理、淤地坝工程、坡耕地改造、生态修复、预防保护等重点水保工程。推进山洪灾害易发区生态环境小流域治理,积极开展清洁型试点小流域建设。加大水生态环境修复、水污染防治、地下水超采治理和保护力度。
进一步深化水利改革,力争在构建水利发展保障机制上实现新跨越。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加大公共财政对水利的投入,加强对水利建设的金融支持,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资水利。要推进水利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加快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节约用水的价格调节机制,加强水利科技和信息化建设。
立足当前
圆满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
五年看头年。在“十二五”开局之年,青海全省水利系统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群策群力谋划项目,全力以赴争取投资,集中精力狠抓落实,水利建设、管理和改革各项任务取得了好于预期的成效,实现了“十二五”的良好开局。
水利投资大幅增长。到2011年年底,全省落实各类水利建设资金40亿元,占“十一五”时期水利投资总额的42%,其中政府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凸显,保证了年度水利改革发展目标任务的顺利实施。
前期工作实现突破。全年投入水利前期经费3.27亿元,安排了81项(类)、450项前期工作。《青海水利发展战略规划》《青海省引大济湟工程水资源配置方案修订》和《青海省浅山干旱地区水利综合工程规划》等一批重点规划和湟水西干渠等重大项目的勘测设计取得阶段性成果。
重点工程全面推进。湟水北干渠扶贫灌溉一期工程全年完成投资3.1亿元;引大济湟调水总干渠工程隧洞掘进有序展开;石头峡水利枢纽、扎毛水库进入大坝主体施工。李家峡、公伯峡水库灌溉工程启动实施,拉西瓦水库灌溉工程项目建前工程进展顺利。文祖口、日干、卡加水库3座小(1)型水库开工建设。玉树水利灾后恢复重建安排的186个规划项目,已开工140个,累计完成投资2.71亿元。
农田水利取得实效。全年共投入11.6亿元用于农牧区水利建设。解决了农村牧区25.2万人的饮水安全,发展和改善灌溉面积27.51万亩,12条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全面实施,对温泉水库等22座病险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7个电气化县建设和小水电代燃料项目顺利实施。
水保生态扎实推进。积极推进“东治西防”战略,科学配置治理措施,突出以项目为带动,大力实施小流域治理、淤地坝工程、坡耕地改造、基本口粮田建设、生态修复等水土保持重点项目,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53平方公里。重拳治理湟水流域水环境,取得了显著效果。
水利改革不断深化。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的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启动了《青海省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建立与实施方案》编制,实施了格尔木流域、巴音河流域初始水权分配。继续推进水利工程建设“四制”,加强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水管单位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农民用水合作组织蓬勃发展,基层服务体系建设逐步推进,河道采砂整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