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足球直播_篮球比分¥体育官网

图片
国务院新闻办审批具备新闻登载业务资质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06022
  首页 -> 正文


科技支撑水利阔步跨越

白鹤滩水电站整体模型实验
黄河小浪底调水调沙
    □本报记者 杨潘 王浩宇
  2011年1月14日,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国科技界最为重要、规格最高的科技盛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隆重召开,胡锦涛、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在此次大会上,“黄河调水调沙理论与实践”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是时隔11年后,全国水利系统再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项目。这是对人民治理黄河60多年,尤其是新时期科技治河的至高褒扬。
  自2002年黄河调水调沙实施以来,黄河下游河道主河槽全线持续冲刷,把7亿吨泥沙送入渤海;黄河下游河道主河槽平均下降1.85米;小浪底水库淤积部位和下游河道断面形态得到有效调整;黄河下游主槽最小过流能力由调水调沙前的1800立方米每秒,提高到4000立方米每秒以上。中国水利专家通过对黄河调水调沙理论的不断研究与实践,使这条世界上平均含沙量最大的河流以自然的力量和最经济、最有效的输沙减淤模式,探索了黄河治理开发的新模式。
  胡锦涛总书记在2011年召开的中央水利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着力提高水利科技创新能力,力争在水利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核心技术上实现新突破,加快水利科技成果推广转化。
  风正扬帆潮正涌,借得东风好驶船。借助2011年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的东风,水利科技部门和广大科技工作者按照中央和水利部要求,努力拼搏,奋力进取,全面推进各项水利科技工作,取得较大进展。
  “水利与国民经济耦合系统的模拟调控技术及应用”等5项成果已通过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的评审;“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与应用”等43项成果获2011年度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围绕三峡工程运用后长江中下游防洪、黄河健康修复、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农村安全供水、水库大坝安全保障等方面的研究取得明显成效,并在生产实践中得到应用;南北两个国家级创新基地建设规划开始实施;《节水型产品技术条件与管理通则》等5项标准即将发布……
  一年来,水利科技发展的步伐扎实而稳健,足迹明晰而闪亮,硕果丰盈而多彩。
  成果的背后,是科技创新环境的逐渐改善。一年来,水利部门修改完善《“十二五”水利科技发展规划》,配合国家发改委制定《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规划》,较好体现了水利行业的创新需求。科技投入持续稳定增长。2011年,落实中央财政水利科技投入超过10亿元,地方省厅水利科技投入也得到显著增长。全面加强与科技部、教育部、中科院等部门的交流与合作,共同促进水利科技发展。
  成果的背后,是科学研究的不断突破、技术引进推广的继续加力。2011年,初步落实“农业综合节水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三峡水库和下游河道泥沙模拟与调控技术”“数字流域关键技术”等“十二五”国家级科技项目12项。引进了50余项适合我国水利行业特点的先进实用技术,推广转化了近100项先进科技成果。
  成果的背后,是创新体系的逐渐完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稳步推进。以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为依托的国家级创新基地正在抓紧建设,投资2.2亿元的河湖治理研究基地已完成前期准备工作。依托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建设的“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获科技部批准立项,进入建设阶段。现已建成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10个部级重点实验室、13个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水利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体系。
  同时,水利科技部门充分利用“十二五”国家科技计划、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和地方科技计划,加强了项目的顶层设计,认真做好重大科技问题的立项组织。健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加强了项目管理,不断提高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水利科技的不断创新与发展加强了科技对水利的支撑作用,对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提高生产、生活条件,维护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和国家安全起到了重大作用。2011年北方冬麦区、长江中下游、西南地区连续发生大范围严重干旱,尽管天公不作美,我国粮食产量仍然再创历史新高、实现罕见喜人的“八连增”,水利科技在“保水保粮保丰收”中贡献卓著。在粮食核心产区河南,通过采取大田喷灌、管道输水、灌区节水改造、渠道节水防渗衬砌等技术,以全国1.42%的水资源量,生产了10%的粮食,养育了全国7.7%的人口,保障了粮食生产连续七年超千亿斤。2011年水利部门成功应对了局部地区暴雨洪水、“两江一河”严重秋汛和台风灾害,“数字水利”“信息水文”和“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与应用”等科技功不可没。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水利科技是水利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度创新和科技进步能够为水利的跨越式发展提供科学的治水理念、坚实的理论基础、可行的实现策略和有效的关键技术。在未来的发展中,科技部门和科技工作者要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健全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以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着力解决制约水利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大力加强技术引进与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为可持续发展水利提供科技支撑和保障。努力为实现水利事业的跨越式发展、从根本上扭转水利明显滞后的局面、开创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水利新局面,作出新的贡献。
  喜看水利春潮涌,科技兴水正当时。科技正推动水利阔步跨越。
杨潘 王浩宇


  相关新闻:




  
最新更新


 
图片报道


主办:188足球直播_篮球比分¥体育官网: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010-62980955 业务联系:010-63205284

京ICP备1104231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27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