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刘茂林 文/图
秋高气爽,丹桂飘香。沿着江西吉安市白云山工程青原区灌区螺池渡槽走去,只见一股清流湍急而下,顺着渠道流进田间,滋润着碧绿的庄稼。
螺池渡槽是该灌区的咽喉工程之一,建于上世纪70年代,下游农田面积1000余亩。青原区水务局局长张裕楷介绍说,由于投入不足,渡槽老化失修,槽身剥落,无法正常输送水源。去年,田北村在外创业人士袁经波无偿捐资70余万元,翻修渡槽800多米,解决了下游农田用水问题。
近年来,青原区按照项目资金作龙头,财政资金为支点,民间资金补短板的思路,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多路并举聚民资,因势利导汇民力,创新机制促民管,农田水利建设长足发展,农业生产能力大幅提升。
多路并举聚民资
民间人士袁经波捐资兴修水利,仅是青原区运用“五动筹资”的一个成功典范。张裕楷表示,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两工”政策后,基层水利面临筹资难、筹劳难、管理难等问题,水利设施老化失修,积病成险,有水无渠、有渠无水、灌排不畅的现象十分突出。近年来,青原区自我加压,积极探索,创建了“五动筹资”机制,补齐投入短板,农村水利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青原区的“五动筹资”机制,一是深入宣传发动民资。通过层层宣传动员,帮助农民群众算好修水利的经济账,运用“一事一议”政策,发动农民群众自愿投资投劳。二是以奖代补撬动民资。每年财政安排一定的奖补资金,按照实际投资10%~20%的奖励标准,支持农民群众维修改造村级水利设施,多建多补,少建少补,不建不补。三是放活产权启动民资。坚持走市场化路子,通过租赁、承包、拍卖等形式,盘活存量换增量,筹集资金修水利。四是典型引路带动民资。通过典型带动,激励农村在外能人捐资捐物,支持家乡兴修水利;鼓励村级组织利用山地收益、征地款等修建农田水利设施。五是部门帮扶联动民资。区直部门单位从财力、物力上,对挂点村给予支持,完善村级水利设施配套。
2011年中央1号文件出台后,青原区群众兴修水利的热情更加高涨。据统计,去冬今春,该区通过“五动筹资”机制,累计聚集民资2300万元,是上年度的2倍,涉及农田水利项目292个。
因势利导汇民力
烈日下,青原区富滩镇宋溪村200多名群众挥锹舞镰,个个满头大汗,对蔡坊水库灌区渠道进行清淤、除草、砍杂,一条“三面光”渠道入眼来。“如今农民修水利的积极性很高,有劳力的出劳力,没劳力的以资代劳,一天50元。”宋溪村支部书记王仁泉说。
张裕楷说,为了节省农田水利资金,青原区对能由农民群众投工投劳兴建的项目,绝不聘请施工队伍。一是“一事一议”,组织农民群众每年冬夏两次对大中小型灌区渠道进行清淤和土方整治,或修建村级水利设施。二是“推磨转圈”,按照逐年推进、轮番受益的原则,每年冬春期间,在每个乡镇设立一或几个主战场,组织农民群众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大会战,集中对小农水重点县、堤防除险加固、库塘清淤等重大项目攻坚克难。去冬至今,该区累计组织35万人(次)农民群众投入农田水利建设,节省资金1750万元。
创新机制促民管
农田水利设施三分建、七分管。为了更好地发挥工程效益,青原区创新工程管理机制,促进农村水利设施可持续利用。一是放活产权让民管。按照“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通过法律法规、乡规民约的形式,对农田水利设施的所有权、经营权和收益权确认到农户,实现“建、管、用”有机统一。二是组建协会有民管。实行水利自治政策,全面组建农民用水户协会,负责村级水利设施的维修、保护和管理,以及水费计收、使用和管理。三是延伸一级促民管。建立村级水管员制度,每个行政村配备1名以上村级水管员,并适当给予补贴,所需经费列入当地财政预算;实行灌溉用水申报制、计量制、轮灌制、签证制“四制”,由村级水管员“一把锄头”放水,避免农民群众因争水、抢水发生纠纷冲突。
“如今水利设施坏了有人修,田里没水有人管,真是方便了群众。”农民彭方钟说。据了解,截至目前,青原区已组建农民用水户协会59家,会员达2.61万户,落实村级水管员107名,管理农田面积14.2万亩,逐步实现农村水利有人管、有人修。据悉,新机制还为每户群众节省放水、维修劳力6个工日,折资300元以上。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2年10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