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十年水利,日新月异。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在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指引下,我们坚持科学治水,以人为本,大力推进水利改革发展。十年来,水利建设正悄然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群众正乐享着民生水利所带来的福祉。十年的变迁,是治水思路的调整,是工程建设的推进,是防灾减灾能力的增强,是粮食的连年增产,是百姓吃水、用水的改善……
每个水利工作者都是这巨大变迁的参与者,每个中华儿女都是这辉煌成就的见证者。本报特集纳了部分水利专家、水利工作者、新闻工作者、社会人士和网友观点,展现他们眼中的水利发展,总结十年来的经验做法,庆祝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专家
水资源不会威胁中国粮食自给
中国以占世界6%的水资源、9%的耕地,解决了世界21%人口的粮食问题。今后我国将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农业灌溉效率提高到55%以上,水资源不会威胁中国粮食自给。
——国际灌排委员会主席 高占义
三峡工程保长江安澜
经过多年的水利建设,基本形成了以堤防为基础,以三峡工程为骨干,干支流水库、蓄滞洪区、河道整治相配套,退耕还林、平垸行洪等防洪非工程措施构成的长江防洪体系,流域防洪能力显著提高。
——中国工程院院士 郑守仁
水利工作者
关键是补齐水利“短板”
在影响粮食生产的诸多要素中,水的增产效应最为突出。打造国家永久稳固的大粮仓,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关键是补齐农田水利“短板”,夯实粮食持续稳定发展的水利基础。
——河南省水利厅厅长 王树山
同样台风不同结果
今年8月7日傍晚,台风“海葵”来势汹汹。令人宽慰的是,这样一个破坏力惊人的强台风,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堪称奇迹。同24年前和56年前在象山登陆的台风相比,同样的台风,结果大相径庭。最大原因是抗御台风能力提升了。我们坚持以人为本,把握规律,科学防台抗灾,最大程度地减少了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浙江省防办副主任 赵法元
濛洼蓄洪区的变迁
相似大洪水,境况却不同。1991年淮河大水,堤内洪水滔滔,堤外汪洋一片。2003年,国家实施沿淮行蓄洪区移民迁建,新筑一座保庄圩,治淮骨干工程联合调度,水雨情测报及时准确。2007年,淮河又发生流域性大洪水,灾情却大大减小。生活在濛洼蓄洪区的百姓,面对洪水更加从容。
——安徽阜南县水务局局长 许和贵
新闻工作者
多想想水利投入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10年间,全国水利建设累计完成总投资1.32万亿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3.2倍。但水利建设投入不足,依然是当前,也是今后长期困扰水利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必须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重视水利建设投入不足的问题。
——《人民日报》记者 高云才
镇守洪水有雄关
跟踪采访三峡工程多年,几乎每一年都要到库区去,每一次都亲眼见证着三峡工程给库区带来的变化。这变化最大的莫过于长江从此有了镇守洪水的雄关,两岸百姓终于可以即使在汛期也过上舒心安稳的生活。
——《人民日报》记者 朱隽
社会人士
小农水大民生
实施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对贫困山区来讲无疑是“久旱逢甘霖”。获准实施小农水项目以来,我们将其作为统筹城乡、扶贫攻坚的重大任务来部署,作为治水兴县、富民惠民的重大民生工程来实施,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明显增强。
——四川平昌县委书记 张根生
兴水利共富裕
水丰才能粮茂。兴十四村这几年的发展,就是沾了水利的光。这几年国家建设高效节水灌溉区,水利投入也有了成功经验。发展农田水利,国家支持一块,集体投一块,村民摊一块。创新组织方式,关键要让群众长受益。
——黑龙江甘南县兴十四村支书付 华廷
山里人喝上放心水
陕西咸阳彬县,地处渭北的旱塬,20世纪90年代没水吃,只能天天到沟底子里挑水。后来,政府开始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水厂的人把水引到了地头。如今水龙头一拧,水就流出来。有了这自来水,生活真是太方便了!
——陕西彬县南乙方村 史雪相
网友
基层水利服务机构建立
我的家乡在江苏太仓市双凤镇的徐泾河边,过去河水又臭又脏。现在不一样了,乡镇水利站把河流都“看管”起来了,天天有专人打捞河道垃圾,风光自然好起来。小桥流水人家,我们住在河边心情也舒畅!
——@ 善于思想
从容应对台风
今年的台风可真多啊!每次台风到来前,防汛部门都要发布预警信息,挨家挨户地组织我们往集中安置点转移,真的好烦。但每次台风过后,看到被狂风吹断的大树和满城的积水,如果不是防汛部门准确预报,提前组织转移,后果真不可想象!
——@ 金兔子666乐园
小工程大作用
农村出来的孩子对庄稼有特殊的感情,今年家乡又遇大旱,但暑假回老家,看到田间一派丰收景象,心里由衷高兴。乡亲们都说:“是国家投资新建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在干旱的关键时刻,发挥了大作用。”
——@ 与水结缘2011
保护每一滴水
中国水资源短缺是个不争的事实,中央提出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是英明之举,是为了我们的子孙万代,也是为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愿这一制度能早日落到实处。为了未来,保护每一滴水!
——@ 颐西烟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