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足球直播_篮球比分¥体育官网

图片
国务院新闻办审批具备新闻登载业务资质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06022
  首页 -> 正文


建设与管理司司长孙继昌:建管并重 强基固本

2012-10-23

  问: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水利基础设施薄弱一直是我国基础设施的明显短板,近十年来这种状况有什么变化,体现在哪些方面?

  孙继昌:党的十六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全国掀起了大规模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高潮。经过水利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重大跨越。

  十年来,大江大河大湖治理全面推进,治淮19项骨干工程全面建成,淮河入江水道整治开工建设,新一轮治淮建设开始。治太11项骨干工程全面完成并验收,新一轮治太工程开始实施。长江干堤加固工程全面达标,28个项目全部通过竣工验收,黄河标准化堤防建设顺利实施。漳卫新河治理完成,石羊河、塔里木河治理加快推进,永定新河治理一期、黑河近期治理通过竣工验收。

  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宁夏扶贫扬黄灌溉一期全面建成,珠海竹银水源工程竣工,山西引黄入晋北干线、辽宁大伙房输水一期、二期、吉林引嫩入白建成通水,甘肃引洮供水一期加快推进,云南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开工建设,山西大水网中部引黄工程开始实施。

  重点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成效显著,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并试验蓄水至正常兴利水位175米高程,嫩江尼尔基、广西百色、湖南皂市、四川紫坪铺、广东乐昌峡等一批枢纽工程建成并投入运用,黄河小浪底、西霞院、汉江王甫洲、宁夏沙坡头、青海黑泉、新疆乌鲁瓦提、海南大隆、河南燕山等工程通过竣工验收。泽渝、兴蜀、滋黔、润滇等西南中型水库建设顺利推进。黄河龙口、吉林老龙口、新疆下坂地、四川武都机组并网发电,西藏旁多、四川亭子口、贵州黔中、黄河海勃湾、江西峡江实现截流,吉林哈达山、辽宁青山建设进展顺利,海南红岭、中哈霍尔果斯河友谊联合引水枢纽、新疆肯斯瓦特、湖南涔天河、江西浯溪口、河北双峰寺、云南小中甸等工程开工、奠基。

  截至2011年底,我国已建成各类型水库88605座,总库容7201亿立方米,建成江河堤防30万公里,建成各类水闸44970座、机电井541.4万眼、机电抽水泵站46.9万处,七大江河干流可防御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洪水,全国水利工程年供水量达到6116亿立方米,农田有效灌溉面积61682千公顷,水电装机容量达2.3亿多千瓦,初步形成了防洪、排涝、灌溉、供水、发电等水利工程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保障。

  问:请简要介绍一下我国已经完成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情况及其成效?

  孙继昌:我国有8万多座水库,大部分修建于上世纪50-70年代,鉴于当时经济和技术条件,建设标准低,老化失修严重,安全隐患突出。2001年至2010年,水利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编制全国规划,将14625座大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纳入规划进行除险加固,其中大型289座,中型2136座,重点小型12200座。2011年开始,又启动了41118座小(2)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计划于2015年底全面完成。

  具体说来,水利部于2001年和2004年分别编制了全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一、二期工程规划,对1711座大中型和重点小型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2007年编制完成《全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专项规划》,确定2010年底前对6240座(大型86座、中型1096座、小型5058座)病险水库实施除险加固;2009年又编制完成《东部地区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规划》,作为专项规划的补充,实现中央提出的集中力量用3年时间基本完成全国大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的目标任务。上述规划项目已于2010年全部完成。

  2010年6月,经国务院同意,水利部会同财政部编制完成《全国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规划》,将其余的5400座重点小(1)型病险水库纳入规划,要求2012年底前全部完成。2011年,水利部、财政部编制完成了《全国重点小(2)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规划》,将15891座重点小(2)型病险水库全部纳入规划,要求2013年底完成,其他小(2)型水库除险加固于2015年完成。

  总体来说,近10年来全国共完成289座大型水库、2136座中型水库、12200座小(1)型水库和4640座小(2)型水库的除险加固任务。这些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的完成,既消除了工程安全隐患,又有效发挥了水库的效益和作用,特别是在防洪和供水方面作用明显,共恢复防洪库容144亿立方米,恢复兴利库容201亿立方米,基本解除上千座县级以上城市、4亿亩农田以及大量重要基础设施的溃坝洪水威胁,有效保障水库下游3.66亿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增强了对水资源调控和抗御干旱灾害能力,提高了灌溉和供水保证率,改善了区域水环境,综合效益显著。

  问:建管并重,请介绍一下我国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体制改革进展及成效?

  孙继昌:这里包括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和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两部分内容。

  具体来说,首先是建立并推行了以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为核心的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制和机制,健全了规章制度体系,全面推行了“三项”制度,探索了多种建管模式,加强了质量安全管理,加大了市场监管力度。

  为适应大规模水利工程建设,我们积极推进水利建设管理体制机制创新:针对项目点多面广、实施主体基层化、技术力量薄弱的现实情况,我们推行以县为单元组建项目法人,实行集中建设管理;针对建设项目以中小型民生工程为主的特点,推行施工和监理打捆招标,以吸引资质较高企业;针对招投标环节监管难度大和易滋生腐败的问题,我们积极推进水利建设项目招标投标进入公共资源交易市场,实行阳光操作、公开透明;为加强对水利建设市场主体的监管,积极开展水利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为保证工程质量,积极推行项目质量监督、平行检测、第三方检测等。通过以上有力措施,有效保证了大规模水利工程建设的进度、质量,保障了水利建设的工程安全、资金安全、干部安全和生产安全。

  通过以上有力措施,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大大加强,有效提升了全国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管理水平。近年来水利建设涌现出一大批经典工程、优质工程。黄河小浪底等6项工程荣获新中国成立60周年经典工程;淮河入海水道等14项水利工程被评为全国“百年百项杰出土木工程”;浙江曹娥江大闸等15项工程获国家优质工程(鲁班奖);海南大隆等10项工程获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刘家道口枢纽等63项工程荣获中国优质水利工程(大禹)奖。

  在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方面,为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水利工程管理中存在的体制不顺、机制不活、人员经费和工程维修养护经费不足等突出问题,保证水利工程安全运行,充分发挥水利工程效益,2002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国办发〔2002〕45号),在全国范围内启动实施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

  经过各地的不懈努力,截至2011年底,中央直属水管单位各项改革任务全面完成,各地水管体制改革任务基本完成并通过验收。经精简撤并,全国现有大中型水利工程管理单位11422个,管理人员34.3万人。落实两费150.25亿元,落实率达84%,其中人员经费 84.14亿元,落实率为87%;维修养护经费66.11亿元,落实率为80%;实行管养分离的水管单位达63%。改革共安置分流人员8.2万人,落实社会保障政策35万人。通过改革,理顺了管理体制,增加了两项经费,增强了单位活力,稳定了职工队伍,提高了管理水平,为建立符合我国国情、水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奠定了坚实基础。

  目前,我们正积极推进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改变目前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不顺、机制不活、产权不清、责任不明、年久失修、经费短缺等问题,建立适应我国国情、水情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良性运行机制,确保工程安全运行和效益充分发挥。

  此外,我们还大力加强工程安全运行管理,通过水库除险加固,实施水库运行管理督查、水利工程管理考核,推动各地制定水库大坝安全管理应急预案等,不断推进水利工程管理规范化、现代化建设,有效保障水利工程安全运行,全国水库垮坝及人员伤亡事故逐年下降,今年仅有未进行除险加固的2座一般小(2)型水库失事,溃坝率远低于世界公认的0.2‰的低溃坝率水平。依托现有水利工程体系,实施科学调度,充分发挥水利工程功能和效益。长江三峡和丹江口水库联合调度,有效抵御了近年的长江和汉江洪水,确保了防洪安全;黄河小浪底等工程实施联合调度,保障了黄河下游10多年不断流及下游防洪和供水安全;淮河通过科学调度水库、堤防、蓄滞洪区,有效防御了2007年流域性大洪水;珠江通过联合运用上游水库应急调水、保障了珠海、澳门等地供水安全;太湖实施引江济太,有效改善了太湖水质和河网水环境。

  问:在河湖管理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

  孙继昌:河湖是水资源的重要载体,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调蓄洪水、提供水源、交通航运、美化景观、休闲娱乐、渔类繁衍、水产养殖以及提供生物栖息地、维护生态多样性、净化水质、调节气候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水利部高度重视河湖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采取有力措施,加大保护力度,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法规制度不断完善。根据新《水法》和《河道管理条例》等法规,各流域机构和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认真履行职责,依法管河工作逐步加强。国务院颁布实施了《长江河道采砂管理办法》。各地根据实际,相继出台《河道管理条例》实施办法,制定和完善与河湖管理相关的水域岸线管理、河道采砂管理等办法或规定,不断规范和强化河道管理,约束河道采砂和涉河行为,为河道管理提供了法规制度保障。

  二是规划编制全面展开。对河湖管理进行依法、科学规划,是加强河湖管理的重要基础。2011年,水利部批复了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采砂规划,编制完成了《全国江河重要河道采砂管理规划》和《全国重点河道(湖泊)岸线利用管理规划》。积极开展加强河湖管理的对策和政策研究,为河湖管理提供科学支撑。

  三是审批管理逐步规范。建立了流域机构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审查及通报制度,加强对建设项目占用河道管理范围内水利设施、水域和补偿制度研究,涉河建设项目管理及审查日趋规范。长江干流河道全面实施了河道采砂论证和许可管理,并采取竞争方式公开出让,河道采砂管理更加公开、透明、科学。

  四是集中开展专项整治。针对各流域实际,有重点的集中开展专项整治。在长江干流,2002年以来,长江中下游各地共出动执法人员56万余人次,查处违法采(运)砂船3万余艘次,拆除非法采砂机具2.5万余台(套),有力打击了非法采砂的嚣张气焰,从源头上清理整治了一批非法采砂船只。2009年4月14日,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共同签署《加强长江河道采砂管理合作备忘录》,把长期以来两部密切协作的成果以合作备忘录形式固定下来,两部共同开展了2010年“涉砂船舶专项整治与执法行动”、2011年“涉砂船舶治理年行动”,2012年“长江河道采砂规范管理年”活动。《长江河道采砂管理条例》的颁布实施,有力遏制了长江非法采砂的势头,推动长江河道采砂管理逐步走上了依法、科学、有序的轨道,为全国河道采砂管理创造了宝贵经验。在淮河流域,2011年7~11月,水利部组织安徽、江苏、山东、河南4省集中4个月时间开展了淮河流域河道采砂专项整治行动;在黄河流域,针对审计署审计中反映的黄河滩区24个违规建设项目违规占用黄河河道问题,水利部派出4个检查组分赴黄河流域7省(区)进行集中检查和督促整改,同时集中开展了黄河河道采砂专项整治行动。

  五是依法监管不断强化。重要涉河违法违规项目开展重点检查和调查,对一批重要违法违规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进行了调查处理。2011年,集中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了河湖管理和采砂管理执法大检查,各流域机构和各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共检查涉河项目19403项,共发现违规建设项目2043项。通过一系列集中执法检查进一步遏制和打击非法侵占河湖水域岸线、非法采砂等行为,推动了河湖管理长效机制建设,保障社会公共安全,维护了河湖健康。

  各地在推进河湖管理中也探索了许多好的经验和做法。浙江、淮委等地的河道日常监督检查制度;上海对河道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对市、县、区、乡四级河道明确的事权划分管理;江苏、浙江的“河长制”,对每一条河道都明确了行政负责人;福建等地的河道分级管理制度;辽宁对河道管理体制进行创新探索,实行流域管理的模式;湖北、湖南、重庆等地也专门建立河道管理机构;江苏、湖北积极为湖泊管理与保护立法等,为加强河湖管理提供了有益探索和保障。

        


  相关新闻:




  
最新更新


 
图片报道


主办:188足球直播_篮球比分¥体育官网: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010-62980955 业务联系:010-63205284

京ICP备1104231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85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