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尚富(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
编者按: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即将召开。本报特于今日起开设《十八大代表谈水利》专栏,以贯彻落实2011年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喜迎十八大为主题,约请水利系统十八大代表,畅谈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思路和见解,评析水利惠及民生、支撑和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措施和成效,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展望未来水利发展等。敬请关注。
21世纪的首个十年,是水利行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民生水利和可持续发展水利战略转型的关键期。广大水利科技工作者按照国家科技工作的十六字指导方针,把握国家科学治水的现实要求,在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推进民生水利新发展、有效应对突发水事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一是围绕新时期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研究解决水利改革发展的战略性、全局性、基础性和前瞻性科学问题。十年来,充分发挥以院士为核心的国家智囊作用,积极参加国家及重点地区水战略的制定,参与全国和地方水利改革与发展的顶层设计;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为洪水风险管理、节水型社会建设、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水功能区划与管理、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智能水网工程以及重大生态友好型水工程建设等提供有效的科技服务和支持。
二是围绕民生水利发展的现实需求,攻关研发适用于我国国情水情的先进实用水技术。十年来,面向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和最现实的水利实践需求,创新研发防洪和抗旱减灾、农村饮水安全保障、灌区节水改造、城乡水环境综合整治、多水源配置与城乡供水安全保障、环境友好农村水电开发、工程抗震与安全监测等技术,并广泛应用于生产管理实践,用科技成果支撑民生水利新发展。
三是围绕变化环境下的风险规避与防灾减灾,积极为极端和突发水事件的应急响应提供有效支撑。十年来,适应全球气候变化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导致极端和突发水事件频发的情势需求,水利科技创新突破,在应对汶川特大地震、舟曲泥石流和玉树地震等自然灾害的过程中,堰塞湖处置、灾情判别和水情预报、饮用水应急处理、城乡供水恢复、水工程安全评估与除险等防灾减灾救灾技术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
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的重要时期,广大水利科技工作者将肩负历史责任与使命,立足科技创新,助推水利改革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档案】匡尚富,1963年4月出生。1982年7月毕业于成都科技大学,1989年6月获得日本京都大学工学博士学位。1992年3月到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工作,现为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水利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大坝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共产党十七大代表、十八大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