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剑
3年时间累计新增灌溉面积17.5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82.6万亩,受益农民达到213.5万人,年新增粮食生产能力22.8万吨……2009年下半年以来,陕西省中央小农水重点县建设进展迅速,已建成和修复完善的各类小农水设施成为全省农村百姓受益最直接、效益最显著、联系最紧密的民心工程,为三秦大地粮食安全插上腾飞的翅膀。
引入竞争机制 落实配套资金
陕西地跨黄河中游和长江上游两大流域,全省农田水利建设历史悠久,农业灌溉设施基本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设计标准低,加之长期使用,配套不完善,管护跟不上,致使大型灌区带病运行,小型水利多吃老本。2009年,财政部、水利部下发了《关于实施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的意见》,对亟待改善的陕西水利设施建设来说,无疑如春风拂面。
修到田间地头的小农水一直是农民群众的心头之盼。陕西小农水重点县建设项目实施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小农水建设,要求抢抓机遇,用好政策,合理规划,科学布局,打造精品工程。省财政厅、水利厅紧紧围绕全省小农水实际和农民群众的意愿,深入调研,反复论证,编制了《陕西省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规划》。在重点县遴选上,实行由各市财政、水利部门联合差额推荐,省级初审公示后再择优确定。
2011年以来,陕西在总结前两批重点县遴选经验的基础上,采取了“自愿申报、方案评审、公开陈述、现场答辩、综合评分、社会公示”为主要内容的竞争立项方式确定重点县,先后有24个县(市、区)通过公开竞争从48个申报县(市、区)中脱颖而出,成为第三批重点县和第四批重点县候选县区。与此同时,陕西加大小农水建设投入力度,省财政三年累计投入5.98亿元,年均增长40%,西安、榆林、延安等市足额落实配套资金,咸阳、渭南等市设立以奖代补资金,对工程进度好、质量高、管理得力、措施到位的重点县进行奖励,70%的重点县足额落实了县级配套资金。
实行三级监管 严把工程质量
面对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建设投资多、工程量大面广的实际,省、市、重点县三级均成立了项目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实行三级监管。各部门密切协作,财政部门抓审批,定制度,管资金;水利部门管项目,促进度,把质量,做到了有决策,有分工,有协作。
工作重心由源头转向地头、老工程改造,强化项目管理从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入手。新建工程,严格按照基本建设项目的管理要求进行,严格技术规程,严把工程质量,力争“旱能灌,涝能排”。通过制定项目建设标准和质量标准,打造精品工程,统一施工图纸,统一材料设备供货,统一外观形象,保证工程建设高标准展开。严格落实“四制”,狠抓招标投标制和工程监理制,确保工程建设按期保质保量完成。
不仅如此,在实施期间现场检查并进行绩效考评,广泛动员项目所在的村组、用水户协会派代表参与工程监督,项目办公室也随时对项目的进展与质量进行检查与监督,对达不到要求的限期改正。咸阳、渭南等市采取启动会、流动现场会、联查联评会、座谈会等办法,督促工程建设进度,成效显著。渭南市建立重点县建设月督察通报制度,并把督察结果报送各重点县县委、政府主要领导,有效推动项目建设。积极推广新技术和先进经验,严把工程质量关,争取小农水建设早日惠民。
小农水浇灌大产业 真实惠交给老百姓
在小农水重点县建设中,周至县结合实际建设低压暗管节水灌溉工程,积极引导群众扩大猕猴桃、苗木花卉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农民增收致富,仅2010年项目区就新增经济作物3000余亩。耀州区对县域内的桃曲坡、高尔塬两大灌区的末级渠系进行改造,渠系水利用系数由0.66提高到0.87,年实现节水278万立方米,年增产粮食折合产值近690万元。富县2010年建设了9000亩苹果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实现年新增提水能力33万立方米,苹果亩产量增加250公斤,年增收563万元,果农年人均纯收入增加300元左右,经济效益显著。富平县留古镇邢家抽水站改造后,2010年夏粮每亩增产200公斤,秋粮亩增产350公斤,亩增加产值1210元。安塞县三年为6000亩山地果园建起了近7000口集雨水窖,每亩增产300多公斤苹果,年亩增收1200多元,被广大受益农民形象地称为“小农水”浇灌出了“大产业”。
截至目前,陕西省51个小农水重点县已累计完成投资10.11亿元,建成塘坝、堰闸、泵站、机井、集雨水窖等小型水源工程9126处。项目建设大幅度提升了县域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灾减灾能力,实现了粮食稳产增产,确保了粮食安全,建成的各类小农水设施成为了全省农村百姓期盼度最高、受益最直接、效益最显著、联系最紧密的德政工程。全部建设任务完成后,陕西新增25亿公斤粮食生产能力的目标,将在田间地头的小农水设施中实现。
来源:中国水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