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历史长河中短暂的一瞬;10年,见证了千里淮河第一闸——王家坝及濛洼蓄洪区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2003年7月,淮河流域遭受了1991年以来的最大洪水,王家坝又一次开闸蓄洪。7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又一次来到王家坝检查指导抗洪。10月28日、29日,国务院召开治淮会议,大规模治淮工程建设全面展开。
10年治理,10年巨变。这10年来,投入达10亿多元的治淮工程建设带来的,是王家坝地区水利工程控制运用从传统迈向现代的沧桑巨变,是濛洼蓄洪区15万人民群众从颠沛家园到安居乐业的华丽转身,是王家坝精神从顾全大局、同舟共济到自强不息、科学治水的高层提升。
王家坝的水
王家坝的水,让人“牵肠挂肚”。作为淮河防汛的“晴雨表”,王家坝的水情、汛情牵动各级领导和淮河两岸人民的心。
“我们用水位遥测自动采集系统实时监测水位,每6分钟得到一次新数据。”王家坝水文站站长李守会说。“测流量也用上了走航式ADCP多普勒剖面流速仪。这些设备让我们的工作时效更强,数据更准,也保证了测验人员的人身安全!”
李守会介绍,过去的王家坝水文站位于偏僻地带,交通不便,设施简陋。水位、雨量靠人工看管,报汛靠电报、对讲机,测流靠小木船、流速仪,测流一次就需五六个小时。如今,雨情、水位信息实现了自动测报和传输,再不用专门派人24小时看守。
同王家坝水文站一样,王家坝闸也经历了凤凰涅槃般的变迁。2003年11月,历经50年风雨的旧闸被拆除,投资2600万元的新闸破土动工。2004年12月,新扩建的王家坝闸以崭新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
“新闸设计为全电脑自动化封闭式机房,装有闭路电视,国家防总、淮河防总和安徽省防指可以通过防汛会商系统直接观察淮河水位的变化情况。”王家坝闸管理处主任刘刚介绍,“过去老闸都是半自动的,而现在全是计算机控制,只要一按鼠标,所有闸门自动开启。”
如果说王家坝水文站和王家坝闸是防御洪水的“放心工程”,那么投资4270万元的濛洼防汛交通大桥和投资6177.8万元的濛洼中岗大桥则是“生命工程”,两桥的建成彻底解决了行洪时濛洼群众安全撤退转移、防汛抢险人员及物资调运等问题。“以前一蓄洪,想去王家坝,必须坐两趟船,费时费力。蓄洪区里的人出不去,防汛指挥和群众生活被无情隔断。现在,进退自如:进则领导专家能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指挥,抢险人员和物资能第一时间运到;退则群众能在第一时间撤离转移。”阜南县水务局局长曹涛说。
安徽高度重视治淮工程建设,将其列为全省六大战略性工程之首,纳入省“861”行动计划统一调度,积极筹措资金,创新工作机制,强化科学调度,全面完成治淮14项骨干工程,如期实现了国务院确定的近期治淮工作目标。“近10年治淮工程的不断投入,增强了水情、汛情监测预报的时效性,防汛抗洪决策指挥的科学性和工程调度运用的有效性。”安徽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纪冰说。
王家坝的人
有洪首蓄,蓄洪必用!
12个洪水年份,15次开闸蓄洪!
丧失家园继而重建家园的悲喜剧,在今天已不复存在。
2008年1月1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来到王家坝濛洼蓄洪区,看望慰问蓄洪区内的广大干群。他对蓄洪区的群众生活保障表示满意,对淮河治理取得的成效表示赞许。
2007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仅次于1954年的全流域性大洪水袭击淮河,王家坝又一次开闸蓄洪,共转移群众3684人。而在2003年,这一数字是19228人。“2007年转移的是在蓄洪区临时居住的人,现在基本不需要转移群众了,他们都住在新建的保庄圩内和加固后的庄台上。”王家坝镇党委书记、人大主席乔印升介绍。
刘克义,一位与温家宝总理有三面之缘的78岁老人。“以前大家总是担惊受怕,下三天雨,就想着马上搬迁转移。这些年庄台几次垫高,我们这个庄台现在有30多米高,还有护坡,根本淹不到。”刘克义在自家三层小楼前说:“不光不怕淹,生活条件也全改善了,烧饭有沼气,喝水有深井。”
“以前蓄洪的时候,没水吃就吃洪水,有条件的家里买两斤明矾,没条件的就把洪水放在盆里沉一沉吃。”谈到吃水,一直生活在王家坝镇的王家村村长赵年启很有发言权,“现在打的都是深井,水质有保障,水管全部都接到家,没得说。”
过去是“泥巴凳,泥巴墙,除了泥巴没家当”。现而今,楼房、电视机、冰箱、空调,一应俱全。不怕洪水淹,有放心水喝,有沼气能用,有病能到卫生院……这圈起来的保庄圩,加固后的庄台,是王家坝人新的家园。
据阜南县水务局介绍,从2003年到现在,在濛洼境内,以乡镇为中心规划兴建了4个大规模的保庄圩,并整修和加固136个四周护坡的庄台,将原来居住在低洼蓄洪区内的百姓几乎全部安置到安全地带。同时,加固淮、濛堤防85.44公里,打通堤顶防汛道路94.5公里,打庄台深水井137眼,兴建安全建设撤退道路5条33.5公里,维修撤退道路3条46.5公里。总投资达8亿多元,濛洼保证水位也由29.00米提高到29.30米。
“经过大规模的集中治理,王家坝人的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再也不用东搬西挪,再也不用住帐篷,再也不担心生产生活了。”王家坝镇镇长朱琳兴奋地说,“村村庄庄都有水泥路,居住环境由危到安,由小到大,由差到好。运用蓄洪区时,群众还有补偿。现在,王家坝人很幸福。”
王家坝的魂
金黄的稻子,嫩绿的葱苗,初秋穿行在蓄洪区的田野间,处处是丰收的味道。“我家种有1亩多地的大葱,一季能收近3万元。其他季节,种毛豆、黄瓜、番茄等。”郎湾村村民郎克勇告诉记者,他家三口人,儿子刚刚大学毕业,家里正在盖新房。他笑着说:“准备盖三层,在庄台上。”
“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减轻了防汛压力,加上雨情、汛情发布得及时,现在心里有底了,也有精力抓经济发展了。”从学校毕业就分到王家坝工作的罗响感触颇深。
由于缺少水利条件支撑,蓄洪区内的农业发展靠天收。但王家坝人没有放弃,他们在与洪灾磨砺中,进行着智慧探索。“种淹不死的,养水上漂的,捞水中有的”。蓄洪区洼地里随处可见、耐涝经泡的杞柳,成了蓄洪区群众的“摇钱树”:利用丰富的杞柳资源,发掘、传承具有500多年历史的阜南柳编传统工艺,上万种柳编产品远销北美、西欧、东亚、东南亚等60余个国家和地区。
随着王家坝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不断提升,王家坝人大打“王家坝”品牌,以品牌带动结构调整,以品牌促进经济发展。10年来,王家坝人的经济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据统计,2002年全镇人均纯收入1246元,2011年则达4029元。
“去年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多元,下一步,我们将以王家坝闸、抗洪纪念馆、王家坝保庄圩等庄台,望淮楼、淮河民俗风情园等为重点,大力建设王家坝国家水利风景区。同时,发挥交通、资源优势,发展蔬菜种植。”乔印升胸有成竹。
2010年7月24日,第五次亲临王家坝的温家宝总理,对蓄洪区群众动情地说:“你们在长期的抗洪斗争中形成了王家坝精神。这就是舍小家、为大家的顾全大局精神,就是不畏艰险、不怕困难的自强不息精神,就是军民团结、干群同心的同舟共济精神,就是尊重规律、综合防治的科学治水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