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国家大规模事业单位改革的春风,2000年8月,水利部综合事业局在万众瞩目中应运而生,它是伴随着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和治水思路的实践而产生和发展的,是水利改革与发展的产物。从成立之初的规模小、职能分散、基础设施薄弱,到目前已经初步形成完备的业务支撑、坚强的经济基础、精干高效的人才队伍,综合事业局的发展充满了坎坷和挑战,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更是从无到有,从小变大,从弱变强,这得益于部党组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局领导高瞻远瞩的正确决策,得益于广大职工“爱局如爱家”的奉献精神。
一、艰难的历程
综合局成立初期,可谓是“一张白纸”,面临着许多困难,底子薄、规模小、机构多而散、管理职能不到位,业务开展举步维艰。2003年,在时任水利部副部长陈雷的指导下,综合局集思广益,确立了“建立精干高效的事业队伍,建立强大稳定的经济基础”的战略目标,综合局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机构改革,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担任着全局基建投资管理的综合部门——计划处成立了。计划处的成立是综合局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举措,是综合局大规模基建投资的开始,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难。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计划处成立时,综合局基础设施建设整体水平还很低,一些单位连最起码的办公用房都没有,常年靠租房满足办公条件,租房资金往往不能及时到位,常常有“吃了这顿没下顿”的感觉;一些单位,虽然有自己的办公用房,但是由于投入不足、年久失修等原因,存在巨大隐患,上下水、暖气管路不畅或跑冒滴漏,电、消防存在安全隐患,有的还是危房,时刻威胁着职工生命安全;一些科研单位,由于年代较久,设备陈旧、损耗较大、必要的科研实验设备欠缺,直接影响着科研水平的提升,逐渐的在市场改革的浪潮中缺乏竞争优势,甚至濒临倒闭的境地。实际上,计划处成立初期面临的困难还远不止这些,各中心与各司局的业务纽带关系较之以前没有任何改变,还是同样的路子,相关单位也没有把综合局作为一级管理机构来打交道。“儿子比老子的历史长”,很多事情只能商量着办。面对这样的艰难境地,我们并没有气馁,而是顽强拼搏,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走出了一条强局之路。
1、组建机构,完善队伍
综合事业局成立的时候,计划和财务是一个处室,2002年底,为了加强计划管理工作,局领导专门抽调人员特地组建了计划处,确定了计划处为全局的规划计划职能管理部门。与此同时,各中心和科研机构也相继确立了计划管理部门和人员,从而建立了由分管领导负责,局计划处统一管理,各下属事业单位分工、分级管理相结合的计划管理体系。经过多年的磨合和发展,全局计划管理队伍逐渐壮大,人才结构日趋合理,基本建立了一支知识全面、素质过硬、作风优良的计划管理队伍,为全局计划管理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2、建章立制,规范管理
10年来,我们始终将规范化管理作为重点工作来抓。2003—2004年,经过反复讨论并征求各单位的意见,我们制定并印发了《综合事业局水利前期工作项目计划管理办法》、《综合事业局基本建设项目计划管理办法》、《水利部综合事业局机关经济合同管理办法》和《综合事业局单位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计划管理办法》。在2007年,又对这几个管理办法进行了修订,这些管理办法经过多年的实施,有效地提高了投资计划管理水平,保证了基本建设项目、基础设施建设和前期项目的实施效益。事实上,综合局的计划管理正是“摸着石头过河”,一步一步从无到有,艰难的走出了一条规范化管理的道路。
3、呕心沥血,争取资金
10年间,我处共争取到水利部中央基本建设投资86753.5万元(其中基建投资80483万元,水利前期项目 6270.5万元),年均投资超过6000万元,为了保证全局中央投资计划的落实,我们在具体项目的争取上,总是认真研究每个重要文件,每次重要讲话,绞尽脑汁挖掘新项目。对项目申报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报告编写都亲力亲为,生怕出半点差错。对上级部门的质疑,我们总是苦口婆心,想尽一切办法去说服、感动他们,获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正是时刻怀着一颗默默努力、无私奉献之心,时刻发扬敬业爱岗、脚踏实地的工作精神,才取得今天的骄人成绩。
4、认真组织,精品建设
基建项目从立项到竣工验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多个部门、多个领域,既要懂技术,又要会管理,既要不断学习中央和部党组治水新思路,又要时刻把握中央投资政策动向,还要能够经受住项目申请过程中的种种挫折,正是在这种边学习、边提高、边总结的过程中,我们的基建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相继实施了“晋陕蒙砒砂岩区沙棘生态工程”、“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建设一、二期工程”等大型基建项目,完成了局属有关单位办公楼购置和改造、科研能力提升以及信息化建设等多个基建项目,项目建设效益显著,全局办公、科研和信息化建设水平有了大幅度提升,为“业务强局和经济强局”提供坚实支撑。
5、增强实力,扩充业务
综合局成立初期,局属各中心大多承担着各司局交办的任务,很少有自己独立的业务品牌,而且前期经费不足,往往制约着单位业务的发展。“分则求生存、合则求发展”,这是时任水利部部长汪恕诚组建综合局的初衷,我们正是把全局作为一盘棋来下,统筹考虑全局的业务发展,在保持原有业务的基础上大力扶持新业务,经过10年的发展,我局已经形成水资源管理、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国际河流管理与国际合作交流、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水利水电产品质量监督管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管理、水利科技研发与推广、水利人才资源开发与培训、水电开发与发展、水务发展与建设等比较稳固的十大业务领域,综合业务体系日渐完善,成为支撑部主体业务发展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二、辉煌的成就
经过10多年的发展,我局基础设施投资呈现出“多个突破、全面开花”的喜人景象,基建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全局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来低矮潮湿、破旧不堪的危楼变成了崭新宽敞的办公大楼,原来阴暗狭小、冬凉夏热的办公室变得明亮、舒适,原来落后陈旧、年久失修的仪器设备被一个个先进的现代化设备所取代,为“业务强局、经济强局”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立下了汗马功劳。
1、基础设施条件改变巨大
(1)局机关办公楼及配套设施建设、车库
综合事业局成立于之初,没有自身办公场所,缺乏必要的办公设备,更谈不上信息化办公,面临着基础设施十分薄弱的现实状况。为彻底改变综合事业局机关基础设施现状,在部相关司局的大力支持下,通过自身不断努力,基础设施水平得到显著提升。2000~2012年期间,综合事业局机关办公楼及配套设施等方面争取中央基建投资共计4760万元,主要建设内容包括:购置基业大厦1299.9m2用于日常办公处所;对综合业务楼加固改造,改造工程总面积6952m2;购置业务用车和办公设备;综合业务楼配套设施改造等。
通过以上项目建设,解决了新成立的综合事业局机关的办公用房问题,为综合事业局发展提供了基本条件。满足了综合业务楼抗震要求,使楼内空间布局、功能配置符合了业务办公用房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综合事业局的办公条件和工作环境。完成了综合业务楼双路供电改造,保障了综合业务楼办公用电的需要,消除了动力站噪音对办公和人身健康的影响,对综合业务楼原有院落的围墙、大门、道路、绿化、泛光照明等进行了改造,满足了市政环境改造要求,提升了综合事业局院落整体形象。
(2)局属三个所试验楼及食堂等配套工程
1)水利部产品质量标准研究所(简称“质标所”)
质标所为水利水电机械和设备及水利水电建设施工设备标准化和检验检测研究机构,原有办公和业务用房面积十分有限,难以保证科研工作的正常运行和检测质量。为提高科研能力水平,改善配套基础设施条件,共申请中央基建投资1763万元,为质标所建设了“全国水利水电行业水利机械产品质量标准研究和检验测试科研实验室”和“水利部产品质量标准研究所食堂”,实验室建筑面积3990m2、食堂建筑面积647 m2。
通过以上项目建设,解决了质标所一直靠租用场所进行实验研究的问题,节约了单位开支,也保证了检测结果的准确和公正;提高科研能力和技术水平,为进一步做好政府赋予的业务职能和科研工作,从整体上提高我国水利水电行业机电产品的标准化水平和质量水平;改善质标所职工生产生活条件,解决职工就餐困难。
2)水利部水工金属结构质量检验测试中心(简称“质检中心”)
质检中心为水利行业专业检验和科学试验机构,一直以来没有自身的实验场所,只能租用和利用外单位的场地进行试验研究。为完成政府所赋予的业务职能和科研试验工作,提高质量检测技术水平,改善配套设施条件,通过申请中央基建投资2187万元,为质检中心建设了“全国水利水电行业金属结构设备质量检验测试科学实验室”和“水利部水工金属结构质量检验测试中心职工食堂”,实验室建筑面积为7150m2,食堂总建筑面积为600m2。
通过以上项目建设,质检中心拥有了自己的焊接实验研究室、无损检测实验研究室、金属结构防腐蚀实验室、新材料实验研究室等实验室,满足了我国水利水电技术不断发展的需要,为不断提高水工金属结构设备质量检测技术和科学实验研究能力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每年可为水利水电行业提供大量的科学实验研究技术服务工作,为我国水利水电技术的不断发展做更大贡献。同时,通过食堂建设,解决了中心职工中午就餐问题,稳定了职工队伍。
3)水利部长春机械研究所(简称“长春所”)
长春所一直从事水利机械研究,为开展好相关研究工作,完善配套设施,通过申请中央基建投资1338万元,建设了“长春所科学实验楼”、“长春所锅炉更新及集中供暖”和“水利部长春机械研究所实验室改造及配套工程”。建设了实验室3080m2;购置3T锅炉一台及集中供暖管道更新;改造实验室3340m2,改造道路停车场2810m2、绿化2450m2、围墙70m、大门一项及室外地沟280m、给水400m、排水550m等配套工程等。
通过以上项目建设,解决了水利部长春机械研究所试验楼存在的墙体开裂、防水层破坏、电气线路老化等问题以及室外给排水不畅、道路破损、供暖无法保障的问题,将加强该所基础设施,提高科研能力和技术水平,为进一步做好国界和水利部赋予的业务职能和科研工作提供了基础条件。
(3)水利部北戴河疗养院基础设施
北戴河疗养院承担着水利职工休疗养、教育培训和接待系统内会议等业务,为做好相关工作,需要完善相关基础设施条件,通过申请中央基建投资6218万元,开展了“北戴河教育培训中心楼建设”、“瑞士楼加固改造工程”、“北戴河疗养院综合整治部分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和“北戴河疗养院旧房改造及环境整治工程”等项目,完成了15000m2培训楼建设,瑞士小姐楼1062 m2加固改造,院落外接排水管网200米、外接电源线路10千伏一条、购置燃油锅炉2台、增设箱式变电站1座、院区绿化6420 m2、改造汽车停放库500m2等建设。院内6号、8号古旧建筑417m2加固改造、规划二区环境整治6830m2、新建变配电站323m2及市政天然气接入工程管道178米等。
通过以上项目建设,为更好地为水利职工培训和疗养服务的提供了场所,完全满足了水利干部职工疗休养的需要,为水利系统职工培训提供了保障条件,极大地支撑了水利队伍建设。
2、科学研发能力显著
(1)设备购置
1)水利部产品质量标准研究所(简称“质标所”)
质标所通过申请中央基建投资856万元,完称了“质标所检测仪器设备购置”、“质标所力学性能检测实验设备购置”和“质标所水利机械耐磨防腐试验设备购置”等项目,检测设备购置了现场压力测试数据系统、检测材料涂层厚度设备,力学性能检测方面购置了力学试样加工设备、材料冲击试验设备、应力集中检测设备及分析软件等12台(套),耐磨防腐设备购置了超音速梯度涂层试验设备、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观测分析设备、高分辨X射线衍射检测分析设备核心主机。
通过以上项目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质标所质量检验测试仪器不足、部分实验设备落后局面,在检测精度和性能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基本具备对新建水利水电工程设施、对设备制造与安装质量进行监督检测的能力,解决了水利机械耐磨防腐试验研究关键核心仪器设备缺乏问题,对水利机械的耐磨防腐进行试验研究、论证、评定及推广,制定相关的技术规范及检验检测方法,不断提高我国水利机械水平,提高水利工程施工水平和产品质量,为水利工程的安全建设和运行提供保障,为政府行业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2)水利部水工金属结构质量检验测试中心(简称“质检中心”)
质检中心通过申请中央基建投资1030万元,开展了“质检中心检测仪器设备购置”和“水利工程启闭设备实验室设备购置”,检测仪器方面购置了超声波螺栓紧固应力测试仪、超声波测厚仪、超声波探伤仪等40台(套),启闭设备实验室购置了50吨汽车吊、实验油缸、电气控制系统等设备。
通过以上项目建设,将直接促进水利水电行业金属结构设备质量检测、制造和安装技术的研究和提高,推动先进检测技术和检测方法的应用。为质检中心开展金属结构、启闭机检测服务为重点的实验研究工作创造了条件,提升了对水利工程金属、机电设备的安全评价能力。
3)水利部长春机械研究所(简称“长春所”)
通过申请中央水利基建投资377万元,为长春所购置了全站仪、X射线探伤仪、超声波探伤仪等检测仪器设备与工具50台(套)、软件5套、计算机工作站等硬件设备10台(套)。另外在长春市实验室加固改造当中更新磁粉探伤机、焊缝裂纹探伤仪等实验设备14台(套)。
设备购置后,为长春所实现启闭设备生产、安装、调试及交付使用全过程检测和监督管理奠定了基础,提高了启闭机等永久设备的质量水平和安全可靠性。
(2)试验平台建设
水利部水工金属结构质量检验测试中心(简称“质检中心”)通过申请中央基建投资849万元,拟于明年开展质检中心水利工程启闭设备试验平台建设,主要包括地下基础建设、上部钢结构平台建设、试验台控制室改造、配套设备建设、附属设施建设等内容。
平台建设完成后,质检中心将具备兼顾固定卷扬式启闭机和液压启闭机两种机型、多种规格、不同工况的试验,实现(新制造或在役)启闭机动载或静载状态的各项性能检测,及关键零部件在荷载条件下的应力和变形试验;有缺陷零部件(构件)破坏机理分析研究,技术创新和新设计、新材料的试验论证等。解决水利工程启闭机型式试验、质量鉴定、安全评价有关难题,为有关产品设计、制造标准的制修订提供科学依据。
3、信息化管理基本实现
(1)局机关信息化建设
为提升局机关信息化办公水平,通过申请中央水利基建投资999万元,完成了“综合业务楼网络工程、办公自动化系统升级及职能会议室系统”和“综合事业局办公自动化系统建设”,综合业务网络建设完成了综合业务楼网络工程、办公自动化系统升级、智能会议室系统、防病毒体系建设四部分,办公自动化系统完成了应用支撑平台建设、应用系统建设、数据交换接口建设、五层安全体系建设、核心平台建设、完善网络基础平台等部分。
项目实施后,提高了局机关及局属单位不断应用现代网络技术、信息管理技术的水平,加快全局信息化建设,实现各业务手段的信息化,实现全局的资源共享、信息交换和业务互动,提高整个机构的整体运行效率,满足了与水利部以及其他外部单位互连互通的需要,推动全局既定战略目标的早日实现,对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提高了全局的整体运行效率。
(2)各中心信息化建设
1)水利部人才资源管理中心(简称“人才中心”)
通过申请中央水利基建投资240万元,人才中心开展了中国水利教育培训网远程教育系统建设,建立了多媒体素材采集系统、多媒体素材资源库、实时教学系统、开发了水利专业远程教育培训课程等。
项目建设完成后,为水利行业职工提供内容丰富、门类齐全、方便快捷、低成本的培训机会,逐步形成水利远程教育培训能力,发挥远程教育培训作用,从而切实增强水利人才培训能力,提高水利行业职工培训率。
2)水利部科技推广中心(简称“推广中心”)
通过申请中央水利基建投资310万元,推广中心开展了重大科技成果推广信息系统建设,主要包括成果评价及管理、科技成果信息管理、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信息管理、推广应用平台、系统管理等5个子系统。
系统建设完成后,实现了科研成果信息的采集、处理、分类、编码、存储、管理、交换及共享,并提供数据交换、信息报送和查询、在线支持等服务。
3)水利部水利建设与管理总站(简称“建管总站”)
通过申请中央水利基建投资420万元,建管总站建设了水利工程安全监督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包括数据库、应用支撑平台、应用系统和标准规范体系4部分内容。
通过该系统建设,构建了水利工程安全监督管理信息系统,满足了水利工程安全管理的业务需要。
(3)两个所信息化建设
1)水利部产品质量标准研究所(简称“质标所”)
通过申请中央水利基建投资360万元,质标所建设了水利部产品质量标准研究所信息化系统,主要包括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科研管理系统、综合办公系统和综合信息服务门户系统。
通过信息化系统建设,为质标所科研信息管理提供了稳定、可靠、安全的运行环境,提高了标准化研究和检验测试水平及科研管理效率,实现了信息查询、常见问题解答、行业规范标准查询等功能。
2)水利部水工金属结构质量检验测试中心(简称“质检中心”)
通过申请中央水利基建投资342万元,质检中心完成了金属结构质量检测信息管理及数据库建设,主要包括产品质量检测管理系统、综合办公系统、审检档案管理系统、信息服务门户系统、软硬件平台和配套设施建设。
通过系统建设,形成了核心数据信息采集、汇总、分析、管理和共享的综合信息平台,有效支持了质检中心的各项业务,为产品质量检测和行业管理决策提供了优良的信息服务。
4、基本建设效益斐然
(1)晋陕蒙砒砂岩沙棘生态减沙工程(晋陕蒙窟叶河流域沙棘生态减沙工程)
1998年~2007年期间,沙棘中心每年采取编制实施方案申请中央水利基建投资形式,晋陕蒙砒砂岩区沙棘生态减沙工程共完成投资46598万元,其中中央投资为27000万元,地方匹配投资为19598万元。从2008年开始,该项目由每年编制实施方案转化为分片区组织实施,沙棘中心完成了《晋陕蒙砒砂岩区窟野河流域沙棘生态减沙工程》立项工作,批复沙棘生态减沙工程总规模为14.5万公顷,扣除不可造林面积,实际营造沙棘生态林面积12.18万公顷,其中沙棘生态林11.71万公顷,沙棘生态经济林0.47万公顷。批复总投资为18874万元,全部为中央投资,建设期限为2008~2013年。截至目前,共完成投资18500万元。
通过近15年沙棘种植,沙棘种植区域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来寸草不生的砒砂岩上长出了茂密的沙棘灌丛,土壤得到改良、环境条件改善,为其他植物生长创造出有利的条件,形成了多种植物共生的复杂群落。有效地提高了我国“三北”地区的植被覆盖率,加快了水土流失的防治速度,减轻了入黄泥沙和风沙危害,改善了黄土高原砒砂岩区的生态环境。同时,推动了沙棘在我国的引种、种植和开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价值和广泛的社会效益,为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群众脱贫致富发挥了重要作用。
(2)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化系统建设
该项目共为两期建设,一期完成投资9198万元(中央投资7532万元,地方配套投资1666万元),二期完成投资15979.15万元(中央投资10682万元,地方配套投资5297.15万元)。
一期建设内容包括: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长江水利委员、黄河水利委员会2个流域机构监测中心站,山西、内蒙古、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和贵州等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监测总站,以及与这些监测总站对应的100个监测分站。其中有18个综合监测典型站;新建和改建观测小区210个,建设卡口站13个、气象观测站6个,配备设备36种、2670台(套)。采购3辆水土保持监测车,113辆监测工具车和1辆面包车。一期工程建设完成后,基本实现了水土流失及其防治动态监测的现代化,能够及时对水土流失情况进行监测和预报,全面了解和掌握全国水土流失的变化情况,促进了监测数据、设备、理论和技术方法等资源的交流和共享,全面提高了全国水土保持规划、科研、示范、监督和管理水平,为水土流失预测预报和评价水土保持防治效果提供准确数据,为国家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决策提供支持。
二期工程建设内容包括:淮河、松辽、珠江、太湖4个流域机构监测中心站,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河南、山东、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西藏、广东、广西、海南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18个省级监测总站及其75个监测分站配置相应的监测设备,主要包括通讯及信息传输、信息处理、网络安全等设备,建立数据库与开发应用系统。为738个监测点配置水土流失观测和试验设施。二期工程与已建一期工程相衔接,通过实施二期工程,初步形成以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流域机构水土保持监测中心站、省级水土保持监测总站及其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监测分站为基本框架,以水土流失监测点为基础的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为水土流失预测预报和水土保持防治效果评价提供准确数据,为国家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决策提供技术支持。
5、业务支撑能力有效增强
1)完成诸多水利专项规划、专题研究及技术咨询
10年来,我们相继参与了全国水利发展“十一五”、“十二五”规划和重大专题研究,完成了“十一五”和“十二五”水利援藏规划、宁夏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西藏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病险库除险加固改造规划等一批重要规划,完成了《全国主要河湖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项目任务书》、《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近期治理规划项目任务书》等一大批前期项目的技术审查工作,有力的支撑了部主体业务的发展。
2)行业管理能力提升
经过10多年的发展,我们由原来规模小、业务单一的发展模式,逐渐形成了比较稳固的十大业务领域,行业管理水平和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在水资源管理方面,组织开展了水资源管理部分法规编制、修订工作,开展有关行业规范和技术标准的制定工作,组织实施节水型社会建设、国际河流方面,初步建立了中国国际河流管理信息系统,完成了多项国际涉水条法、政策研究及谈判的准备工作;水土保持监测方面,建设了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推进了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和行业管理。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的评审、验收工作日趋规范;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方面,逐年加大对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江河治理、枢纽、水源建设项目、中央水利投资重点县(市、区)项目、中央新增水利投资项目,逐步规范了国家重点工程质量与安全监督工作,全面推动了水利工程建设的管理水平;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方面,水土保持植物行业基础逐步夯实,积极拓展业务领域。完善了“晋陕蒙砒砂岩沙棘生态工程”建设运行机制,在鄂尔多斯建成了世界最大的沙棘综合加工基础,沙棘种植开发新模式;科技推广方面,强化了科技项目管理,完善科技创新与推广体系;人才开发方面,以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为重点,积极推进中日合作水库运行管理能力建设项目,统筹做好水利人才服务、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三、未来的展望
未来我局基础设施如何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最紧迫的问题。中央1号文件提出了全面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为我局“十二五”基础设施建设指明方向,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们要认真研读1号文件的精髓,尝试着从以下几方面找准突破口,力争让我局基础设施建设再上一个新台阶。
1、健全水利科技创新体系,强化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
陈雷部长在2008年全国水利科技大会指出,建设水利科技创新体系是提高水利自主创新能力、加速行业科技进步的重大举措。具体包括建设高水平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体系、建设高质量的科技推广与技术服务体系、建设高效率的科技管理体系,重点是要加强水利科技创新机制,加强科技基础平台建设。我局已经形成了以三大科研机构为基础的科研研发平台,在水利施工机械、技术检测和研发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但整体研发水平,特别是在基础科研研发平台建设领域还是空白,未来可以通过整合全局技术资源,努力打造1-2个部级工程中心或重点实验室,逐步构建以水利科研基地和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水利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等为主体框架的水利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促进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利用。
2、推进水利信息化建设,全面提升局信息化水平
水利信息化,指的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水利信息资源,包括水利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和处理,全面提升水利事业活动的效率和效能。“十一五”期间,水利部加大了对我局信息化建设投入,初步实现了局机关及下属有关单位办公自动化,有效地提高了我局业务管理能力和水平,但离水利全面信息化还有很大差距。“十二五”期间,我们应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紧紧围绕水利中心任务,加大重点业务应用系统建设,开展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数字化水土保持、数字化国际河流等业务建设。同时,加强现有水利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拓展水利通信和网络,增强对信息交换和服务的支撑能力,推进信息安全技术应用,夯实水利信息化安全保障能力。
3、整合资源、加强研发,提升水利技术装备水平
水利技术装备工作是水利建设的重要支撑,也是综合事业局的主体工作之一。综合局成立10多年来,在水利施工技术、混凝土施工机械、大型水利起重运输机械、水利清淤机械、新型潮汐发电技术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研发资金,取得了一批重要科研成果,局技术装备自主研发水平有了较大提升,初步形成了以三所为主体,局属中心为支撑,局属相关企业为依托的研发模式。中央1号文件提出:“加强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力争在水利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核心技术上实现新突破,获得一批具有重大实用价值的研究成果,加大技术引进和推广应用力度。提高水利技术装备水平。”水利技术装备是水利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水利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条件。今后,我们应积极申请国家财政资金扶持,用于对水利技术装备研发投入,以组建我局机电产业集团为契机,努力打造机电产业研发基地,改革现有体制机制,构建我局水利技术装备“产-学-研-销”良性发展新机制。
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单位业务发展的前提,没有良好的硬件条件作保证一切发展都是空谈,今后,我们将在局领导的坚强领导,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更有效的措施,为把我局建设成为业务强、经济强、文化强的全新型事业单位做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