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我们“黄河委焦作河务局调研团”正式开始实践了。首先焦作河务局程局长向我们系统地介绍了焦作河务局的概况、工作思路及目标、近年工作开展情况,让我们调研团成员对焦作河务局在黄河委员会的重要地位,黄河在中国的重要地位有了进一步清晰认识。他慷慨激昂,声情并茂,言语中充满了作为黄河人的自豪和骄傲,历代黄河人的目标都很一致,即维护黄河健康生命。听到一代代黄河人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为黄河流域人民带来的福祉,黄河正变得愈加可控,让我们血脉喷张、兴奋不已。接下来我们斗志昂扬的奔赴第一个调研点——杨庄改道工程。听说这项工程在沁河治理历史上的地位极高,犹如“神来之笔”,惠泽两岸百姓。

1982年8月2日,就在杨庄改道主体工程建成的第12天,沁河下游发生了1895年以来最大的一次洪水,武陟小董站流量4130立方米每秒,超过了设防标准。上泄下壅,六七天时间,沁河右岸堤防有16公里长堤顶与洪水位齐平,工程经受住了洪水的重大考验。18万人民避免了一场灭顶之灾,否则直接经济损失可达1.5亿元以上,仅此一项就相当于初始投资的5倍。
给我们做杨庄改道工程介绍的是原武陟第一河务局老杨局长,他全程参加了杨庄改道工程的建设。已经退休的他对黄河母亲的感情仍那么炙热,听到我们来调研,自告奋勇为我们讲解。他一辈子尽职尽责献身水利事业,踏踏实实扎根黄河大堤,对待黄河如同儿女一样,认揣摩其脾气秉性,努力实现兴利除害,这些从他的介绍中均可深切感受。慷慨激昂,声音宏亮,饱含激情,刚开始还用扩音器,兴起时直接弃之,讲到杨庄改道带来的巨大效益,30年未受黄灾迫害让他异常激动,看得出确属真情流露,他已不止一遍说感谢杨庄改道的英明决策,慨叹沁河治理带给周边百姓实实在在的好处。


漫步在平整的沁河大堤上,眼前的景象令人欣喜:堤面草皮平如地毯,滩区麦苗生机盎然,堤外新房鳞次栉比,昭示了黄河岸边安宁恬静的生活。
随后,我们去看望了退休老职工秦长青老人,他已75岁高龄,家里危房刚在前几天一场大雨中坍塌,没有资金去修葺,目前栖身于低矮潮湿的窑洞里,老伴已重病40余年,但每逢黄河有抢险任务,他会毫不犹豫地立即奔赴前线。秦老立过一次三等功,在一次抢险中率领众人连续奋战三天三夜,腰部被石头撞伤也不下火线,从此留下了老病根。跟我们讲起当时的情景仍异常兴奋,饱含对黄河的无限眷恋。秦老现在还经常去大坝上走走看看,看到标准化堤防、防浪林、交通线、生态线,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一个劲的说:太好了,太好了。告别时,秦老和我们说了最后一句话:黄河有事,说一声,立马上前线。言语质朴,深情无限。

我们在开仪工程班与基层职工同吃同住、同工通勤,还亲身体验了巡堤查险,我自己对这个项目很感兴趣也非常兴奋。我们从晚8点到第二天中午12点,两个小组轮流值班,每个小组行走3个小时、巡查排险一次要徒步8公里,这个体力活对久坐办公室的我们来说体能已经迫近极限了,可我们的团队没有一个人掉队,有同学发烧、脚起泡、胃痛,但都坚持完成任务,虽然湿透的鞋袜浸泡着双脚,但我们仍然跑步完成最后的冲刺。我们来基层体验和实践,要的就是真实磨练。巡堤查险是工程班日常的工作内容,汛期时24小时不间断的巡查,让我们体会到了他们的艰辛。我问带我们巡堤的队长,现在科技这么发达了,为什么还要人工巡堤查险呢。师父说,脚下是黄河,看着它,听着它,多一重保障,我们更安心。



黄委陈小江主任最后寄语我们调研团的年轻人。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中国人民精神品格的象征,中华民族治理黄河的历史就是中国的水利史。调研实践团把实践点选在黄河,走进母亲河、触摸母亲河、认识母亲河、感悟母亲河、服务母亲河,是难得的人生经历。你们切身感受了黄河基层职工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希望你们能够进一步接近黄河、展示黄河、认识黄河、理解黄河、宣传黄河。对黄河心存敬畏之心。七天黄河行、半个水利人、一生黄河情。
正是这群可爱的黄河人,怀着对黄河深深的眷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无怨无悔的为黄河奉献力量、奉献青春、奉献一切,才有了今天富饶的中原大地、悠久的华夏历史,璀璨的中华文明。我们应该携起手来让养育中华儿女的黄河母亲更加年轻、更加美丽!(共青团中央 孙继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