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远上白云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通过古代诗人的笔,我读到气吞万里的黄河。走近黄河,体会她的瑰丽与浪漫是每个华夏儿女的愿望。6月26日,我有机会随水利部赴黄委调研团走近了黄河,随后6天的调研中,我从黄河岸边坚固的标准化堤防中读到了黄河精神的根,从接触的每个黄河人身上读到了黄河精神的魂,从黄河两岸绿油油的农田身上感受到了黄河精神的美。

第一代黄河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在我脑海中印象深刻的第一代黄河人,他叫秦长青。他今年已经75岁高龄了,老人从部队转业后进入公社参加修筑黄河大堤,可以说他是在黄河上工作了一辈子的黄河人。在抗洪抢险中他腰部曾受过伤,为抗洪救灾曾三天三夜不休息。目前老伴卧病在床,一个儿子也患上了小儿麻痹症,一家人生活的重担全靠他一个人支撑。当我们调研团到家中看望这位老人时,老人非常激动说:“只要黄河上有用的着我的,叫一声我就上黄河!”这句话,深深打动了我们调研的所有年轻人!
开仪工程班最可爱的人

我们学习打桩
第二代黄河人:不畏艰辛守卫黄河
印象深刻的第二代黄河人是工作在水利最基层的开仪工程班的工人们。在与开仪工程班的这些基层黄河人同吃、同住、同工作的几天里,我体会到黄河上的工作异常艰辛,其中我认为尤其艰苦有二:一是巡堤,二是油捶打桩。
巡堤查险是黄河维护的一项日常性工作,尤其在汛期,巡堤人分两班,每三个小时一班,两班轮流倒。他们晚上不能完整地睡上一个好觉,每隔三个小时就要到大堤上巡查一次,哪个堤坝有险情都要记录,是一般险情还是较大险情,都要记录在案。而每次查险要行走7.5公里,一天巡查四次,走下来就是30公里!
油捶打桩主要是在出现一般性洪水时,在地上先立上一个木桩,然后由六个人一起握住重约30千克的油锤,大家一边使劲抡起油锤,一边唱着“啊哈啊哈嘿呦”的黄河号子把木桩往地里打,以便洪水到来之前把埽树、石块等防洪物资放进去阻止凶猛的洪水。
开仪工程班的黄河人,用自己的行动默默地守候着黄河,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看到他们,我们的调研人员,禁不住要问:是什么信念支撑着你们呢?他们的回答很简单:为了生活更美好。就是这句朴实的回答,至今仍在我心中激荡。
第三代黄河人:突破自我不断提升
我所认识的第三代黄河人是一个老河工的儿子。人才是黄河发展最为重要的因素,也是最根本的。老河工的儿子开始工作时像普通的工人一样,只是一个初级工,但他坚信知识能够改变命运,他通过努力直接由初级工考取了技师,跨越了中级工、高级工两个阶段,实现了自己工作中至少十五年的跨越!目前工作级别已经和工作数十年的父亲同级,当老河工的同事向大家讲述起他的儿子时,老河工脸上流露出自豪的微笑!
这样的故事在这里有很多。这些黄河人用汗水甚至生命谱写的感人故事,让我动容。从他们身上,我真正感受到了黄河人的执着、无悔、无畏,体会了黄河人的工作的艰辛和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黄河的安澜,我国水利事业的大发展,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老中青三代黄河人,是他们的执着、无悔、无畏保卫了黄河。
作为一名环保人,我深受黄河人的鼓舞。水利与环保息息相关,我想做好了黄河水利工作也是对环保工作的巨大支持!在与水利人接触的几天里,他们执着、无悔、无畏的工作责任心深深感染了我,今后我将以黄河精神激励自己,在工作中迎难而上,突破自我。(环保部 霍金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