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心之根在基层。
实践一再证明,只有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方能察民情、解民忧、顺民意。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年人唯有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方能了解基层工作,锤炼工作作风,提高履职能力。中央国家机关团工委组织开展的主题为“根在基层,走进一线”的基层调研实践活动为我们青年人扎根基层,深入一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舞台,为此,为期七天的水利部黄河委调研实践活动拉开了序幕。
七天的时光,在茫茫宇宙中不过是稍纵即逝的流星,七天的光阴,在历史长河中不过是沧海之一粟,然而同样是这个看似短短的七天,对于黄河委调研实践团的每一位成员来说,却注定意蕴非常,也注定耐人寻味。
七天的时间里,我们扎根治黄基层,深入群众一线,与一线员工同工同勤同吃同住,或参加调研工作交流与讨论,分享心得体会,或听取基层水利单位相关情况介绍,切实了解实际情况;或参观沁河杨庄改道工程,了解沁河防洪工程措施,或调研引黄第一渠——人民胜利渠,了解引黄灌溉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或观嘉应观,了解中华民族治黄之历史,或走黄河滩,了解黄河地域之文化;或走访慰问水利困难老职工,践行助人为乐之精神,或与开仪工程班基层职工一起植树、拔草、打桩、结绳、巡堤,分享集体劳作之乐趣;或拜基层职工为师,学习防洪之本领,或亲身体验巡堤查险,感受基层劳作之艰辛。七天的时间里,每天都有新感受,每天都有新体会。每天都在所看、所想、所学、所思、所感、所悟。感受颇多、感触颇丰、感动颇深。
这份感受来自于黄河人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与工作精神。“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华夏文明的摇篮,也是一条多灾多难的河流。“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就是后人对黄河洪水灾害的形象描述。每一次决口改道都会造成洪水横流、千里泽国的人间惨象,治理黄河、除害兴利,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夙愿。然“华山再高,顶有过路”。黄河人坚持不为任何艰难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加强学习、持续改进,积极探索黄河开发与治理的新路子,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地为保卫母亲河默默的劳作和耕耘着。现如今,随着一项项工程的建设、一件件举措的落实、一把把汗水的挥洒,黄河大治的夙愿正逐步变为现实。
这份感触来自于黄河人对水利事业的炽热情怀以及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有这样一位长着,感动着我及我的同伴。他叫秦长青,一名终身与洪水做斗争的水文人,也是一位为了人民群众财产保驾护航的抗洪老英雄。他立过三等功,也曾指挥三个连队抢修堤坝三天三夜。就是这样一位平凡的治黄人,从空军转业后为黄河默默的奉献了一生,他的那句“洪水来了吭一声,立马上前线”的朴实话语至今让人感动。其实,秦长青只是万千治黄人中的一名普通代表,然而就是这些普普通通的治黄人让我们看到了爱岗敬业、看到了默默坚守、看到了无私奉献,也看到了他们对黄河的深情与厚爱。
这份感动来自于黄河人和谐团结的文化和强烈的整体凝聚力和向心力。七天的日子,虽短,但让我感受深刻的是黄委系统乃至整个水利系统不仅是一个伟大的学校,也是一个伟大的家庭。在这里,我们不仅能收获知识,也能收获友谊;不仅能增长才干,也能感受关爱;不仅能促进学习,也能共同成长。这种和谐的文化、强大的凝聚力必将激励和感召着黄河人人投身水利事业,挥洒热血青春。
“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这种精神之形成,这种情怀之培养,这种文化之塑造,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乃历尽艰辛而成。而毋庸置疑的是,正是这种精神、这种情怀、这种文化,才使得黄河人在灾害繁多的黄河面前,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神话,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佳绩,博得了一个又一个肯定。
成绩彪炳史册,经验启示未来。回顾这七天的心路历程,一个认识更加深刻,黄河精神是黄河人治理黄河的瑰宝和财富,伟大的水利事业召唤黄河精神。一个人没有精神便直不起腰,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就站不起来。同样,治理黄河如果没有“艰苦奋斗、团结治河、无私奉献、求实开拓”的黄河精神,黄河就得不到有效的治理开发。一个国家,一个行业,一个单位,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战斗力和生命力。继续发扬“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勤劳勇敢、不断探索,齐心协力、艰苦奋斗,努力把黄河的水害治理好,把黄河水资源利用好,把黄河生态环境建设好。让黄河造福于中华民族。
回顾这七天的心路历程,一个结论更加明晰,兴水利、除水害,历来是安民兴邦的大事。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水利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防洪抗旱减灾体系初步形成,供水能力迅速提高,节水型社会建设全面推进,人民群众从水利发展中得到了很多实惠。水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是改善民生的重要支撑,加快水利建设也是当前保增长、扩内需,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举措。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在解决矛盾最为集中、问题最为突出、群众最为需要的水利问题上下功夫,把群众利益作为首要目标,把群众满意作为根本标准,把工作抓实抓好,努力形成保障民生、服务民生、改善民生的水利发展新格局。
回顾这七天的心路历程,一个信念更加坚定,基层是民心之根,是实践和创造的源泉;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是创造历史的不竭动力。基层是普通群众日常活动的场所,只有在基层摸爬滚打过的人,才能深刻地了解人民群众,才会对人民群众有深厚的感情,才能了解实际情况,解决实际问题。只有深入人民,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让壮丽事业砥砺前行。
回顾这七天的心路历程,一个方向更加明确,只有扎根基层,深入一线,青春之歌才能绽放得更加灿烂。“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人类”。越是艰苦地区、复杂环境、关键岗位,越能砥砺品质、锤炼作风、增长才干。无数不凡的经历告诉我们,青年人在基层工作,不是无用武之地,而是有广阔天地;不是位卑无为,而是大有可为。
实践永无止境,学习永无止境。这场调研实践活动对身处机关的我而言,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技能和才干,更多的是一种经历的历练、一种精神的追求、一种气质的塑造、一种境界的提升。投身实践方能汲取真知,加强学习方能稳步进取,通过这次短暂但极不平凡的调研学习活动,我一定会以此为契机,更加积极地投身实践,进一步深入学习,把每一个岗位都看成奋斗的舞台,把每一项任务都视作奉献的途径。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持创造性做好本职工作,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严格的要求,更加昂扬的斗志,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不平凡的业绩,用出色的工作成果点亮生命的火花,让青春之歌在壮丽的水利事业中光辉绽放。(水利部机关服务局 肖佳)